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成就於公元前五世紀至公元前四世紀之間,離現在有二千五百年之久。
著作成就後,後世逐漸有多個版本出現。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版本大都是漢文帝時期的河上公注本,以及魏晉時期的王弼注本。這兩個版本被我們廣泛使用。
但自1973年,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道德經》甲、乙兩個版本(乙版多了一百多字是重複的文字),以及1993年湖北沙洋縣郭店村出土的竹簡中(公元前四世紀的抄寫版,離老子時代最接近,很可能就是老子的這個時期),發現這些古版中的文字,和現在的流行版本中有許多不同之處。
河南老君山 老子隱修之地
我們列舉幾條被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道德經》內容,和古版比較一下,就會發現這些差異對我們產生了多麼大的影響。
古本: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今本: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十四章,現在我們熟知的意思和老子原本的意思是全然相反了。
老子的原意是要把持住現在的法則,以駕馭現實。現在的流行版本意思是,要固守遠古的大道法則,以駕馭現實中的變化。
老子並不是老古董,他一再否定周朝禮樂階層文化。他對當時推崇的古代先賢言論一向反感。後來法家同樣認同老子,商鞅曾説:“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法則,治理國家也不需要效仿固守古代的法則。”
“治世不一道,治國不必法古。”---商鞅
所以老子怎麼可能説“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這樣的話。
他又不是孔子。
古本:唯有環官,燕處昭若。
今本: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這個差別就有意思了。
老子是説執 政要像環官一樣持重沉靜和警惕。“環”這個字就是“環視四方”,環官是當時朝廷負責安全、偵查、保衞以及外交工作的官員。
“燕處”是指沒有在所處部門的辦公室辦公,而是在家裏休息的時候。“昭若”是指“這”個樣子,什麼樣子呢?這個要聯繫前文“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其輜重。”
這句話的意思是説,要像環官一樣,無論身在何處,都要保持時刻警惕,而又要沉靜持重。
看看現在的“雖有榮觀,燕處超然”是個什麼意思?變成了儒家學派對權勢超脱淡然的意思。
古本: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襲為上。
今本: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哈哈,這個就有點搞笑了。
老子反對用軍事力量來稱霸。但老子認為如果被人欺負到頭上,也絕對不能被動挨打。既然是打仗,必須積極果斷,不擇手段,儘快結束戰爭,不讓百姓受到更大和更長時間的拖累。
“銛襲”就是用精鋭迅速襲擊。
現在的版本意思是要對軍事“恬淡”處理。“恬淡”處理的結果很可能是把頭伸給敵人,或者是將戰爭無休止的拖下去。
都生死存亡了,還要恬淡處理,好一個佛系的處理方式。完全違背了老子的意思。
古本:大器慢成。
今本:大器晚成。
這句“大器晚成”最為我們熟知,它是我們現代人的一劑良藥,一事無成的中年人往往用這句話來互相安慰砥礪。殊不知,這句話的原本是“大器慢成”。
老子的“大器慢成”是説不要拔苗助長,急於求成。現在我們理解為要等到年齡大了才有成就。
這句話出自於《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老子認為成長都需要一個自然的過程,萬物都有自己的節奏。變化要建立在時間的積累上,自然而然的變化才能達到理想中的“成就”。
當然現在我們熟知的“大器晚成”,也有這個意思。只是還是覺得“大器慢成”表達的更為準確一些,他將這一“量變”的過程也描述出來了。“大器晚成”則是直接顯示出量變後的“質變”。
古本:人多智,奇物滋起。
今本: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老子認為,治理國家要“以正治國”。如果國家重用那些習慣耍聰明才智的人,國家就會有大量的奸邪之徒出現,奸邪之事也就大量出現。
他認為治國只能依靠穩定的法律,要用“法治”,而不是用那些“聰明人”進行“人治”。只有“法治”既能夠治理純樸的人,又能夠治理“聰明”人。
後來韓非子對這句話進行了更清楚的詮釋。
《韓非子》:“釋規而任巧,釋法而任智,禍 亂之道也。”
現在我們的版本,則直接把這句話原本中的思想,降格為了手段。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意思是説人不要崇尚新奇的科學技術。
這句話變成了反對科學技術。想來應該也是傳統儒家意識在作怪。“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的老子,怎麼會反對使用新的科學技術?
古本:禍莫大於無敵。
今本:禍莫大於輕敵。
老子的這句話,完全反映了他的宇宙觀。敵與我本來就是一對相反相成的力量。我方的存在是因為敵方的存在,完全失去了對立的一方,那麼我的這一方當然也就將不存在。
敵人的存在就是我方存在的基礎條件,這是宇宙對立平衡的法則。完全消滅了敵人,按照宇宙平衡的這個法則,敵人自然就會從我們內部產生出來。
縱觀我們的歷史,當我們面對外強幹擾時,立刻就能夠擰成一股力量。而當外強被消滅後,問題又總是出現在內部。
這就是老子説“禍莫大於無敵”的原因。
而流行的今本所説“禍莫大於輕敵”,當然也不錯,只不過在層次上完全就小了一個格局。
以上列舉的六條《道德經》中古本和現在流行版本中的論述,是不是在含義上的有很大的差別?
當然,這種比較還會出現很多差異。我們只能説,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新出土的帛書古版,和竹簡古版可能是要比現在的版本更準確。
但並不能完全説,一定是老子的原版文字論述,比我們現在的版本有價值。
因為所有對經典文籍的註釋,都是需要符合當時的社會倫理,為現實服務。即便相同的論述,也會因看到的人不同而被接受的角度和內容不同。
更何況,老子本人也説要“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