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裏的幼兒園

教堂裏的幼兒園

五十年代末初秋,父母把我送到一個教堂裏的幼兒園。那年我不足五歲,一個從小城剛來的孩子,一週才能回家一次,環境、阿姨和小朋友一切都是陌生的,這日子將如何去熬呀。

這所幼兒園便是省政府機關幼兒園的最初之地,也就是當今大明湖幼兒園的前身。

直至許多年之後,才知道了那座教堂的故事。濟南府西門裏將軍廟街的教堂,清順治七年(一六五零年)天主教的西班牙神父嘉伯樂來到濟南,在該街購地13.6畝,初建這座教堂,名曰:“聖母無染原罪堂”。

教堂數百年間,毀了又蓋,終在風雨滄桑中存留下來,吾等之輩不是研究歷史的,還是讓那些個學者們去述説吧……

我身着帶排扣的唐裝入園了,恰逢小朋友們在做遊戲,我好奇地瞅着高聳的像城堡模樣的尖頂洋樓,似曾熟悉。在故鄉也見過類似的教堂,卻沒有如此身臨其境,只不過是遠遠地觀望着,去揣測着院裏的模樣……

遊戲時,這羣孩子十分欺生,見我神情木訥、裝束土氣,便把我圍在中央,用砂礫羣起攻之。我挨砸後心生怒意,奔煤堆而去,抓起煤塊,忿然反擊。眾孩童鳥獸般逃離,我奮起直追,玻璃擊碎了,院內滿是煤塊,一片狼藉……

若干年後,幼兒園發小重聚時仍記憶猶新地調侃着,説我當時的形象和瘋子一樣。在我拿着煤塊追擊時,一個年輕的阿姨緊緊地把我抱住,並用柔柔的手拂去我委屈的淚花,帶我爬上那座旋轉而上的尖頂樓,在她的單身寢室裏,用木盆灌上温熱的水,幫我換下污衣,為我洗刷那黑乎乎的煤泥。

抬眼望,我瞅見了阿姨那雙秋水般深邃的母愛眼神,這難忘的瞬間永遠藏進了我心底……

夏日,那座教堂的院裏,在院的四角天空中瀰漫着濃郁的宗教色彩,室內是硃紅色的地板,院內的地面是大青磚鋪成的,有高高遮陽的皂角樹,還有像傘狀的菩提樹和石榴樹們,擁簇在院子的周邊。

在樹下,在微風裏,阿姨給我們説:“這皂角樹的果實可以洗滌衣衫。”還娓娓講述着這座教堂撲朔迷離的故事。她還説:“小朋友要團結友愛,一根筷子很容易折斷,十根筷子捆在一起呢?”自懂友愛的道理後,在潛移默化裏,我終與小朋友們合羣了。

教堂裏的幼兒園
教堂裏的幼兒園

小駒因年幼上小學不堪約束,又賴回了幼兒園裏。在他未歸之前,我曾風聞過這老兄“混世魔王”的事蹟。

清晨,小朋友奔走相告:“大王回來了。”我與他二人相視無言,一場打鬥之後,輸贏未分,於是我便登上了並列大王的位置。

一個男人如果不受侮辱,拳頭一定要硬,一個國家、民族如果不受外辱,軍事武力必須強大,當然這是我長大後才明白的道理。

天放亮時,眾小醒來,一陣譁然。小駒竟睡到了女孩的牀上,緣由是: 他尿牀了,為了舒服,豈管他三七二十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畢竟是並列大王啊!

五歲的孩子,哪懂男女授受不親之理,孔夫子的儒家文化也沒寫下兩小無猜不能同牀的故事,與天真爛漫的孩子又有什麼關係,那晶瑩露珠般的童年時光,幸福無比。可以為所欲為,犯點錯算什麼,連上帝都會原諒你的……

教堂裏的幼兒園

白天玩累了,熄燈後,趁阿姨不留神,睡不着時,在竊竊私語裏,聊着長大後想當科學家,想當飛行員,想當教授和將軍的話題……

小駒率領我們用積木擺成軍艦的模樣,他很帥地站在艦頭教唱“國際歌”,在五音不全的喊歌裏,就記住了一句歌詞“英特納雄奈爾就一定要實現。”

那時的兒歌順口溜是這樣的:“我有一分錢,騎馬到蘇聯,蘇聯有個老大哥,把我送到託兒所……”

可見,在那個歲月裏,中蘇關係是十分友好的,儘管以後中國和蘇聯翻臉了,三國演義的開篇之言十分精闢:“論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政治。

20世紀60年代初國內自然災害,在那段日子裏不知餓死了多少黎民百姓啊!而這個幼兒園裏每頓飯至少三菜一湯,誰讓我們是祖國的未來和花朵呢!週六回到家裏,仍能吃上白麪饅頭,那可是父母節衣縮食省下來的,偶看到他們在腿上用手指壓下的凹痕,長大後方才曉得那是營養不良的印記……

在那段艱辛的歲月裏,連毛爺爺都數月不吃紅燒肉了,更何況其他人們的生活境況呢。

光陰如煙如夢,當發小聚會回首那段往事時,曾提議故地重遊,我卻道:“還是別去了,我不想看到物是人非的情景,我不願驚動那教堂裏當年的美好,讓已逝的往事還是塵封在記憶裏吧……”

將軍廟街的教堂應猶在,肯定會傳出唱詩班的祈福聲聲,但那條街面的青石板碾磨的痕跡還在嗎?那每逢雨季從石縫間冒出的汩汩流水,那教堂院內的皂角樹下,阿姨慢聲細語的娓娓訴説,以及她那秋水母愛般的眼神,還有小朋友們天真無邪的,曾經擁有的往事……

教堂裏的幼兒園

壹點號 魯黔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28 字。

轉載請註明: 教堂裏的幼兒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