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古代大瘟疫簡史,幾乎每次都是滅頂之災

由 弓四清 發佈於 經典

大家好,我們的傑瑞聊搞笑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公元11年,新王莽始建國三年,辛未年,大疾疫,死者過半,摘自《後漢書·劉玄傳》。
16年,新王莽天奉三年,丙子年,二月大疫,馮茂在句町,士卒死於疾疫者十有六七,摘自《後漢書·王莽傳》。
22年,新王莽地皇三年,壬午年,大疾疫,死者且半,《後漢書·劉吉傳》。
38年,建武十四年,戊戌年,會稽因大疫而死者萬數,摘自《後漢書·鍾離意傳》。
44年,建武二十年,甲辰年,馬援在交趾,軍吏經瘴疫死者十之四五,摘自《後漢書·馬援傳》。
49年,建武二十五年,己酉年,武陵五溪大疫,人多死,摘自《後漢書·馬援傳》。
162年,延熹五年,壬寅年,皇甫規在隴右,軍中大疫,死者十有三四,規親入菴廬巡視,摘自《後漢書·皇甫規傳》。
169年,建寧二年,己酉年,疫氣流行,死者極眾,摘自《備急千金要方·傷寒》。
196年,建安元年,丙子年,南陽自此連年疾疫,不到十年之間,張仲景宗族兩百餘口,死者竟達三分之二,摘自《傷寒雜病論·序》。
208年,建安十三年,戊子年,十二月,大疫,魏軍吏士多死,摘自《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223年,黃初四年,癸卯年,三月,宛許大疫,死者萬數,摘自《三國會要》、《宋書·五行志》。
252年,太元二年,壬申年,夏四月,圍新城,大疫,兵卒死者大半,摘自《三國志·吳志·孫亮傳》。
253年,嘉平五年,癸酉年,四月,新城大疫,死者大半,摘自《宋書·五行志》。
273年,泰始九年,癸巳年,吳疫,三年內僅京都死者競達十萬,摘自《宋書·五行志》。
275年,咸寧元年,乙未年,十一月,大疫,京都死者十萬人,摘自《宋書·五行志》。
322年,永昌元年,壬午年,十一月,大疫,死者十有二三,河朔亦同,摘自《宋書·五行志》。
376年,太元元年,丙子年,冬,大疫,延至明年五月,多絕户者,摘自《宋書·五行志》。
380年,太元五年,庚辰年,五月,自冬大疫,至於此夏,多絕户者,摘自《宋書·五行志》。
397年,隆安元年,丁酉年,八月,北魏大疫,人與馬牛死者十有五六,摘自《北史·魏本紀》。
423年,宋景平元年,癸亥年,魏,士眾大疫,死者十有二三,摘自《北史·魏本紀》。
468年,魏皇興二年,戊申年,十月,豫州疫,民死十四五萬,摘自《魏書·靈徵志》。
510年,魏永平三年,庚寅年,四月,平陽郡的禽昌和襄陵二縣大疫,死二千七百三十人,摘自《魏書·世宗宣武帝紀》。
598年,隋開皇十八年,戊午年,九月,漢王諒師遇疾疫而旋,死者十八九,摘自《隋書·高帝紀》
612年,隋大業八年,壬申年,大旱疫,人多死,山東尤甚,摘自《北史·隋本紀》。
682年,唐永淳元年,壬午年,加以疾疫,自陝至洛,死者不可勝數。死者枕籍於路,摘自《舊唐書·五行志》、《舊唐書·高宗紀》。
687年,唐垂拱三年,丁亥年,是春自京師至山東疾疫,民死者眾,摘自《舊唐書·中宗紀》。
707年,唐景龍元年,丁未年,夏,自京師至山東、河北疫死者千數,摘自《新唐書·五行志》。
762年,唐寶應元年,壬寅年,江東大疫,死者過半,摘自《新唐書·五行志》。
763 年,唐廣德元年,癸卯年,江東大疫,死者過半,摘自《舊唐書·代宗紀》。
789年,唐貞元五年,己巳年,是夏淮南浙東西福建等道旱,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眾,摘自《舊唐書·德宗紀》。
806年,唐元和元年,丙戌年,夏,浙東大疫,死者大半,摘自《新唐書·五行志》。
880年,唐廣明元年,庚子年,春末,賊在信州疫癘,其徒多喪。賦眾疫癘,摘自《舊唐書·僖宗紀》。
880年,唐大順二年,辛亥年,春,淮南大飢,軍中疫癘,死者十三四,摘自《舊唐書·昭宗紀》。
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丁未年,三月,金人圍汴京,城中疫死者幾半,摘自《宋史·五行志》。
1131年,南宋紹興元年,辛亥年,六月,浙西大疫,平江府以北,流屍無算,摘自《宋史·五行志》。
1132年,南宋紹興二年,壬子年,春,涪州疫,死數千人,會稽時行痢疾,摘自《宋史·五行志》、《續名醫類案·痢類》。
1161年,金正隆六年,辛巳年,諸道工匠至京師,疫死者不可勝數,天下騷然,摘自《金史·完顏匡傳》。
1164年,南宋隆興二年,甲申年,冬淮甸流民二三十萬,避亂江南,結草舍遍山谷,暴露凍綏,疫死者半,僅有還者亦死。是歲浙之鎧饑民疫者尤眾,摘自《宋史·五行志》。
1181年,南宋淳熙八年,辛丑年,行都大疫,禁旅多死。寧國府民疫,死者尤眾,摘自《宋史·五行志》。
1191年,南宋紹熙二年,辛亥年,涪州疫,死數千人,摘自《宋史·五行志》。
1209年,宋嘉定二年,己巳年,夏,都民疫,死去甚眾,淮民流江南者,飢與暑並,多疫死,摘自《宋史·五行志》。
1210年,南宋嘉定三年,庚午年,四月,都民多疫死,摘自《宋史·五行志》。
1276年,南宋德佑二年,丙子年,數月間城中疫氣薰蒸,人之病死者,不可以數計,摘自1297年,元大德元年,丁酉年,八月,真定、順德、河間旱疫;河間之樂壽、交河疫死六千五百餘人。(十二月)般陽路飢疫,兵多死於瘴癘,摘自《元史·成宗本紀》、《新元史·史耀傳》。
1308年,元至大元年,戊申年,春,紹興、慶元、台州疫死者二萬六千餘人,摘自《元史·五行志》。
1331年,元至順二年,辛未年,疫癘死者十九,摘自《元史·文宗本紀》。
1332年,元至順三年,壬申年,宜山縣飢疫,死者眾,摘自《元史·文宗本紀》。
1408年,明永樂六年,戊子年,正月,江西建昌、撫州、福建建寧、邵武,自去年至是月,疫死者七萬八千四百餘人,摘自《明史·五行志》。
1410年,明永樂八年,庚寅年,登州、臨海諸州縣自正月至六月,疫死者六千餘人,摘自《明史·五行志》。
1413年,明永樂十一年,癸巳年,六月,湖州三縣疫;七月,寧波五縣疫;邵武大疫,絕死者萬二千户,摘自《明史·五行志》
1444年,明正統九年,甲子年,冬,紹興、寧波、台州瘟疫大作;及明年死者三萬餘人,摘自《明史·五行志》。
1456年,明景泰七年,丙子年,五月,桂林疫,死者二萬餘人,摘自《明史·五行志》。
1475年,明成化十一年,乙未年,八月,福建大疫,延及江西,死者無算,摘自《明史·五行志》。
1485年,明成化二十一年,乙巳年,新野疫癘大作,死者無虛日,摘自《名醫類案·瘟疫》。
1493年,明弘治六年,癸丑年,吳中大疫,常熟尤甚,多闔門死,摘自《都公譚纂》。
1506年,明正德元年,丙寅年,六月,湖廣、平溪、清涼、鎮遠、偏橋、四衞大疫,死者甚眾,靖州諸處自七月至十二月大疫,建寧、邵武自八月始亦大疫,摘自《明史·五行志》。
1523年,明嘉靖二年,癸未年,七月,南京大疫,軍民死者甚眾,摘自《明史·五行志》。
1525年,明嘉靖四年,乙酉年,九月,山東疫,死者四千一百二十八人,摘自《明史·五行志》。
1530年,明嘉靖九年,庚寅年,痘災盛行,死者過半,摘自《痘症理辨·序》。
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甲午年,春,痘毒流行,死者十有八九,摘自《疫症集説》。
1582年,明萬曆十年,壬午年,四月,京師疫,霸州、文安、大城、保安,患大頭瘟症,死者枕籍,摘自《明史·五行志》、《順天府志·祥異》。
1586年,明萬曆十四年,丙戌年,大梁瘟疫大作,甚至滅門,摘自《萬病回春》。
1622年,明天啓二年,壬戌年,(時行疫痢)夏末秋初,沿門闔境患此,病勢極為危迫,摘自《先醒齋筆記·痢門》。
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辛酉年,晉寧疫,人牛多斃;曲陽大疫,餘姚痘疫盛行,摘自《清史稿·災異志》、《學箕初稿·天花仁術序》。
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年,春,瓊州、靈州大疫;五月,景州大疫,人死無算;六月,曲阜大疫,東昌疫,鉅野大疫;八月,文登大疫,民死幾半,摘自《清史稿·災異志》。
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年,春,南樂疫,河間大疫,塊獻縣大疫,人死無算;六月荷澤疫;秋,章邱、東昌、青州大疫,福山瘟疫,人死無算,昌樂疫;羌州寧海、濰縣大疫,摘自《清史稿·災異志》。
1723年,清雍正元年,癸卯年,秋,平鄉大疫,死者無算,摘自《清史稿·災異志》。
1727年,清雍正五年,丁未年,夏,揭揚、海陽大疫;秋,澄海大疫,死者無算;冬,漢陽疫,黃岡大疫,鍾祥、榆明疫,摘自《清史稿·災異志》。
1732年,清雍正十年,壬子年,崑山大疫,死者數千人;夏,會城疫,摘自《洄溪醫案·瘟疫》。
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癸丑年,鎮洋大疫,死者無算;崑山疫;上海、寶山大疫,摘自《清史稿·災異志》。
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年,春,泰州、通州、合肥、贛榆、武進、蘇州大疫;夏,日照、範縣、莘縣、莒州大疫,死者不可計數;昌樂疫,東光大疫,摘自《清史稿·災異志》。
1821年,清道光元年,辛巳年,三月,任邱大疫;六月,冠縣、武城、範縣大疫,鉅野疫,登州府屬大疫,死者無算;七月,東光、元氏、新樂、通州、濟南大疫,死者無算,東阿、武定、滕縣、濟寧州大疫;八月,樂亭大疫,青縣時疫大作,至八月始止,死者不可勝計;清苑、定州瘟疫流行,病斃無數;灤州、元氏、內邱、唐山、蠡縣、望都大疫,臨榆疫,南官、曲陽、武強、平鄉大疫;九月,日照、沂水大疫,摘自《清史稿·災異志》。
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壬辰年,三月,武昌、咸寧、潛江大疫;四月,蓬萊疫;五月,黃陂、漢陽、宜都、石都大疫,死者無算;崇陽大疫;監利疫,松滋大疫;八月,應城、黃梅、公安大疫,摘自《清史稿·災異志》。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年,夏,暑風甚劇,時疫大作,俱兼喉痛,亡者接踵,摘自《冷廬醫話》。
那麼,在物資和技術有限的條件下,古代人是如何控制疫情的呢?
其實方式和現在也差不多,主要得先隔離,切斷傳播途徑,減少蔓延。
在《漢書》中就提到,民間一旦發生疫情,就讓患病的人與健康的人分開居住,由朝廷免費給患病的百姓提供藥物。在晉代,朝廷還規定了,官員如果家裏有人感染時疫,即使官員自身沒有感染,也要在家待着觀察,不能上朝。
不過古代瘟疫一般都是從民間興起,一村一縣的感染,若發現是瘟疫,官府就直接封村封縣了,只進不出,政府供應白粥和草藥,也會派大夫來察看疫情,出應對之策。
瘟疫去世者的屍體,必須焚燬,這時也顧不得入土為安的觀念了,還是要先顧活人,控制瘟疫,連死者生前用的器物都要一起銷燬,防止病毒傳播,那種全家死光的,直接就把房子一起燒燬了,全村死光,就一把火把村子燒了。
要是情況特別嚴重,十室九空,又傳播風險較大,不排除直接燒村子的情況,這就有些殘忍了,即使説是為了更多人的安全。
古代村落距離的相對較遠,交通不便,人員流動性小,向外擴散的幾率相對較小,若是發現得早、隔離得好,瘟疫在一村一鎮,頂多一省就控制住了,畢竟像明朝末年那樣席捲全國的瘟疫是不常見的。
古代針對瘟疫也沒有特效藥,不過針對一些常見的疫情,已經產生了疫苗,比如在清朝經常盛行的天花,天花在今天是可治癒的,可在古代基本是必死無疑的病,康熙皇帝體質比較好,小時候得天花挺了過來,雖然也變成了麻子臉,但好歹保住命了,還因為身體好被選為皇位繼承人。
康熙深感其害,執政期間命令用人痘接種法,有概率地預防了疫情,1796年英國琴納發明了牛痘接種法,1805年傳入了我國代替了人痘接種法。
這次肺炎疫情目前也是這樣,沒有特效藥,只能靠自身免疫的抵抗,我們沒有能力奮鬥在第一線,起碼也儘量待在家裏,算是貢獻自己的力量,相信戰勝疫情之日不久就會到來。
死者大半,死者甚眾,死者無算,死者不可計數,滅門,絕户……人口是古代社會最重要的生產資源,然而每逢大瘟疫,幾乎都是一次滅頂之災。
我們無意苛責古人,當時的醫學水平不足以狙擊嚴重烈性的傳染病,我們的祖先能夠在那樣艱險的生存環境下努力傳承,將血脈留下來直到我們的出生,是非常不容易的。
幸好我們生在今天,現代醫學已經枝繁葉茂,我們有相當完善可靠的措施應對疫情。
相信科學!高度重視!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