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都喜歡清官,但若官員都是清官,老百姓未必有好日子過

清官信仰,絕對是我國古代官僚文化裏獨樹一幟的特色。第一位受到老百姓讚揚的清官究竟是誰,如今已不可考,不過千百年來老百姓對清官推崇備至的情況確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即便是三尺小兒,也常常聽到海瑞、包拯等清官的人生事蹟,對他們的故事耳熟能詳。

從這類信仰中,我們能清楚地看到民眾心中對“廉”的渴望。從宋朝開始,各式各樣描述清官職場生活的小説、話本、雜劇逐漸風行。直到千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仍能在影視作品中看到這種清官文化。不論是紀曉嵐、劉羅鍋,清宮戲裏的正面角色都有清廉的品格。

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一旦某個地區出現了拒收賄銀的父母官,不得了啦!百姓成羣結隊地湧入衙門,送上萬民傘。在該清官離開以後,還要以該清官的形象立廟,為其塑金身。百年以後,人們仍能在縣誌上看到該清官的名字,後人傳頌他的事蹟,其英名萬世不朽。

老百姓都喜歡清官,但若官員都是清官,老百姓未必有好日子過

近乎荒誕的清官信仰背後,究竟隱藏着什麼?

答案是可悲的,我國古代的各個時期,貪官污吏層出不窮,就像蟑螂一樣走了一批又來一批,老百姓被折騰得沒有喘息的空間。老百姓在這種生存環境下,又能期盼什麼呢?只能等待着救世主的到來,此人不但能為民父母替他們伸冤,還能取代那些吸血蛀蟲。

説白了,就是畫餅充飢罷了。

在普通老百姓眼中,清官簡直是聖人在世,他的身上沒有一星半點的缺點,簡直是完美無瑕的。然而,活在清官治下的百姓究竟是否幸福呢?根據一些古代文獻的記載,我們不難發現許多清官未必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甚至會為禍一方。

且看《老殘遊記》中的一段話:

“清廉人原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個脾氣不好,他總覺得天下都是小人,只他一個人是君子。這個念頭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我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

作者劉鶚認為,清官最大的缺陷,在於他們總是將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真理的具現化,所以難免會陷入到自以為是卻又自相矛盾的循環中。這些清官辦事時,所考慮的就是書本上的教條,憑藉道德這一準繩裁決一切。那些實際情況、世俗、人心均不在他考慮的範圍內,全部歸結於“鄉愿”的範疇,一竿子打死。

這種心態,對於國家而言絕不是什麼好事。

若清官擔任執法官,在進行裁決時,很容易讓道德觀念凌駕在法度之上,動輒用重典。若清官擔任宰相,那造成的危害就更大了,他所下達的一切政策都是不務實的虛談,對國家發展老百姓生活起不到半點實際作用。

老百姓都喜歡清官,但若官員都是清官,老百姓未必有好日子過

雖説劉鶚的評價十分中肯,但他卻並非第一個對清官提出批評的文人。和包拯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歐陽修,就曾發表過與劉鶚類似的看法。當時,包拯剛剛彈劾了兩名官員,然後主動承擔起被彈劾官員的職權和責任。

歐陽修認為,這並不是什麼明智之舉。包拯看似大操大攬主動承擔起政務,但他卻開了“言事之臣,傾人以覬得,相習而成風”的先河。如果將來的言官都像是包拯一樣,靠同樣的辦法獲取實權,豈不是天下大亂了?

“夫有所不取之謂廉,有所不為之謂恥。近臣舉動,人所儀法。使拯於此時有所不取而不為,可以風天下以廉恥之節。”令包拯引以為豪的清廉,讓他獲得了高高在上的優越感。然而,這份優越感在歐陽修面前一文不值,是完全不值得提倡的。

歐陽修的看法,代表了相當多的一批士大夫。

對於包拯的個人修為和節操,這些士大夫無一不給出高度肯定,然而理政期間個人修為只是能力的一方面,還得考慮到方式方法對朝野風氣的影響。

與包拯名氣相仿的大明清官海瑞,在當時的官場上也不受人待見。比起包拯的仕途順風順水,海瑞的官場生涯可謂十分坎坷。同僚非但不理解他的行為,甚至無法容忍他的做法。

海瑞以廉潔著稱,他的行事風格就像他的號“剛峯”一樣,鋒芒畢露。雖然,海瑞有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抱負,但他的仕途卻頗多阻礙,一度遇到挫折。

海瑞一生浮浮沉沉,每次被啓用,都“新官上任三把火”,要燒掉一些弊政和陋俗。然而,轟轟烈烈的開場,每次又都換來黯然離場的結果。

究其原因,自然不能以一句“天下皆濁我獨清”概而論之。

老百姓都喜歡清官,但若官員都是清官,老百姓未必有好日子過

“雖當局任事,恐非所長,而用以鎮雅俗,勵頹風,未為無補。”萬曆給海瑞的評價看起來像是溢美之詞,但實則暗含貶義。沒人能否定海瑞高潔的道德操守,他對大明的忠心亦值得信賴。然而,萬曆清楚地看到了海瑞能在官場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他只能給其他官員起到模範表率的作用,卻不能做出於江山社稷有益的實績。

締造了康乾盛世開端的康熙皇帝,對清官問題亦有獨到見解:“清官多刻,刻則下屬難堪,清而寬方為盡善。朱子雲:居官人,清而不自以為清,乃為真清。”在他看來,清官想要成為有為之官,就得拋開道德制高點上的優越感,對人對事不能太死板嚴苛,在處理一些政務時要活用懷柔之策。

很多人認為,康熙晚年官場風氣混亂,康熙有縱容貪官之嫌。雖然這是事實,但康熙卻並沒有縱容貪官,他想要做的是將官場風氣導向一個合理的範圍內。所謂“水至清則無魚”,倘若眼睛裏容不得沙子,將一切枉法行為嚴加處理,國家機器還怎麼正常運轉?

顯然,普通老百姓和士大夫階層對清官的觀點是值得揣摩的。所謂登高望遠,地位有時恰恰決定了眼界。大多數老百姓只能着眼於當下的生活,他們不會考慮國家機器的運轉方式,基本只會圍繞着既得利益進行思考。

相反,士大夫的眼界較為廣闊,他們剖析了清官信仰的本質,也分析了清官的不足之處。在他們看來所有清官,都有刻板的毛病。這種刻板,既包含執行命令時一絲不苟的嚴苛,也包含對手下和百姓的嚴苛。在清官執法的過程中,我們看不到“法理不外乎人情”這一點。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説,清官就像是潔癖一樣,他的身上既沒有一點污漬,也不允許外物出現污漬。所以,他會以自己的標準衡量他人,待人嚴苛。一旦別人達不到他的要求,那麼便將其一竿子打死,歸為小人之流。如果真的讓清官執法,那麼其治下的老百姓未必能過上安生日子。

老百姓都喜歡清官,但若官員都是清官,老百姓未必有好日子過

那麼,老百姓心目中的清官是怎樣的呢?

幫助他們打壓魚肉百姓的鄉紳貴族、打壓欺男霸女的地痞流氓、打壓貪贓枉法的官吏。從這裏我們能看到,清官懲戒的對象,都是老百姓心裏有權、有勢、有錢的存在。在中國人的劣根性中,“吃大户”亦是不容忽視的一條,這一看似樸素的願望,實則是一種錯誤思維。

《拍案驚奇》裏的梁太守,就是老百姓心裏的清官典範。

梁太守治下有個地痞流氓拐賣婦女,重傷人命,卻被執法官員判處充軍。梁太守聽説這件事後,立即派人重新審理了案件,將涉案的嫌疑人重打六十大板,直接將嫌疑人打得出氣多進氣少,眼看是不活了。

老百姓為什麼喜歡聽這樣的故事?因為他們覺得大快人心,貪贓枉法者終於遭到報應。然而,卻很少有人看到執法過苛致人死亡這一點。對於老百姓而言,這種壞人就該死,即便繞過法律,也無可厚非。

這種刻板,在士大夫階層看來無疑是有危害的。歷史上有許多酷吏,其人品端正,極其符合老百姓對清官的理解。然而,他們做起事來往往僅憑主觀判斷將人定罪,將自己的道德標準凌駕於法度之上。真的遇見這種“清官”,老百姓往往又會叫苦不迭。

老百姓都喜歡清官,但若官員都是清官,老百姓未必有好日子過

或許很少有人知道,海瑞這個世上第一清官的家庭悲劇。海瑞不但對自己嚴苛,對旁人嚴苛,對睡在他身邊的枕邊人更加嚴苛。海瑞的前兩個夫人都因為道德問題被休,第三個夫人離奇暴斃,一個小妾在家中自殺。海瑞娶了九個夫人,但他的婚姻生活並不美滿。

並且,除了夫人之外,海瑞對子女的嚴苛亦讓常人無法理解。家僕送給他的女兒一張餅,結果海瑞竟將這件事上升到道德層面,逼着小女孩絕食而死!將自己視作完美無瑕的聖人不要緊,但若處處要求旁人當聖人,海瑞性情之苛刻簡直到了變態的程度。

參考資料:

【《拍案驚奇》、《老殘遊記》】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50 字。

轉載請註明: 老百姓都喜歡清官,但若官員都是清官,老百姓未必有好日子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