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歷史,也就是過去真實發生的事。
同樣的事,站在不同立場,不同角度便有了不一樣的解讀。
接下來,我們從世界各國曆史書中揀選出有代表性的幾個國家,看看他們對中國歷史的描述和我們的固有認知之間,存在多大的差距。
或許,從中我們可以讀出很多有意思的東西。
p
1.美國
由於中國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所以美國本土對於學生的中國歷史教育頗為看重。
《世界歷史》是美國中學生必讀教材,洋洋灑灑1000頁內容裏有60頁是有關中國的,而個別洲的歷史教材書中專門有一章花了9個節在講中國,輔助教材《簡明歷史》中和中國相關的章節更是多達174頁。
從夏商周到秦漢,再到唐宋元明清,整個歷史都被細細梳理了一遍。
p
在書中,中國常常作為東方文明的代表來和西方文明做對比,如、獨特的文字、諸子百家思想、尤其是孔子。
對於中國古代的發明創造尤為看重,與此同時,對於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也有系統的描述。
總的來説,美國曆史教材對於中國古代歷史的描述相對比較客觀,全部採用敍述方式,很少加入主觀解讀。
但對於中國近代史、比如鴉片戰爭它會美其名曰“爭取外交平等之戰”。
不過比起其他國家來説,也還算不錯。
p
2.德國
德國是一個“民族性”很強的國家,所以歷史教育以本國曆史為主,世界史相對來説比較少。
早期德國曆史教材對於中國要麼是描述的比較模糊,要麼以批評為主。
到了近代,隨着中國的崛起,德國也相應做出了改變。
p
對於現在的德國年輕人來説,對於中國的認知是從小學開始的。
古老、神秘、文明、領土遼闊,是他們對中國的最初印象。
“位於中央的帝國”——在德國的歷史書中他們是這樣稱呼中國的。
這個帝國曾經的輝煌和文明,給人類帶來的深遠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中國的四大發明,他們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但對於中國的崛起,他們一方面認為是順理成章的事,同時,也表達了感受到的“威脅”和“擔憂”。
p
3.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是一個自卑與自信並存、骨子裏又缺乏安全感的國家。
它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他們有一種很強烈的孤立感。
地理位置上相對離亞洲很近,但自己的文化傳統卻是西方式的,這種分裂也強化了它被他者包圍的緊張感。
p
與此同時,它又是一個自尊心很強的國家。
和許多國家一樣,它也試圖將自己想象成世界的中心,或者至少地位相對重要。
在澳大利亞的書店,有一種南北極對調的世界地圖,澳大利亞在最上面最中心的位置。
或許基於這樣的心理,在澳大利亞的歷史教科書中,沒有中國的古代史,只有部分中國近代史。
簡單地談到了清王朝的衰落和中國軍閥的戰爭。
事實上,澳大利亞的歷史教科書主要集中於歐洲人對非洲的爭奪和殖民。
對於整個亞洲的內容,都提及的不多。
p
4.日本
日本的歷史教材對於中國的古代史和近代史表述的很是極端。
對中國古代歷史中的文化名人、英雄人物、到科學技術、建築工程,都不吝溢美之辭。
比如:孔子的儒學對日本產生的巨大影響。
唐朝時派遣唐使學習唐朝各項制度文化。
連“倭曾向唐派遣使者”、唐朝對自己這樣稱呼,也絲毫不避諱。
承認歷史上與中國的貿易給日本帶來很多的實惠,承認印刷術、棉花栽培這些科技創造都是中國發明的,日本和高麗都是從中國引進學習的。
p
但是到了中國近代史部分,就完全是另外一種畫風。
“混亂、腐敗、軟弱”等等,極盡貶低之能事。
對於二戰,日本的教科書常常把自己描述成受害者之一。
而南京大屠殺等歷史事件,剛輕描淡寫一筆帶過。
“侵略”二個字,在不同的教科書中或有或無,承認侵略的,反省並不深刻,認為侵略有理的,還是極少數,但相當惡劣,幾乎就是篡改歷史歪曲事實。
總之,歷史教科書很日本,極端的民族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p
5.韓國
韓國的歷史教科書對於中國歷史是非常重視的,對於中國的評價也還算比較正面。
但“創造歷史”的特長,在他們的歷史教科書中也時而得以發揮,而且是從根上入手。
首先,是韓國人的祖先最先發現了黃河流域,也就是説韓國人才是華夏文明的源頭。
而中國東北、山東半島成了韓國曆史上的固有領土。
p
李世民派大軍進攻高麗,不禁大敗還被射瞎了一隻眼睛。
明朝萬曆年間幫助朝鮮擊敗豐臣秀吉的歷史,在韓國教科書裏面只是輕描淡寫的被提及,主要還是李舜臣等朝鮮軍民的功勞。
至於大唐的強盛文明,是韓國和中國一起創造的,而整個東亞文化是中日韓三國共同創造的。
總之,沒辦法詆譭,就儘量參與,沒有參與就發明創造。
p
6.俄羅斯
俄羅斯的歷史教材沒有統一版本,但對中國的文明都是讚譽有加。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她歷經數千年仍然完好地保持了文化傳統的延續性,這真是個奇蹟。”
俄語中的中國(Kitay)一詞,是古代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契丹”的諧音,在俄語中對中國還有另外一個稱呼,直譯過來叫做“天下”,尊重與稱讚之情不言而喻。
p
在俄羅斯的歷史教材中,除了自己的國家,中國所佔篇幅最多。
主要從“古代中國的國家制度”、“古代中國的精神文化”、“中華文明的成就”三個方面對中國歷史進行了闡述。
對科舉制度着墨頗多,認為這一應試製度是一種以能力為標尺的公平競爭機制。
從商代的青銅器等出土文物中引申出“和諧一致性也逐漸發展成為中華文明傳統的基礎。”
p
“中國很少發生極端的現象,中國社會在多元對立的歷史文化形態中保持着平衡。難怪古代中國人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因為在他們看來,這裏就是世界的中心。”
肯定了四大發明、數學領域的成就、針灸、《易經》等對世界發展進步做出的貢獻。
對中國人的智慧、文化、道德等等方面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對於近代史上和中國發生過的摩擦,雖然也有不友善的地方,但是相比較其他國家,
俄羅斯在歷史書中對待中國的態度無疑是最為友好的。
p
感謝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