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台上,來自貧困地區的學生講述着脱貧攻堅給自己家鄉帶來的改變;講台下,老師和學生們認真傾聽一個個鮮活的脱貧故事。在哈爾濱工程大學,“小先生”講扶貧的思政課頗受師生歡迎。學生們積極參與,思政教育入腦又入心。
日前,哈爾濱工程大學被授予“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稱號,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有傳承、有特色、有典型的“三講三有”特色校園文化正逐漸形成。
“我非常高興能夠站在這裏,和大家分享我的故事。”來自貧困地區的船舶工程學院大三學生侯祥雨走上講台,講述中幾度哽咽。
年年都有的形勢與政策課程,如何做到入腦又入心?馬克思主義學院兩位“80後”教師金璐璐、劉禹辰瞭解到學生中有的參加過“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有的家位於邊遠貧困地區,本身就是扶貧對象,於是他們大膽創新課堂形式,讓學生走上講台,用親身經歷講述脱貧攻堅成果,讓政策理論“沾泥土”“帶露珠”。
就這樣,超過1000名的哈工程學生,主動走上講台,在形勢與政策課上分享自己親身經歷的“扶貧故事”,講述自己家鄉的變化。
為加強思政工作主力軍建設,哈工程還堅持職稱評聘“三單”政策,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職稱評聘實行單獨標準、單獨指標、單獨評審,輔導員中產生了3名正教授、17名副教授,近3年有3人入選全國和省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哈爾濱工程大學始終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保證。
哈工程校園共走出楊士莪、楊德森、徐玉如等多位院士。近3年來,學校湧現出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教師等一批典型。
“一項技術在理論上再完美,不能實際應用就等於零。工程問題就是要解決實際問題。”這是水聲工程專家楊德森院士的治學理念,也是哈工程師德師風的生動詮釋。
建校以來,“治學嚴謹、組織嚴密、要求嚴格”的教風和“嚴謹、求實、勤奮、創新”的學風被一代代地傳承了下來。如今,哈工程進一步嚴把教師入口關,增加思政面試環節;建立兩談三審一承諾制度;實行師德師風考評一票否決制,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貫穿教師評價全過程。
“學校鼓勵師生積極投身科技創新行動,聚焦核心技術,解決多項‘卡脖子’難題。”哈爾濱工程大學黨委書記高巖介紹,全校師生傳承創新理念,哈工程學生代表隊連續兩年捧起國際水下機器人大賽冠軍獎盃。
蛟龍號潛水員唐嘉陵帶領學生遨遊深海;南極中山站5名隊員揭秘科考生活;第九次北極科考隊成員韓笑與學生們探索冰川奧秘……這羣行業精英、學術專家都是哈爾濱工程大學開設的通識教育選修課《海洋中國》的主講人,課程因疫情原因改為線上開講,效果卻絲毫不減。只有145個選修名額的網課,每次開播都擠進200多名學生。
“緊扣學校辦學特色,以有情有愛、有温度的課程,樹立同學們熱愛、投身專業領域的信念。”該課程主要負責人嚴汝建説。
為傳承紅色基因,哈爾濱工程大學着力打造哈軍工文化園,其中哈軍工紀念館開辦的“軍工往事”專欄,大力弘揚哈軍工前輩紮根東北、愛國奉獻、艱苦創業、服務國防的忠誠報國情懷。
“學校堅持建設特色文化校園,發揮實踐育人功能,將思政教育與學生活動結合、寓教於樂,使學生在活動中提高參與感、增強自豪感。”機電學院輔導員房帥説。(劉夢丹)
《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28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