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戰鬥力低下且驕傲輕敵使大小金川的平定增加很多難度歷史文化講壇
7小時前
清高宗純皇帝愛新覺羅·弘曆是中國實際掌權時間最長、壽命最高的皇帝,他在位期間承世宗憲皇帝之基,雖有好大喜功、奢侈糜爛、夜郎自大之過,也有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主權完整之功。高宗在位期間最著名的除了六下江南就是十全武功。所謂十全武功,按照清高宗自己的説法是:“十功者,平準噶爾二,定回部一,打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爾喀降,合為十。”兩次平定大小金川對於清朝來説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清朝為了平定大小金川勞師糜餉,特別費勁。那大小金川為什麼這麼難打呢?
金川地形易守難攻
大小金川就是現在四川阿壩藏羌自治州的金川縣和小金縣,距離四川省會成都的直線距離僅兩百多公里。這個距離若是在平原上還好,可若是在青藏高原那可就麻煩了。畢竟古代行軍打仗只能靠馬和兩條腿,地形是很關鍵的因素。並且當時的叛軍很有心機,他們在每一個交通要衝都構築一個碉堡,阻擋清軍前進,清軍必須要把這些碉堡全拔掉才能進入大小金川。而受限於地勢,清軍的火炮上不去,兵力又展不開,只能逐個清除碉樓。而每清除一個碉樓都要耗時半個月。
用當時清軍統帥傅恆的話説:“即臣所駐卡撒左右,山頂即有三百餘碉,計半年旬日得一碉,非數年不能盡。”
所以説,大小金川難打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地形對叛軍有非常利,對清軍則非常不利。清軍雖然數量巨大,但是地勢制約了清軍的展開。清軍兵力多,不僅沒什麼用,反而增加了後勤的負擔。
叛軍戰鬥力強悍
除了地形因素之外,當時的金川叛軍的反抗決心也很強。
據當時的記載描述,金川之戰時,叛軍異常驍勇,“人心堅固,至死不移,碉盡碎而不去,炮方過而人起。”並且需要重點提到的一點是——金川叛軍當時配備的火槍,比清軍先進。
對於叛軍的這種表現,清軍也是很費解。按説朝廷對番民的政策一直都是安撫為主,很少虧待這些人。這些人為什麼拼死和清軍為敵?其實玩命的背後,就是中國曆朝歷代一直堅持的羈縻政策導致的惡果。
大小金川這片土地,自古就是化外之地,歷朝歷代基本都不會直接管轄的這兩個縣,而是設立土司,實行羈縻制度。所謂的羈縻制度,實際上跟獨立王國沒啥區別。土司是世襲的,朝廷基本不管土司的內政,也不管土司地區老百姓的教化,只要土司們不朝廷的造反就行了。
清承明制,清朝基本上繼承了明朝在西南對藩政策。因此在乾隆時期,大小金川仍然還是半獨立狀態的土皇帝,老百姓對土司有一種近乎於崇拜的奇怪心理。只要土司的一句話,當地的老百姓都會拼命死戰。
因為這個問題,清朝平定小金川之亂後,也就是徹底平定金川之亂後,便取消了當地的土司制度,直接在大小金川分置阿爾古、美諾兩直隸廳,不再視為番區,而是由四川巡撫管轄。
後來清廷又在土司轄區推行儒家思想,用教化馴服當地人。因此現在生活在大小金川地區的少數民族,相對來説更認同自己是四川人的身份,不再是藏人了。這種加深川西藏區對內地認同感的措施,毫無疑問是高宗平定金川之亂的一大功績。
清軍戰鬥力低下,且傲慢自大
當然了,地形、叛軍的抵抗意志都只是客觀因素。清軍平叛不利的根本原因,實際上還是清軍自己的問題。
清軍的戰鬥力從康熙時期就已經有明顯的退步了。到了乾隆時,尤其是在承平日久,少有戰爭的地區,比如四川,當地的綠營兵基本上打不了什麼硬仗,而且軍紀也不好。清軍在攻打拉底山的時候,十幾個叛軍搖旗吶喊,居然就嚇怕了三千清軍。後來清軍發現只是疑兵,就盲目突進,結果還真的中了叛軍埋伏。如此差勁的軍事素養和應變能力,簡直讓人無法直視。
並且,當時的綠營兵還喜歡吹噓戰果,故意糊弄上司。清軍不僅是打大小金川如此,雲南的綠營兵打緬甸也一樣。都是殺敵一千,就謊報殺敵一萬。如果當時的奏報來統計清軍上報的戰果,大小金川早就沒有叛軍了。但實際結果卻是,叛軍根本沒多大損失。
相比於基層清軍的無能,當時清軍高層的無能更為致命。
首先就是高宗,他好大喜功,總覺得自己是天朝大國,敵人不堪一擊。由他提拔並任命的清軍統帥都是英明神武的。
其次是清軍當時的統帥,不管是先前的四川總督張廣泗,還是後來的軍機大臣訥親,都不是打仗的材料。尤其是張廣泗,他這個人喜歡任人唯親,他在用兵過程中,身邊親信裏面有好幾個叛軍的卧底。清軍所有的機密決策都被叛軍摸得一清二楚,啥秘密都沒有。而張廣泗的上司訥親更不是帶兵的人。其實按出身,他是正根的八旗子弟,但他這個人卻完全不知兵,平時既不接見士兵,也不體恤士兵。打了敗仗就窩在帳內不出去,搞得軍無鬥志,人心惶惶,這仗完全沒法打。
後來,高宗因為聽説訥親終日拜佛求神,打算請來西藏喇嘛和終南山的道士來給自己唸咒助戰,大怒。一怒之下,他才把張廣泗和訥親全部換掉,改派嶽鍾琪和傅爾丹這兩員老將到前線,才算是逆轉了金川戰局的不利局面。
嶽鍾琪由於之前當過四川省的提督,對四川的土司很熟悉,所以他到任後,採取拉一派打一派,利用土司打土司的套路,很快就就扭轉了不利局面。
後來高宗派小舅子傅恆到金川前線督戰,由於傅恆也很有才幹,所以金川叛軍很快就被清軍壓縮到了老巢。
叛軍在老巢堅持了一段時間後,彈盡糧絕無以為繼。大金川土司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就主動找嶽鍾琪投降。傅恆知道後,表示可以接受投降,但是土司本人必須要到清軍大營服罪。大金川土司表示同意,第一次金川之戰由此才得以平息。
但是由於清軍沒有清算金川土司莎羅奔,因而導致金川仍然是獨立王國,這也就為後來的小金川之亂埋下了禍根。
若干年後,小金川再反,清軍這次平亂也是打了兩年時間。表現跟第一次一模一樣。高宗一開始也是讓温福﹑桂林這種沒水平的人上陣,結果被叛軍打得大敗。後來還是派上了大學士阿桂坐鎮,才算是搞定了小金川叛軍。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金川之亂和清緬戰爭是連着的。清軍剛打完緬甸沒多久,小金川就叛亂了。而清緬戰爭的過程,跟小金川之戰也可以説是一模一樣。
總的來説,大小金川之戰,難打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金川地形易守難攻,二是金川叛軍異常剽悍。不過這兩點都是客觀原因,不是難打的根本原因。難打的根本原因,是清軍始終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覺得只要自己一出兵,敵人就會望風而逃。第一次金川之戰如此,三次緬甸戰爭如此,第二次金川之戰也是如此。然而現實卻總是十分殘酷,清軍的戰鬥力之低,清軍統帥的軍事素質之低,這才是清軍每每都被打得大敗的關鍵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