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土縮水24%,德國國歌中提到的4個地名,如今一個也不在自己手中
這首著名的《德意志之歌》是創作於德國大革命期間,寄託着詩人希望德意志各邦能歸於統一的期盼。1922年,這首歌被魏瑪共和國確定為德國國歌,德國士兵正是高唱着這首歌橫掃西歐、決戰蘇聯的。
這段歌詞其實是《德意志之歌》中的第一部分,也是全詩的精華部分,詩中提到的四個地名馬斯、默默爾、埃施、貝爾特是德意志與其他國家的四條界河,在德國人心中的地位相當於中國的長江、黃河,但如今,這四條河流都已不在德國的控制之下,這段詩也被指責為失敗的德意志民族主義,不得不刪去,德國國歌現今採用的其實是《德意志之歌》的第一部分。
1806年,存續了800多年的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推翻,德意志38個邦國組成了德意志聯邦,列支敦士登、巴伐利亞等16個邦國在法國的保護下成立萊茵聯邦,弗朗茨一世自稱奧地利皇帝,帶走了奧地利公國等一大片土地,德意志西北部領土被法蘭西第一帝國吞併,神聖羅馬帝國就此四分五裂。
1806年-1871年是德意志最分裂、最混亂的時期,德意志邦聯、萊茵聯邦組織鬆散,根本不能稱之為一個國家,普魯士、奧地利之間矛盾重重,整個歐洲中部亂成一團。1866年,普魯士在普奧戰爭中獲勝,確立了對德意志的領導權。1871年,普魯士打敗法國,建立起統一的德意志第二帝國,標誌着德國進入近代崛起之路。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加冕為皇帝,宣佈德意志德國成立,在他國王宮中舉行加冕儀式,這是多麼至高無上的榮耀。比加冕皇帝更榮耀的是,德意志帝國獲得了空前強大的領土,最東部的東普魯士與俄國接壤,西部奪取法國阿爾薩斯和洛林,疆域面積達54萬平方公里,國是歐洲除俄國和奧匈帝國以外的第三大國。
1888年,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相繼逝世,年輕的威廉二世開始掌舵,但他對俾斯麥這位鐵血宰相頗不服氣,大肆更改威廉一世確定的對外策略,屢屢與俾斯麥發生衝突。1890年,俾斯麥辭去宰相之職,在漢堡弗里德里希斯魯莊園度過餘生。
失去控制的威廉二世開始大幅度更改俾斯麥確定的“孤立法國,拉攏俄國,借好英國”策略,轉而與奧匈帝國結盟,同時在國內大行軍國主義,藉機向海外擴張。一系列作死操作迫使英、法、俄結成同盟,共同打壓德國,最終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後來發生的事情就非常明朗了,德、奧、意組成三國同盟,對抗英、法、俄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十餘年,終於在1914年被薩拉熱窩的槍聲引爆,由此爆發了世界上史無前例的一場大戰。四年後,德國戰敗投降,被協約國瓜分,威廉二世逃亡荷蘭,德意志第二帝國崩潰,此時距威廉一世統一德意志還不到50年。
在瓜分德國狂潮中,德國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西部的阿爾薩斯和洛林被法國收回,尤本和薩爾梅迪地區被割讓給比利時,東部的波蘭復國,在德國本土與東普魯士之間形成了一條但澤走廊,西里西亞地區劃給捷克斯洛伐克,克萊佩達劃給立陶宛,石勒蘇益格北部地區歸還給丹麥,德國在這種零敲碎打中喪失了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還被一分為二。
二十年後,不甘心失敗的德國捲土重來,在前期取得了比普法戰爭更大的戰果,大半個歐洲都被德軍佔領,但最終還是重蹈了一戰的覆轍,在美、英、俄、法四大強國的夾擊之下失敗了。戰後,德國再次失去一大片土地,連普魯士的發源地東普魯士也丟失了,被波蘭和蘇聯瓜分,曾經誕生了康德、哥德巴赫等大能的柯尼斯堡如今也成為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再也要不回來了。此次瓜分土地,德國一共喪失了11.3萬平方公里領土。
兩次世界大戰過後,德國從最開始的54萬平方公里縮減為35.7萬平方公里,喪失國土比例高達24%。更為心痛的是,德國國歌中提到的四條界河,西邊的馬斯如今是法國的默茲河,東邊的默默爾現在是立陶宛與加里寧格勒的界河,默默爾城則是現在的克萊佩達,南邊的埃施河如今在意大利境內,北邊的貝特海峽屬於丹麥。總之 ,四個地名都與德國無關了。或許是太過尷尬,或許是“德意志高於一切”太過敏感,這首詩歌的第一部分已被刪去,同時被刪去的還有德國的光榮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