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被打後,父母做到5要3不要,才是孩子不受欺負的關鍵
俗話説“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和衝突”,當孩子進入幼兒園或者小學,開始團體學習和生活的時候,衝突就不可避免了。
孩子沒有上學的時候,我們常常告訴孩子:“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對的。”可是,孩子不打人,並不代表孩子不會捱打,不會被別人欺負。
當孩子捱打以後,我們應該如何教孩子呢?有一個聰明媽媽做的做法,老師聽了都説專業。
同事有個女兒叫欣欣,去年上小學一年級。孩子上學後沒多久,同事就發現女兒的小臉上有幾道橫七豎八的抓痕。於是,她問了女兒後才知道,她臉上的傷痕是被同桌的小女孩撓的。
事情是這樣的:剛開學的時候,欣欣被老師安排了一個靠牆的座位,有個身材很高大的同桌。這個同桌對欣欣不是很友好,第一天就在桌子上畫上了“分界線”,每次進出還不讓欣欣碰她。
有一次,欣欣上廁所回來不小心碰了她一下,就被她踢了兩腳。後來,欣欣無意越界後,又被同桌在臉上撓了幾下。
同事先是告訴欣欣:“下次她再欺負你的時候,一定大聲反抗,然後告訴老師。”
第二天,欣欣按照媽媽方法做了,不過還是失敗了。後來她又告訴女兒:”被欺負的時候,先要大聲警告,然後告訴老師。如果沒用,一定不要軟弱,她怎麼打你,你就怎麼打回去。
後來,欣欣和同桌又發生了爭執,在警告無效後,做出了反擊。不過,欣欣這次雖然反擊了,但是同學和老師都認為欣欣沒有錯。
孩子捱打後,我們應該如何教孩子呢?
孩子捱打、受欺負,不一定是發生在校園裏,所以我們不能一味告訴“打回去”或者“告訴老師”,而是應該教會孩子動腦去觀察,以及相應的應對步驟。
孩子受欺負後,父母教育孩子一定不能做的3件事
1、讓孩子逃避
當孩子和其他孩子發生矛盾和爭執後,父母常常會告訴孩子“以後不要和他玩了”,教孩子用逃避的方法解決問題。
父母可能不知道:打人的孩子就喜歡“不敢説”、“不反抗”、“被孤立”的孩子,所以還會再找上門哦。當孩子受欺負後,父母一定不要教孩子逃避。
2、讓孩子打回去
當孩子受欺負後,很多父母會堅定的選擇讓孩子打回去。幼兒園和低年級的孩子打人,不是出於惡意,只是用錯了方法。如果父母讓孩子打回去,讓孩子用暴力的方式反擊,很容易導致雙方都沒理。這樣教孩子,事情既沒有合理解決,也沒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3、告訴老師
當孩子受欺負,捱打後,“告訴老師”絕對是一個正確的應對方法。然而孩子之間的爭執不僅僅會發生在學校,一旦沒有老師和家長在身邊時,孩子反而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以上方法如果單一使用,都是不正確的。父母教會一個應對這類事件的合理步驟,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
孩子被打後,父母教育孩子一定要做好這5件事
1、大聲呵斥
當孩子被打後,孩子一定要大聲呵斥:“你怎麼打人啊,打人是不對的。”這一個步驟非常重要,很多家長卻沒有告訴孩子。
如果當矛盾發生時,孩子能夠大聲喊出來,表達出自己的勇敢,就可以避免侵害行為的繼續發生。如果孩子只是嬉皮笑臉,對方就會覺得欺負她很好玩。
2、防禦
如果孩子大喊之後,對方沒有住手的話,孩子就要迅速擋開對方,然後找機會離開。這樣可以避免衝突升級,受到更大的傷害。
3、尋求幫助
如果孩子想方法離開了現場,對方還是不依不饒的話,孩子一定要去找老師,或者家長,告訴老師:“他一直打我。“讓老師知道事情的嚴重性。
4、不要獨自面對
當老師和家長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切記不要獨自處理,就要去找自己的好朋友尋求幫助,讓更多人知道這件事情。
孩子避免被欺負,就一定要有自己的好朋友。如何孩子表達能力有問題,社交能力不好,這種被孤立的孩子最容易成為打人者的目標。
5、家庭教育
父母要教育,一旦在學校被打或者被欺負以後,回來之後一定要告訴父母。我們不僅從小就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道理,還要告訴孩子”捱打後一定要告訴父母“的道理。只有父母重視這件事,孩子才會重視,孩子才會知道別人欺負我不是一件無所謂的事情。
總結
孩子被人打後,我們不能教孩子逃避,因為逃避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孩子被人打,我們也不能簡單讓孩子打回去,那樣就是教孩子用暴力的方式對抗暴力。
這兩種方法,都是不會完整的、不正確的教育方法。我們應該從小教會孩子一個觀念:我們不要去惹事,但也不能怕事。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