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堅:破解“就業難” 建議加大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

大河網訊(記者 劉高雅)高校畢業生就業事關民生福祉、經濟發展和國家未來。作為高等教育大省,河南省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除少數學生歸屬學術型人才培養類型外,絕大多數學生屬於應用型人才培養類型,其就業率無疑是衡量我省高等教育質量的關鍵指標。

河南省政協委員、商丘師範學院黨委書記張志堅長期關注這一熱點問題,並在2023年河南省兩會期間,帶來了“關於促進我省產教融合、加大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支持力度”的提案。

張志堅:破解“就業難” 建議加大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

現狀:數據顯示省內21所高校就業率下滑

數據顯示,2019—2021年全省普通、職業本專科畢業生分別為59.34萬、65.7萬、67.84萬,均居全國之首。

張志堅介紹,省委、省政府圍繞如何實現我省高校畢業生高質量畢業統籌擘畫,取得顯著成效。然而,受經濟、疫情等複雜因素影響,從我省公辦本科高校2019—2021年間的就業率數據看,有21所高校就業率下滑。

究其原因,張志堅認為,主要是就業者的技能與產業的契合度不高,人才培養質量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存在差距。如何破解上述難題,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課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難點:高校人才培養與主導產業發展需求不匹配

張志堅認為,產生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三個原因:

“首先是我省高校人才培養與主導產業發展需求不匹配。根據我省新興戰略產業、大數據和信息技術、現代服務業等18個重要產業所需人員數據顯示,研發人員需求為2%,開發人員需求為13%,技術支撐人員需求為35%,安裝、調試、維護人員需求為50%。”張志堅表示,2021年底,我省57所本科高校,特別是38所公辦本科高校對上述重要產業實際需求關注不夠,高校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能完全適應。

“其次是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內生動力不足。隨着現代企業的發展,企業已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為參與應用型人才培養創造了條件。但在實際運作中,由於合作機制不健全,企業特別是規上企業在與高校的合作過程中未能獲得提升其產業競爭力和匯聚發展所需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張志堅説,加之政府對校企合作的經費支持、利益補償、法律法規、約束機制等政策支持、指導和調節不夠,導致他們與參與校企合作的內生動力不足。

在張志堅看來,還有一個原因是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數量偏少。“2020年以來,我省認定本科高校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66個,本科高校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單位342個,全省本科高校平均每校的校外實踐教育基地不足3個,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單位平均每校僅6個。”

建議:促進產教融合、加大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當前,我省正在緊抓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機遇、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政策機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歷史機遇,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等十大戰略。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急需更多高素質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的“三型”人才。為深化我省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張志堅提出以下建議:

儘快優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標準。明確政府、企業和高校三方建設主體的責任、權力和利益,落實中央和地方政府相關支持配套政策,為企業和高校共同推進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提供政策措施保障。

加強產教融合政策支持。實施產教融合發展工程,強化我省15所應用型本科高校實踐教學環節、產教融合實訓環境、平台和載體建設。強化金融支持,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服務模式,開發適合產教融合項目特點的多元化融資品種,做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配套金融服務。加快發展學生實習責任保險和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鼓勵保險公司對現代學徒制、企業新型學徒制保險專門確定費率。

引導企業積極參與產教融合。支持企業、高校聯合開展科研攻關、技術創新,打通基礎研究、應用開發與成果轉化鏈條,提升創新成果產業化能力。鼓勵企業設立產教融合基金,用於支持產教融合實習實訓平台建設。建立健全税收優惠、財政獎補、政府購買服務等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企業參與積極性,厚植企業承擔高等教育責任的社會環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27 字。

轉載請註明: 張志堅:破解“就業難” 建議加大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