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蘇洵蘇軾蘇轍三人的關係 唐宋八大家之三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蘇洵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在當時也是相當有名的人物,他們父子三人合稱“三蘇”。父子三人在都是全才,不僅在文學上的貢獻突出,在政治、史學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下面依次來看一下父子三人的主要介紹。
蘇洵蘇軾蘇轍像
蘇洵,他是屬於大器晚成的大人物,到五十歲左右他的作品才被許多人所熟知,年輕的時候不喜歡讀書,喜歡遊覽祖國的山水。快到三十歲的時候才開始發憤讀書,但考試都落榜了,到了三十七歲考試還是落榜,於是他決心不再進行科舉考試。
蘇洵的可貴之處在於沒有繼續去參加那些不合理的科舉考試,而是自己自學成才,想讀什麼就讀什麼,最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理論。等到他四十八歲那年,得到歐陽修的極力推薦他的文章才慢慢有了名氣。
蘇軾和蘇轍的經歷卻跟他們的父親完全相反,年輕的時候就被金榜題名但他們的一生卻是十分坎坷。蘇軾一生在各個地方當官,地方成績顯著,在朝廷中也當上了禮部尚書的職位,參考科舉考試對當世的變故直言不諱。他的弟弟蘇轍比他的言論更加激烈、尖鋭,矛頭直指皇帝,説皇帝沉溺與酒色中,不準時上早朝,不聽從大臣的意見,卻聽從一些婦孺的話。結果他的言論引起朝廷軒然大波,眾多臣子議論紛紛。蘇轍的才能在元祐年間才算得到了一個大的發揮。
蘇轍官職
蘇轍,“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兄蘇軾合稱“三蘇”。在蘇轍的一生中,做官無數,二次被貶,一生的起起落落也使得我們對他的從官生涯更加關注了。
蘇轍像
嘉佑二年年僅十八歲的他憑藉聰明智慧與他的哥哥蘇軾同時考中了進士。不久因為母親的去世,從京城返回家中服孝。
嘉佑六年,又與蘇軾一同考中了科舉科,但當時由於他向上級起奏説要奉養親人因此沒有被任命做官。在這之後,他曾擔任過大名府的推官。又在熙寧五年,極力反對王安石的新法,認為原來的法制不能進行修改。
在反對王安石的變法過程中,他出任河南的推官。元豐二年,他的哥哥蘇軾以作詩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抓捕入獄。因為救哥哥心切,他上書稱用自己的官職來為蘇軾贖罪,結果不但沒有救出蘇軾,自己也因為這件事情被貶官。
元豐八年,舊的黨派執掌朝廷,他被朝廷召回,任秘書省校書郎、右司諫等官職。元祐四年受朝廷的委託出使契丹,回到朝廷後被封為御史中丞。過了兩年,又被封為尚書右丞,這時他的地位已經是非常高了。元祐八年,舊法派被推翻,新發派又再次掌管了朝政。紹聖元年,蘇轍上書反對新的政策,結果被貶官,出知汝州、袁州、雷州安置,後來又被貶到循州等地。蘇轍的一生有過輝煌的時候也有過低谷的時候,年少得志,但其中卻又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
蘇轍讀音
轍(zhé),意思指車輪壓過的痕跡,部首是“車”,總筆畫為16畫。在古文中有多種含義。在《曹劌論戰》“下視其轍”中的意思是指車輪壓出來的痕跡;在《贈白馬王彪》“改轍登高崗”中的意思是解釋為車輛行馳的路線;在《<指南錄>後序》“會使轍交馳”又指車輛的意思。
蘇轍畫像
人們通過對人物蘇轍的熟知,對這個“轍”字也就不再陌生了。
蘇轍,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合稱三蘇。蘇轍在治學的方面受到父親的影響非常大,以儒家為主要方向的學習方向,最仰慕的人是孟子但同時又看遍百家。
他最擅長政治和歷史方面的知識,在政治言論中縱觀天下大事,所寫的文章一針見血,十分中肯,如《上皇帝書》、《六國論》等。蘇轍在寫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張,他認為寫文章既要注重自己內心的修養,又要有豐富、廣闊的閲歷。因此他十分羨慕和欣賞司馬遷能遊覽天下與各路英雄交流。
蘇轍的賦也是極具特色的,在《墨竹賦》中他把竹子形態寫的非常逼真,又充滿詩意。早年間對詩的寫作上,蘇轍並沒有表達出出色的才華,與他哥哥蘇軾的手法相差甚遠,主要是寫一寫生活瑣事和景物等,風格樸實平淡。但在晚年寫詩的才情逐漸突顯出來,所寫的詩作富有情態,將情感融入在詩中。
蘇轍名句
蘇轍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所寫的作品數不勝數,留下來的名言名句也是非常之多。他在做人、做事、待人、立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下面來看一下蘇轍為後人所留下的精神財富。
蘇轍像
在教化的方面,蘇轍提出過“惟教之不改,而後誅之”的觀點,他認為對犯錯誤的人進行教育,多數人還是會虛心接受並加以改之,這時候對那些仍然頑固不化的人進行施行他便無話可説了。在這方面,蘇轍強調教化的重要性,不能只是一味用刑法去懲罰別人,而是需要注重教育感化人。
在做人的方面,蘇轍提出過“以言責人甚易,以義持己實難”、“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等觀點,前者的意思是用語言去苛責別人非常容易,但是以正義來要求自己卻非常難,後者的意思是説在這世界上並沒有人能在不能端正自己的情況下去端正他人。這兩句話的意思基本相同,都是要求在自己行為端正的情況下才能去要求別人,自己能沒有做到怎麼能夠去要求別人呢?
在做事的方面,蘇轍提出過“遇繁而若一,履險而若夷”、“無事則深憂,有事則不懼”的觀點,前者的意思是遇見繁雜的事情的時候,好像在做一件事一樣;處在危險的情況下,卻好像行走在平地上一樣。這個觀點是告誡別人要有從容淡定的心理,即使遇到了困難也需要有從容不迫的態度。後者的意思則是説在事情沒有發生變化的時候進行深謀遠慮,等到遇到事情的時候就不會害怕了。這個則是在告誡別人要有憂患意識,要提前做準備。
蘇轍散文
關於蘇轍的作品非常多,他的著作也是非常豐富,在文學上被稱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寫作上既強調要注重自己的文學思想的內心修養,又要有豐富的閲歷。
蘇轍畫像
蘇轍大部分的著作是在他被貶官和晚間閒居的期間所寫,有《欒城集》、《春秋集解》十二卷、《古史》六十卷、《龍川別志》八卷、《龍川略志》十卷等等。在文學上創作上,蘇轍比較重視自己的思想感情與藝術風格的相統一,同時強調在寫作的過程中是在建立在實踐上的。他要求個人的作品應該有自己獨有的風格,與其他人的作品區別開來。
他的散文是他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他所寫的散文結構嚴密、話語嚴謹、表達簡練通暢、語言樸素淡雅。他的大量政治上的議論散文便具有這種特色。在短短的一篇文章中,卻能體現出語氣的波瀾起伏,前後變化,説理能力極強,具有很強的邏輯能力。他擅長寫政治和歷史方面的論文,縱觀天下,分析當時的時局,以古鑑今,並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所在之處。比如《六國論》中指出當時的六國的執政者不知天下的大勢,沒有團結一致對抗秦國,失去了韓、魏兩國重要的保護屏障,結果導致六國全部覆滅的悲劇。又例如《黃州快哉亭記》中把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在抒情的過程中又表達了自己的內心情感,這就是他寫文章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