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雅
在如今日趨緊張的教育環境下,許多父母紛紛開啓了陪讀模式——
每天盯着孩子寫作業,檢查作業,修正作業。
有的甚至還會每天檢驗孩子的學習成果,查缺補漏。
一旦發現孩子對知識掌握得不透徹,或理解錯了,馬上指出並糾正他。
這樣做的初衷,是想幫助孩子把基礎打牢,讓孩子在學習上做得更好。
然而,仔細觀察以後我卻發現:
父母「過度參與」孩子的學習,非但無法促進孩子的進步,反而還會引發許多新的問題。
幾年前,我去美國大使館參加一個講座,主題是 “ 如何讓孩子愛上英語 ” 。
主講人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美國老師,她提出了許多不錯的觀點和建議。
比如讓孩子在生活中多接觸英語,聽英文歌曲,看英文電影,或嘗試與孩子用英文交流等。
在講座的最後,她鄭重其事地提醒道:
“ 孩子初學英語時,經常會犯一些錯誤,比如發音不標準,表達不通順……
但請記住,千萬不要急着去糾正他們。”
這個提議,跟我們一貫的認知和做法,是背道而馳的。
當時,現場大部分家長都覺得無法理解:
“ 不糾正,難道就放任他們一錯再錯嗎?”
老師平靜而肯定地回答:
“ 放心,通過日常的持續接觸,他們會自己改正過來的。
如果被糾正得太多,他們很有可能會因此產生牴觸情緒,再也不肯學了。”
這個説法,我後來從 4 歲的侄女妞妞身上得到了初步驗證。
妞妞在幼兒園剛開始學英語的時候,興致很高,整天咿咿呀呀地説個不停。
儘管大部分時候,沒有人能聽懂她到底在講什麼。
可當我一旦嘗試介入去教育她,或糾正她的時候,她都會很不耐煩地跟我 “ 抬槓 ”:
“ 你説的不對,我説的才是對的!
我的老師就是這樣教我的,不信你問我老師!”
即便我打開音頻向她證明,她也拒不接受,甚至還會氣呼呼跑開。
很明顯,她並不喜歡被我隨意干涉和糾正。
但奇妙的是,過了幾天,她的發音就逐漸變清晰、變標準了。
後來通過觀察我發現:
不僅僅是英語,在其它的學習問題上,也是如此。
每當我嘗試去糾正妞妞,哪怕是温柔、善意的提醒,她也從來都是一臉抗拒,非要堅持自己是對的。
而當不再幹涉,任由她自由發展以後,她反而是持續進步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
根據蒙特梭利的説法,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
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關鍵期,都是內在生命力自然展開的結果。
當他們準備好獲取語言時,他們會自然而然地吸收在周圍環境中聽到的語言;
當他們準備好發展某一項技能時,他們會自然而然地在周圍環境中練習。
也就是説,在學習的問題上,孩子與生俱來就具備有一種自我教育的天賦潛能。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往往還會通過誇大性地表現自己來獲得愉悦感,以此來維持一種內在完美的感覺。
例如表現欲過剩,把自己誇得很厲害等等。
如果能得到養育者的積極接納與回應,他們會逐漸放棄這種誇大表現的需求。
接受現實的限制,形成穩定的自尊,並從中發展成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能力。
相反,如果得不到回應,或受到太多幹預。
他們往往容易因為表現欲受挫,而一直停留在這樣的渴求中,無法與現實進行整合。
7 歲的小樂,便是如此。
初見小樂的時候,他因為嚴重的情緒問題,被學校建議休學兩週。
那段時間他處於極度厭學的狀態,在校公然頂撞老師,當眾撕毀了自己的全部課本。
根據父母的描述,小樂是一個既驕傲又脆弱的孩子。
天天喊着在當學霸,總是要一直誇他,才肯寫作業;
可一旦指出他的錯誤,就發脾氣不願意寫。
也因此,在學習上,他很難堅持。常常因為一點小挫折就半途而廢。
4 歲上幼兒園小班的時候,他基於興趣報名了一個少兒街舞課程。
他想當明星,並渴望自己能在期末匯演中大放異彩。
於是,媽媽全程跟着陪練,一遍一遍地幫着他糾正動作,力求把每一個動作都做完美。
可就在即將上台的時候,他卻因為老師的一句批評而大發脾氣,死活不肯上台,遺憾地錯過了表演的機會。
從那以後,小樂開始抗拒學習,情緒問題越來越嚴重,一直延續到小學。
小樂媽媽非常苦惱:
“ 這孩子似乎是天生就不愛學習的,從來沒讓我省心過。”
的確,她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媽媽,總是努力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
從小樂一歲開始,她就每天晚上給孩子讀睡前故事;
在幼兒園期間,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手工作業,她也會很用心地帶着孩子做到最好;
到孩子上小學以後,她甚至還提前把孩子的課本知識研究通透,探索總結出一套最優的學習方法,教給孩子。
……
我突然明白了小樂種種 “ 不良表現 ” 的緣由。
一方面,由於媽媽長期無孔不入的干預和幫扶,小樂從來沒有機會獨立、完整地表現過自己。
帶着這份渴求,他常常揚言要當學霸,要讓所有人都認可自己。
另一方面,他沒有機會發展自我教育、自我修正的能力,無法形成穩定的自尊。
也因此,在學習上一遇到挫折他就習慣退縮,容易自暴自棄。
幸運的是,那段時間小樂的生活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隨着二寶的出生,小樂媽媽再也無法像之前那樣全方位地跟蹤小樂的學習。
更重要的是,當媽媽意識到小樂身上種種問題的緣由以後,她也有意識地選擇了放手。
根據我的一些建議,她對自己的行為做了很多調整,去幫助小樂修復破碎的自尊與自信。
就像前面所説的,那段時間小樂幾乎是處於極度厭學的狀態。
整整兩週時間,他呆在家裏無所事事,但就是不肯碰書本。
在以往,小樂媽媽早就喋喋不休地跟他講道理,或者逼着他去寫作業了。
但那一回,她很努力地忍住了干涉孩子的慾望。
直到後來迴歸學校,看到身邊表現好的同學一個個受到表揚的時候,小樂的雄心才再度被激發。
他又開始喊着要當學霸了。
這個時候,接納他誇大的部分,肯定她想當學霸的雄心,非常重要。
比如當他偶然得到了老師的表揚,或偶然考了個不錯的分數,興奮得手舞足蹈的時候。
小樂媽媽便陪着他一起歡呼,而不是像以往那樣迫切地把他拉回現實,迫切地想讓他知道自己的諸多不足。
直到有一天,聽到小樂興奮地向大家宣告:
“ 雖然我現在還不是學霸,但我已經不再是學渣了;
我現在正在學霸和學渣的中間位置,所以請叫我「學中」”。
那一刻,我知道,他逐漸脱離原來的誇大妄想,開始迴歸現實了。
然而,這只是整合的第一步。
由於過去長期被媽媽強行介入糾正所積累的挫敗感,小樂依然很容易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比如他會一遍又一遍地嘗試退縮,為自己找藉口,或者一遍又一遍地向大人尋求確認,確認自己足夠好。
這個時候,接納她脆弱、無力的部分,並肯定他在這個過程中的努力,非常關鍵。
小樂每次考試考砸的時候,他都會習慣刻意去迴避談論自己的錯題,不願意面對。
在以往,媽媽會習慣逼着他去面對,並把正確的做法方法灌輸給他。
但結果往往是,小樂屢教不改,一錯再錯。
後來小樂媽媽嘗試換了一個方法。
讓小樂把錯題重新做一遍,如果他能做對,就肯定他的進步,並邀請他分享是怎麼想明白的。
如果他沒能做對,就讓他去學校想辦法弄懂,再回家一起分享學習成果。
期間不斷肯定他在這個過程中的努力與進步。
經過長達半年的努力,小樂逐漸恢復了對學習的熱情和信心。
其實,我能理解當下父母所面臨的壓力與焦慮。
為了不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我們努力地儘自己一切所能,去幫助孩子。
我們都知道,孩子成績越好,受到的表揚越多,就會越有成就感,學習興趣也會越高。
但這個過程,我們往往容易忽略一件重要的事情:
在父母的干涉和幫扶下獲得的成績,也許能給孩子帶來一瞬間虛榮心上的滿足。
但卻無法抵消他們內心真正的無力與脆弱,也無法給他們帶來長久的成就感。
特別是當孩子升入高年級,而父母不再有能力跟上陪讀步伐的時候,孩子的學習便很容易產生斷崖式的跌落。
也因此,我更加提倡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父母能夠儘量把自己抽離出來。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
而是像心理學家科胡特所説的那樣: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只需提供「恰到好處」的參與。
在最新一季《奇葩説》曾經有一道辯題:
孩子的作業太多總是寫到作業,我該不該跟老師理論?
我很喜歡反方辯手顏如晶的一個觀點:
當孩子自己寫作業到半夜的時候,他已經在自己解決問題了。
他在用行動告訴你,我能自己寫,只是我寫得慢一點而已。
你眼中的問題,其實正是孩子的解決方案。
學習本身是一項挑戰,每個人都有迎接和接受挑戰的方法。
孩子有自己的解決方法,父母可以表示關心,但請不要隨意加戲。
的確,很多時候我們從一個成人的視角,看到孩子在學習上確實存在很多問題。
比如作業寫得慢、算數總是算錯、書寫不規範等。
但那些都是他在成長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問題。
他也許會在起點跑得慢一點,甚至還會時不時走一些彎路。
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他只有通過一次次試錯,一次次嘗試,一次次突破,才能最終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與其通過干預和糾正去幹擾孩子成長的進程,我更建議父母通過「同頻的鏡映」,去強化孩子的心理功能。
簡單來説,就是像個鏡子一樣,既能看見並接納孩子的雄心,也能看見並接納孩子的脆弱。
關注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只要他沒有開口向你求助,説明他正在嘗試獨立解決問題。
學習本身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只要具備自我教育、自我修正的孩子,才能堅持直到最終的彼岸。
尊重他們獨立成長的決心,並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
如此,便已足夠了。END
點個“在看”
並“分享”給更多人
作者:天雅,一個默默無聞的心理學愛好者。責編:五花鹿。
文章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