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大清能取代明朝問鼎中原,離不開這三個人的所作所為

由 東方崇學 發佈於 經典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是《孟子》之中的一句警世名言。此句闡述了天時、地利和人和三個成功要素,以及三者重要程度之關係,即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是在下對此句有一個另一層之理解,那就是“天時”應當是成功的一個“先決條件”。大清王朝之所以能夠最終問鼎中原,就與佔據天時之利有極大關係。
中國封建王朝之更迭,有一個必要前提就是“亂”,後者王朝取代前者都是在“混亂不堪”之前提下完成的。此乃所謂之天時也。
圖1 明末女真形勢圖
明朝中末年,在關外女真諸多部落之中,一個極不起眼的落寞女真家族,出了一位沒孃親,沒爹愛的孩童,名曰努爾哈赤。就這麼一位依照常理應該默默無聞之人,竟然神奇般地,在大明王朝的“眼皮子”底下完成人生之超越,成為一代梟雄。努爾哈赤之所以能夠有機可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明王朝之腐朽。在神宗萬曆皇帝“任性”地全盤否定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之後,大明王朝最後一次起死回生的機會也生生錯過了。而看似雄心壯志之舉的“萬曆三大徵”,更是得不償失,儼然打斷了已然病入膏肓的王朝脊樑。可惜不知不覺的萬曆皇帝,依然我行我素,“任性”地罷工,多年的不上朝和不作為,朝綱紊亂之程度,可想而知。
“上樑”已然不正,還能指望“下樑”剛正不啊嗎?大明官員的腐敗,對於善於鑽營的努爾哈赤來説,就是天如魚得水。他利用物質穩住大明官員,從這些官員處得到優惠政策之同時,更是步步為營地征服與兼併女真部落,建立自己的根據地。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終以“七大恨”之由,正式起兵反明,可謂是“大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睡夢之中的大明王朝,總算是意識到關外女真這股崛起的勢力,開始亡羊補牢。可惜,腐朽對於政權的蠶食能力,往往超乎當權者之想象,在對陣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政權之大小軍事鬥爭,大明王朝是節節敗退,眼睜睜看着後金做大做強。
圖2?明末農民起義
努爾哈赤確實是關外女真絕無僅有之人物,不但硬實力軍事能力過硬,而且軟實力智商、情商都是高人一等,所以努爾哈赤脱穎而出乃意料之中。但是,努爾哈赤有其致命的缺點,就是他的格局不夠大。這一致命缺點直接之表現,就是努爾哈赤對待漢人,採取極盡殘酷的打壓之統治政策。這一政策直接問題就是,漢人成為女真政權極不穩定之因素。關外漢人小規模的羣體起義,以及向水井等飲用水源頭投毒等事件層出不窮。可惜的是,大明政府並沒有重視敵佔區漢人的這股反抗力量,錯失可能裏應外合打擊後金之機會。
世事弄人,不可一世的努爾哈赤,竟然敗給了文官身份帶兵的袁崇煥。寧遠一戰,袁崇煥大敗後金,並且一炮轟得後金大汗兼主帥努爾哈赤人仰馬翻,努爾哈赤身負重傷命不久矣。其實在努爾哈赤執政末期,後金政權已然矛盾重重,對待漢人更加殘虐的政策,基層暴亂一觸即發。同時上層領導之間更是為了爭權奪利,明爭暗鬥,勾心鬥角,無可奈何的努爾哈赤推行四大貝勒共同執政制度,也並沒有根本解決問題。不誇張地説,努爾哈赤末期的後金政權,已然是岌岌可危。
圖3 努爾哈赤半身朝服像
就在這生死存亡之際,後金汗國又出了一位能人。在一通權力角逐的神操作之後,領導力更強和思想更為超前的皇太極繼承了汗位。皇太極在逐一打掉自己權力獨攬的“絆腳石”之後,在一定程度解決領導層不和諧的問題之同時,終於可以大展宏圖。皇太極一改努爾哈赤時代對待漢人的殘虐政策,不但大膽啓用漢人為自己智囊心腹,更是解除漢人們奴籍,一定程度恢復漢人人身自由。此外,為了加快籠絡人才和更好地解決滿漢矛盾,皇太極大力推行科考,給予滿漢同等參加科考之機會。漢人一旦通過考試被錄取,身份地位將大大提升,如此底層漢人不安定問題得到大大改善。畢竟能夠帶頭起事,都是有一定能力和威望之人,通過科考將這些有能力和威望之人為己所用,底層矛盾自然迎刃而解。皇太極解決問題的高明處之一,就在於懂得疏大於堵之道理。
皇太極不但積極解決後金內部滿漢之間矛盾,同時更是以更加寬大優越的政策吸引更多漢人的主動“投誠”。尤其是明朝官員之歸附,皇太極更是尤為看重。祖大壽、洪承疇等一批大明王朝最後的中流砥柱,都被皇太極的虛懷若谷和百般包容所打動,最終這些人都成為明清之爭,清朝致勝關鍵因素之一。
圖4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643年)
隨着各方人員之歸附越來越多,皇太極決定進一步擴充“八旗編制”,在原來“八旗滿洲”之上,增編為“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統稱為“大清八旗”。這些被編入“旗籍”的漢人,地位得到迅速提升,雖説不至於與滿蒙旗人平起平坐,但也不至於低人一等,這些人自然心甘情願地為大清王朝肝腦塗地立下功勞。
有權、有人,又有頭腦的皇太極,在軍事上之成就超越努爾哈赤自然不在話下,不但徹底完成了一統女真,而且給大明王朝帶了空前打擊。在整個遼東以及內蒙古一些關口要塞被清軍佔領之後,清兵劫虐明朝邊境更加恣意平常。明朝普通百姓財產安全無法保障,自然更加懷疑明朝政府之作為,人口進一步向關在流失。正所謂此消彼長,此時雙邊形式不可同日而語。
圖5 明末遼東形勢圖
俗話説“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説此時的大明王朝氣數將盡之象已然路人皆知,但是中原這塊“大肥肉”,對於剛剛稱帝建國的皇太極來説,仍舊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其中素有“天下第一關”之稱的山海關,依然讓皇太極如鯁在喉。就在皇太極動手拔鯁之時,皇太極一生最心愛的女人宸妃海蘭珠病歿。這個突如其來的變故,對皇太極的精神打擊是巨大的。儘管皇太極刻意地壓抑自己悲傷之情,但是從一些起居之類的史料之中,還是能夠找到皇太極精氣神大不如前之記載。精氣神的懈怠,必然導致了進取心也大不如前。當下的大清王朝,猶如一列疾馳的列車,倘若突然急剎車,造成的惡果往往是超乎意料,但此時萎靡不振的開國之君,似乎正有“剎車”之意。
就在決定大清王朝走向之際,太宗皇帝皇太極突然駕崩。在經歷了短暫的動盪之後,更加年輕有為的多爾袞成為大清王朝實際的接班人。和碩睿親王多爾袞憑藉更加睿智頭腦和更加強烈的進取心,繼承父兄之遺志,又給大清王朝這列快速列車踩了一腳油門,“入駐中原”已經明確成為當下大清王朝的唯一目標。就在多爾袞舉全國之兵力,準備與大明王朝決一死戰之際,大明王朝都城北京被農民起義軍攻陷,崇禎皇帝被迫煤山自縊身亡,起義軍首領闖王李自成取而代之,這標誌着大明王朝“大一統”政權之滅亡。
圖6 李自成起義圖
這個驚天消息,對於多爾袞來説無疑是天賜良機。原本清軍打算由內蒙喜峯口入關,得知崇禎自縊之後,多爾袞當機立斷,改道向南行軍,直奔山海關。寧遠至山海關拱衞負責人正是吳三桂。坐擁五萬關寧鐵騎的吳三桂,在反覆抉擇之後,最終降清,助多爾袞在山海關大敗李自成之精鋭。兵敗如山倒,李自成匆忙在紫禁城稱帝之後,開啓亡命天涯之生存模式,最終不幸死於湖北農户釘耙之下,一代闖王之傳奇匆匆落幕。
多爾袞終於完成了大清王朝入駐中原之夢想,成父兄未完成之偉業。多爾袞決定恭迎侄子順治皇帝進京,標誌着大清王朝之統治,開啓以北京為政治中心的新篇章。然則,此時大清王朝僅僅是做到了“入駐”,離統一還有“十萬八千里”。
圖7 頭戴三眼花翎的多爾袞
在接下來的“統一中原”的過程之中,多爾袞大權獨攬,完全凌駕於順治皇帝之上,順治皇帝淪落為傀儡。多爾袞利用權力排除異己重用親信,而且多爾袞爵號更是逆天到了“皇父攝政王”,不肯屈居人下之心,溢於言表。但此時滿洲親貴內部,並非人人都買多爾袞的賬,更是分裂為保皇和挺多爾袞兩派,兩派之間矛盾重重,甚至隨時都可能擦槍走火而大打出手。就在大清王朝內部暗流湧動而呼之欲出之際,多爾袞羸弱的身體已經頻頻告急,終於在順治七年,年僅39歲的多爾袞薨世。數倒彌孫散,多爾袞一死,原來的挺多爾袞派們,精明使舵者倒戈保皇,執迷不悔和“罪大惡極”者難逃清洗之厄運。總之,大清王朝的危機又一次化險為夷。
回過頭來看,大清王朝在問鼎中原之過程,絕非一帆風順,甚至説確有幾分運氣成分。然而,處在歷史轉折之檔口,鹿死誰手從來不是簡單的數據對比,誰更有進取心和更能夠把握住機會,就可能完成華麗轉身。
文:王金百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