十年寒窗苦讀,只為有朝一日能夠金榜題名。為了能考上清華、北大這樣的名校,考生們猶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能夠順利站在橋對面的屈指可數。很多人都用,高考多一分,幹掉幾萬人,來形容高考的嚴酷。或許對於普通的學子來説,高考真的太難了,不過對於那些被稱為“神童、天才”的人來説,高考其實和“1+1=2”沒什麼區別。
就拿我們今天要説的主人公張曉勇來説,高考對他就沒有什麼難度。1991年,年僅17歲的張曉勇以近滿分的優異成績,考上了別人夢寐以求的清華大學。在校期間,張曉勇也是多次獲獎,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要知道,能夠考上清華,那可都是人才中的人才,而張曉勇卻被稱為天才,足以證明張曉勇的聰明才智遠超常人。
80年代的清華大學是5年制的,畢業後都是包分配的,這要比現在自己找工作要方便得多。可是有利也有弊,96年畢業的張曉勇正好趕上“雙軌”制度,分配的工作和分配的工作地點,是不能自己選擇的。張曉勇學的是生物科學技術專業,本想畢業後,能夠進入科研部門做學術研究,這樣才能展現自己的價值。
可是事與願違,畢業後的張曉勇,並沒有分配到一份適合自己專業的工作。對此,張曉勇決定去廣州闖一闖,原本找了一家中外合資的日化企業,好發揮出自己的才華。可沒想到是,經過1年的培訓之後,張曉勇卻被分配到客服部工作。客服和自己所學的生物科學專業,完全八竿子打不着,就這樣,張曉勇渾渾噩噩的在客服部工作了整整5年。
可以説,這個時候的張曉勇,曾經的一腔熱血和滿懷理想的抱負,已經被現實徹底打敗了。原本想着能夠在生物科學領域上大展宏圖,誰能想到,清華大學的狀元郎蜷縮在一家小小的企業當客服。夢想破滅,加上父親病重,張曉勇決定辭去客服的工作,返回長沙老家照顧病重的父親。
就這樣,張曉勇回到了長沙。按照張曉勇的想法,“父母在,不遠遊”,再加上自己現在一事無成,也沒有成家立業,既然找不到一份屬於自己的工作,還是先回家照顧父親再説。原本想着回到老家重新尋覓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可是返回長沙的張曉勇,才發現社會的競爭遠遠要比高考嚴酷得多。
想找一份工作並不難,但是想要找到與自己專業對口的工作,實在是難如大海撈針。毫無疑問,張曉勇正是陷入了這樣的窘境,空有一身才華的張曉勇,到頭來卻無處施展。迫於生活壓力,張曉勇在房產公司呆了幾年之後,終於認輸了。08年的時候,張曉勇辭去了房產公司的工作,放棄了當初的夢想,成為了小區的一名保安。
這個清華大學的狀元郎,人們口中的天才青年,最終還是被現實打敗了。雖然張曉勇知道,男兒應該志在四方,而不是拿着清華大學的文憑,去當一名安於現狀的保安。可是説這些又有什麼用呢,張曉勇雖然是天才,但説到底,張曉勇和我們一樣,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人,他也需要生活,也需要每天面對柴米油鹽。
理想不能當飯吃,更何況家裏還有病重的父親需要照顧。張曉勇説自己不是“懷才不遇”,而是夢想和現實碰撞的時候,自己選擇了後者。從08年至今,張曉勇已經當了12年的保安,已經46歲的張曉勇也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方式。有人説,清華大學的狀元郎去當保安,是一種浪費,難道父母花錢培養你讀書,就是為了讓你當保安?也有人説,這才是社會公平的真實表現,因為每個人的際遇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