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包青天”第35代後人,二十幾年不外出打工,只為守一方祠堂

他是“包青天”第35代後人,二十幾年不外出打工,只為守一方祠堂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

對於正直清廉、大公無私的包拯,我們耳熟能詳。他是古代清官的楷模,其廉潔奉公的精神歷久彌新。哪怕是現代社會,“歷覽古今多少官,成由清廉敗由貪”的口號也時時刻刻在人耳邊敲着警鐘,提醒人不能行差踏錯一步。

包拯早已故去,雖説其精神永留存,可像追尋孔廟一般,人們對於包拯總有種朝聖的心理。包公祠堂何在?其後人又在哪裏?

他是“包青天”第35代後人,二十幾年不外出打工,只為守一方祠堂

包拯故去於1062年,至今已經接近一千年。從相關資料中可以查到,當年包拯共有過兩子兩女。經千年傳承,如今包拯已有十餘萬的後人。他們遵守着祖先教誨,在不同領域發光發熱。可其第35代後人包先良,卻二十幾年如一日地留在家中看門,不肯出外謀取生計,看似有些“不上進”,實則背後有着發人深省的故事。

包氏宗祠始建於宋代,是供奉包拯及其後人的家族祠堂。由於至今已經近千年,包氏宗祠曾歷經數次整修。清朝光緒年間,包氏宗祠再次重修,距今也已有上百年。久歷風雨,它顯得破敗不堪。1993年,包氏宗祠破敗得頂部塌掉,只餘幾堵牆,甚至還有村民在裏面養牛。

這一年,包先良曾因生計所迫,到外打工,可妻子一個電話將他喊了回來。身為包家後人,宗祠卻如此破敗,這讓他們很不是滋味。包先良結束短暫的打工生涯,和其妻子一起努力,並於次年籌得捐款開始重修包氏宗祠,將其修整為如今的模樣。

此後,夫婦二人為了方便守候這個祠堂,再也沒有外出打過工,他們在村裏一個鄉鎮企業擔任清潔工,收入微薄,可甘之如飴,只因這項工作能夠保證他們及時為前來拜謁包拯的遊客做義務講解。

他是“包青天”第35代後人,二十幾年不外出打工,只為守一方祠堂

包先良夫婦二人情願忍受清貧的生活,也要守護包氏宗祠。包先良曾説過,身為包氏後人,他為有包拯這位祖先而驕傲,有義務將包拯廉潔奉公、不畏權貴的精神一直宣揚下去。只因包公精神在什麼時代都是人們最渴望的,在什麼時代都有着生命力。

安徽合肥包氏宗祠距離包拯出生地小李蠻村只有兩公里,處於羣山環抱中。包氏宗祠與一般宗祠不同,大門不朝南而朝北。當年宋朝權貴向皇帝進讒言污衊包拯所懷不軌,包拯為剖白自己的忠心,特將家族祠堂大門朝北。“子子孫孫,永不朝南。”

包氏宗祠是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雖幾經翻修,其所承載的包拯精神歷經千年而不朽,也吸引着眾多有識之士前來拜謁緬懷。包先良夫婦每日來到包氏宗祠裏,打開門窗讓陽光普照進來,為祠堂做義務灑掃工作,還為花木澆水……每當有遊客前來,夫婦二人便將包拯的故事和當年歷史講解給他們聽,還會給他們指認附近有關包拯的傳説遺蹟。

他是“包青天”第35代後人,二十幾年不外出打工,只為守一方祠堂

包氏宗祠內陳列有《包氏宗譜》及包拯畫像,還時有包家後人過來翻閲族譜,認祖歸宗。有關於包氏宗譜,還有一件軼聞。上世紀八十年代,包玉剛為“世界八大船王”之一。1964年,包玉剛偶然參觀了江南最古老的藏書樓,查閲了其珍藏多年的線裝古本《包氏家譜》。順着包氏綿延脈絡一直查下去,他意外得知自己便是包拯的29代嫡孫,當即高興得熱淚盈眶,為有包拯這樣的祖先而驕傲。

不過,包玉剛是包家後人中鮮少從商的人之一。包拯曾留下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髒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包拯一生清正廉潔,恪守律己,哪怕亡故後,也嚴格要求子孫後代,絕不可做出有損社稷百姓之事。

他是“包青天”第35代後人,二十幾年不外出打工,只為守一方祠堂

在古代,逐出家族和死後不入族地是極其嚴厲的懲罰,儘管包拯已去,後人卻一直嚴格恪守家訓,心甘情願地主動戴上這個緊箍咒。包先良道,因着世人“無商不奸,無官不貪”的死板印象,恪守家訓的包氏後人鮮少有踏足商界政界的。雖然自己只是一個鄉下普通人,可他也不會忘記祖宗家訓,一直將包拯的教誨融入自己的日常行為之中,縱不為家族增光,也絕不會抹黑辱沒了先人。

包先良只是包拯的一個普通後人,卻耗費精力和財力,二十幾年如一日地守護着包氏宗祠,將包公精神傳承給遊客,希望包拯廉潔公正、不畏權貴的精神能一直流傳下去,併發揚光大。他的行為守護着先祖,也守護着世人,守護着人們一直呼喚的,世間最清廉的一縷魂。

他是“包青天”第35代後人,二十幾年不外出打工,只為守一方祠堂

在中國古代特有的官場模式下,平頭百姓們像渴望着青天白日一般呼喚像包拯一樣鐵面無私的父母官。在封建社會的人治重壓下,民眾的生活苦不堪言,他們更多地將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寄託在賢臣清官身上。縱然包拯已經故去,可人們卻一直希望,有官員能傳承他的衣缽,為民請命。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一直流傳着各種關於包拯的傳説和文學作品。

《龍圖公案》是記載包拯審案斷獄故事的小説,小説裏的包拯有着大公無私、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甚至被塑造成了神仙下凡,天庭地府都對包拯有求必應。包拯日斷陽夜斷陰,被豐富和理想化,體現了民眾反腐倡廉,呼喚司法公正的企盼。

哪怕是在依法治國的今天,清廉無私、行事高效的官員隊伍也是我們殷殷呼喚的。包拯到端州任職,破除“端州硯”慣例,直至離任也沒有一塊當地硯台的事在現代社會也有着映照。“不拿羣眾一針一線”正是包拯清官精神的傳承和發揚。

他是“包青天”第35代後人,二十幾年不外出打工,只為守一方祠堂

斯人已逝去千年,包氏宗祠亦幾經修繕,可包拯的精神卻被其後人一代代守護下來,人們呼喚清廉的聲音從未停止,與貪腐作鬥爭的行為也從未斷絕。而今包先良老人已近八十高齡,守護包氏宗祠和包拯精神的任務最終還是要靠大眾共同完成。包氏家訓也不該只是包拯對其後人的諄諄教誨,更應成為世人,尤其是官員隊伍自願戴在頂上的金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02 字。

轉載請註明: 他是“包青天”第35代後人,二十幾年不外出打工,只為守一方祠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