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不用中文, 為什麼歷代泰國國王卻都有一箇中文名
如果對泰國國情稍有了解,你一定會發現,歷代泰國國王都有一箇中文名。比如,現任泰國國王拉瑪十世
哇集拉隆功
的中文名叫
鄭冕,
2016
年駕崩的老國王拉瑪九世普密蓬中文名叫鄭固。再往前追溯到卻克里王朝的第一代國王昭披耶卻克里,他的中文名叫鄭華。也就是説,從卻克里王朝建立至今,每個泰國國王都會給自己起一箇中文名,而且還以“鄭”為固定姓氏。但是我們知道,歷史上泰國並沒有像朝鮮一樣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那麼既然如此,泰國國王卻為什麼都要一箇中文名字呢?
拉瑪九世
説來話長,這要從一個泰國華人説起。這位泰國華人名叫鄭信,祖籍廣東省澄海縣華富村(今汕頭市澄海區上華鎮),是暹羅(泰國古稱)大城王朝的大將。1767年,大城王朝在緬甸的進攻下亡國,鄭信逃出京師,以東南沿海為基地,招募兵馬,圖謀復國。當年12月28日,在部將的擁立下,鄭信稱王,建都吞武裏(泰國地名),隨後陸續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於1770年重新統一了暹羅,史稱吞武裏王朝。
鄭信
鄭信稱王的第二年,也就是
1768
年,為了獲得清朝的支持,同時也為了發展與清朝的貿易關係,鄭信派出了一個華商作為使者出使清廷,請求清朝
敕封
。當時清朝在位的皇帝是乾隆,得知有海外華人在東南亞建國且主動入貢,並請求成為藩屬國,乾隆自然很是高興,立刻同意了鄭信的請求。從此暹羅與清朝貿易不絕,往來密切。鄭信由此也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將暹羅治理的井井有條,被暹羅人譽為“大帝”。然而,十幾年後,鄭信開始沉迷佛道,荒廢政事,加之他偏信多疑,對外窮兵黷武,引發了很多大臣與將領的不滿。
1782
年,大將昭披耶卻克里發動政變,殺死了鄭信,掌握了政權。他將首都遷往曼谷,由此建立了曼谷王朝,也稱卻克里王朝。
昭披耶卻克里
昭披耶卻克里以臣弒君,奪權篡位,作為暹羅的宗主國,清朝如果得知後一定不會坐視不管。為了不被清朝問罪,昭披耶卻克里隱瞞事實,主動上報清朝,謊稱鄭信駕崩,自己是鄭信之子鄭華,請求清朝冊封自己,繼承鄭信的王位。乾隆皇帝不知道暹羅早已改朝換代,便不明就裏的聽信了昭披耶卻克里的話,封昭披耶卻克里為繼任國王。如此,在對清朝的交往過程中,昭披耶卻克里便一直以鄭華自稱,而清朝一直也信以為真,將其視為鄭信的後代。於是,後來的泰國國王便都會給自己起一個“鄭”氏中文名,直到清朝滅亡,也依舊不改,成為了一個慣例。
?【想知道更多搞笑有趣的歷史,就點一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