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廈門大學的一門課讓網友們“恰檸檬”(“吃檸檬”的諧音,很酸的意思)了。在一門“色香味俱全”的廚藝課上,同學們跟着來自廈門大學後勤集團的大廚們,學習烹飪糖醋肉和海蠣煎。
圖説:學生在大廚的指導下學習烹飪。網絡圖
廚藝課並不稀奇,但登上“象牙塔”大雅之堂的卻並不多見。“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品嚐着自己親手製作的美味,和身邊的同學夥伴共享勞動成果,大學生們領會到“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大學裏該教什麼?學什麼?一直是社會關注的話題。近日,教育部推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共計5118門,包括線上一流課程、線下一流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和社會實踐一流課程。這是教育部明確提出“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啓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雙萬計劃”以來,國家級五大“金課”首次一併亮相。
“金課”還是“水課”?用腳投票是很好的佐證。在大學校園裏,一堂受歡迎的“金課”往往教室裏人滿為患,需提早佔位,席地而坐、站着聽完課程的也大有人在。這樣的“金課”不分學科、沒有專業的界限,往往是激發出學生們思想火花的“導火索”。
在互聯網時代,各種精品慕課通過網絡觸手可及,人們為什麼還要走進莘莘校園?除了傳統的“傳道受業解惑”,大學生涯還能給學生們的人生留下些什麼印記?愛因斯坦説,最好的教育方法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則認為,教育工作的目的在於,使每一個青年男女都能在道德上、智力上、實際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勞動的準備,發展他們的個人素質、意向和能力。
疫情催熱了在線教育,也讓人們重新思考線下教育的個性化和時代感。當年的“金課”隨着時代的變遷,如果不及時更新知識儲備、授課方式,會慢慢成為“水課”。一味“閉門造車”式的專業教育,走出“象牙塔”則會與社會迅速脱節。打開校門辦大學,讓大學課程和社會服務等緊密結合,對全面培養學生認識社會、研究社會、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大有裨益。這樣的“金課”,不受歡迎也難。
宋寧華/文
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