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是自己的親爹親媽,是啥體驗?試卷還沒發下來,就捱了板子
從古至今,家長和老師是孩子人生道路上至關重要的兩個角色,他人無法替代。那麼,當孩子遇到既是父母又是老師的親爸媽,是啥體驗?又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
隨着疫情的出現,很多孩子在家裏上起了網課,家長們也陪着孩子一起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然而近日一位小朋友在社交媒體上抱怨説:“別人家的孩子放學就自由了,而我每天都在上課。”原來,小寶的父母都是老師,對他的學習情況一清二楚,常常督促他學習。有時候試卷還沒發下來,小寶就已經提前“掛彩”,捱了板子。網友們看到後表示:“分分鐘想退學。”
科技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在綜合素質不斷加強的影響下,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相關的投入也越來越高。很多父母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願,但是我們也都知道愛玩是孩子的天性。
童年是玩樂的時光,不應被沉重的學習壓力替代,如果父母對孩子過於嚴格,反而會事與願違。父母應該如何陪伴孩子健康成長呢?
1.注重素質教育
很多家長和老師以“分數”作為考量孩子學習成績和未來發展能力的試金石,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孩子的創造和發現能力。分數不應該成為孩子唯一的人生目標,能力和人品才是。
父母和老師應該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長和愛好,因材施教,發掘孩子的閃光點,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孩子全面發展。通過日常小事,教孩子學會分享和感恩,懂得善良和勇敢,做一個正直、努力的人,這將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2.增加親子活動
“運動是良醫”,不僅能夠幫助人們強身健體,還可以放鬆心情,減緩生活和學習的壓力。父母可以花一些時間陪孩子參加親子活動,比如跑步、游泳、爬山、打球等。在活動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幫助孩子開闊眼界,養成堅持和勇敢的品質;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親子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父母也能幫助孩子解答一些困惑,促進親子關係的穩定和家庭關係的和諧。
3.重視失敗教育
相較於成年人,孩子們的身體和心理發育都處於不成熟的階段,很多孩子會因為考試沒發揮好,或者擔心做錯了事情被父母和老師責罵。在這時,父母和老師應該積極應對,幫助孩子發現並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指責和謾罵。
批評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自卑心理。有些承受能力弱的孩子,甚至會留下心理陰影。因此,面對失敗教育,父母和老師的站位和情商顯得至關重要。
面對既是父母又是老師的親人,孩子們本有着優於同齡人的驕傲,不僅因為父母知識儲備豐富,還因為他們能夠無時無刻感受來自父母的關愛,但現實卻恰恰相反,孩子常常有更大的壓力。希望爸爸媽媽注意自身角色的轉換,對孩子多一點理解,多一份呵護。
我是幫媽,一名高級育嬰師,私信“育兒”,幫您解答帶娃路上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