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哪個學派,其實很多的人還是比較關心的。在很久以前,荀子的祖輩們,是來自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那個國家的名字叫做荀國,而荀子的祖輩們在晉國時候也做過將軍,後來改名為中姓氏。而到了後代荀子的族人為了避難又改為了荀氏。因為荀子的一些思想,所以讓荀子成為了流芳百世的人物。
荀子畫像
説起荀子,相信很多的人都知道荀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主要人物,也就是説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在那個時候也是一名優秀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不管在何時,所發表的任何言論,到了後世都成為了讓人所學習的榜樣。
在荀子的觀點裏面,有一些觀點是靠近唯物主義思想的,他反對天命學説,他覺得人定可以勝天,上天的預警,根本都是不重要的,只有人為的因素可以改變自己的現狀和自己的命運。
所以在這個主張上,很多的人也對於他的主張感覺到奇怪,但是到了後來,這樣的主張其實也是被認可的。這也成為了儒家學派中比較重要的主張之一。當然荀子也有其他的主張,這些都成為儒家學派的經典,讓很多的人在提到這些主張的時候,都會想起荀子就是儒家學派的人物。
不管怎麼説,荀子都在儒家學派中具有着重要地位的,對儒家學派中的發展也做出較大的貢獻,也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儒家的發展。
荀子怎麼讀
據史書記載,荀子出生於公元前約313年,逝世於公元前238年。荀子的出生地為趙國,是周朝戰國後期的趙國人。荀子,按照漢語拼音的讀法,讀作:xún zǐ。由此可知,荀子是荀氏的後代之一。
荀子石像
“荀”字作為一種姓氏,具有較為豐富的歷史淵源:
荀字最早是在遠古時期就被作為一種姓氏,當時凡是姓氏為荀的人,即向世人表示其是華夏族部落首領軒轅黃帝的後代。據古代軼事傳聞,華夏族部落首領軒轅黃帝共有有25個子女後代,分別冠以12個不同的姓氏,其中,荀就是這12個姓氏之一。
根據歷史記載,荀姓最先是出自於姬姓,屬於國名氏之一。但根據《姓苑》中所記錄,在公元前的十一世紀,周文王姬昌將古郇國賜予給了其第十七個兒子姬葡,並在此地建立了姓氏為姬的郇國,將其第十七個兒子封為伯爵,歷史上稱之為郇伯。後來在春秋時期,晉國武公將郇國消滅,其後代的子孫便將姓氏由姬姓改為以“郇”作為姓氏,後來逐漸將“郇”字右側的邑字旁去掉,並加上草頭,“郇”字即演變為“荀”。
也有古書記載,荀姓是在晉國武公將荀國消滅後,將荀字賜予荀國的公民作為姓氏,稱作荀息。後來雖然經過時間的遷移,荀姓在晉國失勢之前,曾變更為其他姓氏,但在晉國失勢之後,荀姓又被恢復了回來。
荀子圖片
荀子思想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們為了紀念他,一代代畫他的像。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圖片就由他的畫像製成。之所以人們畫出他的像,是告訴大家這個就是荀子,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了深刻的變革。
荀子畫像
荀子的圖片是荀子原來的面貌嗎,歷史已經久遠,是否本人是不是這個樣子已經沒有辦法考證。但這個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站在他的畫像面前,看着他的眼睛,仔細聽他要對我們説什麼?看着荀子的圖片,那雙眼睛活靈活現,嘴在微微的笑着,彷彿在説:“朋友你來看我了嗎?我已經去世很久了,你看見我寫的書籍了嗎?
希望你可以好好閲讀,早已長眠地下的我,是真的希望萬家和睦,再也沒有戰爭。”荀子堅定的目光,彷彿在説人就是要有勇氣面對困難,瞭解自己,有困難不怨天不怨地,懂得在逆境中奮力抗爭,所有的逆境都將逆轉。
荀子的像是為了紀念這個曾經來到世間的人,他並不知道自己的畫像可以流傳這麼遠,當時的他只想把自己想説的説出來,想做的做出來,希望給當時的人和後代的人有所幫助。
有一張圖片荀子拿着一卷書,應該是用布寫的吧,彷彿在告訴我們讀書的重要性,在勸學中講出了一定要多看書。後天學習非常重要,學習並沒什麼捷徑,要用心堅持下去,不要不求解釋的死記硬背。
荀子是什麼家
荀子是遵從儒家學派的,但是在人性善惡這一方面,他提出的性惡論與儒家的人性本善極為不符。同時,他的弟子李斯及韓非子的思想均為法家的思想。由於這些種種原因的出現,讓人們對他到底是哪家學派的產生了疑問。
荀子石像
荀子將儒家思想進行了發展,至於他的兩位弟子為何會成為法家學派的,也許是因為他們的知識體系、生活環境、社會現狀等因素的影響,加之他們所學思想的吸收與思考,從而形成了與荀子不同的思想。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説,不能否定荀子的身份,他仍是儒家學派的。
從人性方面來説,孟子提出的是人生來是善良的,而荀子所説的人生來是不善的與孟子提出的觀點並不衝突,只是荀子考慮了環境的影響。荀子認為人生下來就有欲求,而有了欲求就會想去追求,若追求的人多了,就會引起爭奪,爭奪又會產生混亂。荀子説的人性是加上了後天環境對人的影響。
所以要通過道德約束及教育來改變自己的行為。每天省視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犯錯的地方,錯了就加以改正,沒錯也給自己一個忠告,依循自己的本心,做不違背自己內心的事情。從人性這個角度來説,不能僅僅根據善、惡來説明兩者間的區別。所以,不能簡單地懷疑荀子是儒家學派的這一事實。
荀子的故事
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把儒家思想又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在這位儒學大家的一生中經歷過許多的波折。他的故事也讓人們讀來感到悲涼。
荀子
荀子小時候就比別的孩子聰明,自幼就飽讀詩書,其鋭智也讓周圍人感到驚奇。在荀子長大後,來到燕國遊説,但是燕國國君對荀子哲學卻不太感興趣,於是無用武之地的荀子跑到了齊國,此時的齊襄王廣羅人才,剛到齊國的荀子很被齊王賞識,於是荀子就開始在齊國開啓了他的講學之旅。加上荀子年齡比較大,知識文化也很深厚,得到了眾人的尊敬。
但是卻總有人説荀子的壞話,使的齊王也不相信荀子。而後荀子離開了齊國,這時的荀子早已81歲。
離開齊國後的荀子又來投奔楚國的春申君,春申君也很是器重荀子。但是春申君還是聽信了別人的讒言,把荀子給辭退了,無處可去的荀子又隻身一人來到了秦國,但是秦國國君不接受荀子的觀點。
此時的秦國只計劃它的稱霸大業,完全對荀子的説教思想不加理睬,無奈的荀子只好又離開了秦國,這時春申君又很後悔辭退了荀子,又把荀子招募到了楚國。在楚國當起了蘭陵令。
春申君死後。荀子辭了官,這時的荀子已是一位98歲的老者,他開始寫文,前後一共寫了30多篇文章,這就是流傳千古的名作——《荀子》。
荀子思想核心
荀子作為我國戰國後期最後一位的儒家學派大師,因其無論是在政治上、經濟上、哲學上,還是在教育學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而被後人稱作是集思想家、文學家和政治家於一身的傳奇人物。
荀子畫像
荀子的思想可謂是“一箇中心,多個觀點相融合”。荀子的思想中心是儒家思想,而多個觀點相融合則主要體現在荀子在發展自己獨特的思想時,對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進行批判性的融合。
荀子的思想主要有天道觀、認識論、禮論和人性論。
天道觀是荀子在先秦時期的自然論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發展而來,他認為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且具有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性。因此,他主張人應在尊重自然規律前提下來發揮主觀能動性。
認識論中,荀子提出,認識實質上是主體通過感官接觸外界的事物,並利用思維器官所接觸到的外界事物進行理性處理的過程,由此,他強調認識應是全面、客觀的,而非片面和主觀的。
人性論中,荀子主張人性本惡的核心思想,但人的這種“惡”的本性是可以通過後天教育來加以化解。而如何化解人性“惡”的本性,強化人“善”的品性,需要通過後天教育,並輔以行為標準和道德準繩來加以約束和改善。
禮論中,荀子強調,“禮”是度量一切的最高原則。任何事情都要以“禮”為準繩,不能逾越“禮”的約束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