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有夢、有愛、有堅守浙大這個學生眼中的“理想型”團隊魅力何在

由 司徒元基 發佈於 經典

在浙江大學藥學院

有一個學生眼中

堪稱“理想型”的團隊

這裏有濃厚的科研氛圍

有來自不同專業的優秀同伴

還有亦師亦友的導師

一同攻堅,也一起出遊

令人安心,又催人奮進

耀眼的成績和温暖的記憶

在這裏,都能收入囊中

現在,讓我們一同走近

獲得浙江大學第九屆研究生“五好”導學團隊榮譽稱號——

來自浙江大學藥學院的

藥物代謝與藥物分析團隊

學科交叉:

更多背景,更多可能

如今,學科交叉的重要性在各個領域的研究中日益彰顯,對藥學研究來説亦是如此。由浙江大學藥學院曾蘇教授領銜的藥物代謝與藥物分析團隊就是這樣一支多學科交叉的隊伍。

這支成立於2002年的隊伍,由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4名導師、14名博士生、10名碩士生共同組成。“多學科交叉為團隊的研究提供更多可能性。”曾蘇直言,在他的團隊裏不僅有來自藥學的,更有來自生物醫學、計算機、化學等專業的成員。

不同專業背景的老師與學生聚在一起,是否會因為學科背景的差異而產生分歧?曾蘇團隊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相反,他們因此碰撞出了更多選題和研究方向的火花。“多專業背景的人聚在一起,導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背景設計新的交叉課題,開展單一學科無法實現的研究。還可以將不同專業的學生搭配分組,利用學生們各自的強項解決研究中的難題,取長補短。”同學們也坦言,在與不同專業背景的同學合作的過程中,自己的弱勢專業也得到加強,學術視野得以拓寬,更多的可能性在這裏得以實現。

帶好一支有着不同專業背景的團隊並不容易。“藥學作為一門多學科高度融合交叉的學科,對導師的知識儲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曾蘇説,導師作為課題設計者、學生的指路人,必須具備多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因此,團隊的導師們在繁忙的事務中仍然堅持每天閲讀文獻,不斷學習,第一時間與大家分享相關領域的前沿資訊。即使是在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期間,也不忘拍下與課題進展相關的信息,在羣裏跟學生討論課題的思路。

圖為導師在指導學生,左上圖左一為曾蘇教授

如果説把不同學科背景的師生凝聚在一個團隊裏從內部催生了無限可能,那麼團隊之外的學術交流則為同學們提供了更多鮮活的靈感。

多年來,團隊始終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曾蘇經常鼓勵團隊老師和學生多“走出去”,資助每一位博士生在學期間至少參加一次國際高水平學術會議或與外校進行聯合培養,這已成為團隊的傳統。根據研究需要,團隊還積極邀請本領域的知名專家來學院舉辦“明德弘藥”論壇講座,“引進”同行專家的觀點。

學生參加學術會議

老師和學生們參加學術交流

在這樣的學術氛圍下,團隊取得了一系列優秀的科研成果:近5年來,團隊獲批主持或參與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重大橫向項目等課題30餘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單篇最高影響因子達到17.20;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項,開展藥物二期臨牀試驗1項。在藥物代謝和藥物分析方面,始終走在科技前沿,為國家新藥研發和合理用藥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明德弘藥:做藥先做人

團隊的座右銘是“做好藥,首先做好人”,這與藥學院院訓“明德弘藥”的宗旨是一致的。對於“明德弘藥”,曾老師的解釋是“好人做好藥”。這種理念不僅深深影響了曾老師團隊裏的每一個人,更是藥學院全體藥學人的共識。

“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一個誠實的人,才能做出治病救人的好藥。”曾老師反覆教導學生必須有藥學人的道德和操守:“你讀的是藥學專業,藥是關係到每個人的生命健康。”在食品藥品安全成為重大社會熱點問題的當下,藥學人的良知和堅守顯得尤為寶貴。

曾蘇教授

獲浙江省萬名好黨員、浙江省第四屆師德先進個人的曾蘇,於身體力行中,讓學生深刻地理解了一位優秀的藥學人應有的品格和責任。一位已經畢業的成員説:“曾老師曾説過只有品德能成就一個人,而成績和金錢都不能。正是這種精神深刻影響了我的人生態度和對未來職業發展的規劃。”

“攜愛黔行,愛進湄潭”活動,左圖中帶隊老師為餘露山教授

大愛彰顯在學術研究中,更體現在生活細節裏。自2010年開始,團隊與浙大第二故鄉遵義湄潭的黃家壩中心小學已經進行了長達11年的結對活動。團隊每年通過募捐等形式為小學生們送去大量學習用品和鼓勵,並不定期進行互訪。去年年底,恰逢活動十週年,團隊師生還邀請了湄潭黃家壩街道完小的2位老師和6位成績優異的小學生來到浙江大學進行參觀交流。

11年,團隊裏的學生一屆屆更替,受到幫助的小學生們也是換了一批又一批,感恩回饋的志願精神和浙大求是精神在交流和傳承中得以延續。

團隊裏的“大家長”:

言傳身教,良師益友

“温馨的大家庭”是學生們對於團隊最真切的感受。“團隊裏的導師是親切又嚴格的‘大家長’,團隊裏的夥伴們則親如兄弟姐妹。”

? ? ?導師們認真負責,能及時發現學生在科研過程中出現的關鍵性問題並予以指正。定期的組會和彙報讓學生們無法“偷懶”和鬆懈,濃烈的科研氛圍始終在團隊中瀰漫。

? ? 今年,曾蘇的眼睛做了手術,儘管如此,當天晚上的科研動態分享他依舊沒缺席。曾蘇對待科研和學生的態度也影響着團隊裏的年輕教師。“老師指導論文特別認真,一般會改好幾遍,當我們在實驗中遇到困難時,他們不僅會在口頭上進行指導,還會親自操作示範。”

對於一個團隊來説,除了嚴格認真的良師,優秀可靠的益友也必不可少。

根據研究方向,團隊將研究生分為了3組,組內有傳承、有協作,組間有交流、有互助是大家最深刻的體會。在課題開展和設計上,大家沒有侷限於自己的研究方向,而是各取所長,協同創新,最終合力產出高質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每一位成員心中都有一個深深的共識:他們是共同攻關的同伴,亦是相親相愛的兄弟姐妹。

新年晚會上團隊學生風采

在科研之外,團隊裏的老師則當起了“家長”。在同學們心中,他們是和藹可親、值得信賴的長者,是人生道路上的前輩,也是睿智博學、值得與之交流的“益友”。

“生活中,曾老師是個特別和藹可親的人。不談科研的話,和你聊天時就有點像家裏的長輩。”“有時老師會請教我們一些問題,像視頻剪輯之類的,我們在回答的時候,老師就像個學生一樣,聽得特別認真。”還有學生回憶道:“團隊的餘老師還會讓我們去他家包餃子,很熱鬧,甚至年夜飯也會一起吃。”

研一的同學剛進實驗室時,總會有學長學姐熱情地對其進行指導,幫其更快地適應實驗狀態。實驗室裏為數不多的男生們會自覺地把重活累活攬在自己身上。一起參加文體活動,在學院的新年晚會上表演節目,每年一起春遊和秋遊,老師出差回來給學生們帶美食、特產……一個個有愛的瞬間在實驗室上演。

每年組織春遊和秋遊已經成為實驗室的傳統項目

每年曾老師生日,學生們都會自發策劃一場集體生日會,邀請畢業的師兄師姐們為老師錄製生日祝福視頻、精心準備表演節目等。在曾老師六十歲的生日會上,團隊的師生和已經畢業的學長學姐們從世界各地趕來,為老師送上最温馨的祝福,而學生們製作的禮物也被老師一直珍藏着。

團隊合影

團隊成立至今已有18個年頭,今年61歲的曾蘇教授要把擔子交給接班人餘露山教授等人了。曾老師期望團隊能在未來長久地發展下去,做好梯度建設,讓團隊中好的研究傳統得以傳承,保持團隊在相關研究領域的全國領先地位,同時做出更多、更好的成果。

對於團隊中的接班人們,曾老師説,“我最大的心願便是看到學生超越自己。只有長江後浪推前浪,才能有進步。”

曾老師在60歲生日會結束時説了這樣一段話:“60年人生一晃而過,自覺愚鈍,只會笨鳥先飛,努力工作勤勉盡責,卻未見造福病人之功,深感慚愧。希望諸位同學站在老師的肩膀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為人類健康,建不世之功!”

文字記者:李丹丹 | 芷凌

圖片來源:由曾蘇老師團隊提供

今日編輯:李丹丹

責任編輯:金云云丨李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