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救子,故事裏的每一個人物都值得思考,對今天的教育啓發很大

歷史如果僅僅只是過去的總結和映射的話,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説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耗費了十四年的光陰,才寫成的中國第一本紀傳體通史,在中國歷史上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僅是一本記載了中國三千多年曆史的史書,更是一本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文學作品,其中,記載的很多故事都有着其豐富的倫理內涵。

范蠡救子,故事裏的每一個人物都值得思考,對今天的教育啓發很大

今天,筆者將帶大家品讀一下“范蠡救子”的故事。

范蠡成名於春秋末期,用今天的話來説,他是一個成功的商人,是一個傑出的政客,是一個令敵人膽寒的軍事家。總之,只要是他涉及的領域,他都做到了最好,一個活生生的“別人家的孩子”。

范蠡本是楚國的一介布衣,然而,讀書讓他看到了出路,天賦異稟的他,更是不願意放過這樣的機會,每天都會用盡全力去學習。之後,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他在短短的幾年便有了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美名。然而,天意弄人,儘管他的學識、謀略、智慧一樣不缺,但彼時的楚國官場卻是一片黑暗。

貴族大權在握,又怎會放權給寒門士子呢?可是,年輕人總要有一身傲骨,范蠡也不缺那一腔熱血,見識了一番楚國的愚昧之後,便與好友結伴投奔了越國。他在越國結識了卧薪嚐膽的越王勾踐,並決定助他成就一番大事。他做到了,越國在他的幫助下死而復生,逐漸強大。

最後,越國更是一舉滅掉了吳國,這個曾經踩在越國墳頭上蹦迪的國家。這個過程讓很多人見識到了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也因此,他受到了很多人的愛戴和追捧。

范蠡救子,故事裏的每一個人物都值得思考,對今天的教育啓發很大

儘管四處是鮮花和掌聲,但是,他卻不敢沉迷其中。

因為,他對人性的認識更加透徹,早已經看清了越王不是一個能夠“有福同享”的人,所以,他果斷放棄了高官厚祿,淡出了越王的視野以求自保。在走之前,也沒忘掉曾經和他一起輔佐越王的好友文種,寫信勸他道:“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但可惜的是,文種顯然沒有他這樣的認識,不久之後,便死在了越王手裏。乾淨瀟灑的退出官場之後,范蠡便和他的長子來到了齊國經商。在那個時代,商人處境的艱難自然不必多説。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范蠡卻仍然攢下了百萬家財。他的成功引起了齊人的注意,並有意拜他為相。

可是,范蠡剛從官場退出,又怎會再次進入,更何況進入他國的官場呢?無奈之下,他再次散盡了百萬家財,帶着家人跑到了陶丘。

在這裏,他不但獲得了千萬家財,而且,由於樂善好施有了陶朱公的美名。

范蠡救子,故事裏的每一個人物都值得思考,對今天的教育啓發很大

那麼,范蠡救子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史記》中“范蠡救子”的故事是這樣的:范蠡有三個兒子,有一次,他的二兒子在楚國殺了人,被判了死刑。范蠡説:“殺人償命,天經地義。但是,千金之子不死於市。”什麼意思呢?本意是:那些身份高貴的人要死得體面一些,不可以死在鬧市之中。但是,後人卻理解為“拿錢買命,賄賂官員”。

范蠡深思熟慮之後,決定讓他的小兒子去楚國救人。然而,他的大兒子卻覺得這是在羞辱自己,自己的弟弟出事了,他這個當哥哥的怎麼可以置身事外呢?因此,他以死相逼,希望陶朱公能派他去。范蠡為此頭疼不已,再加上,他家婆娘又整天在他身邊吹枕頭風,説:“一定要派大兒子去,否則,二兒子沒救出來,還搭上了小兒子。”

最後,范蠡妥協了,交給了大兒子一千金子,讓他去拜託楚國的莊生,一切聽從莊生的安排,不得私自行事 。

范蠡救子,故事裏的每一個人物都值得思考,對今天的教育啓發很大

大兒子答應了,但是,在離家的時候卻多帶了幾百兩金子,以備不時之需。

到了莊生的門前,看着那雜草叢生的院落,他不禁懷疑起了父親的決定。不過,他還是遵從了父親的意願,將金子交給了他,並拜託他救回自己的二弟。莊生滿口答應,並讓他立刻離開楚國,不要透露消息。大兒子雖然答應,但心中卻不以為然,帶着自己的幾百兩金子,準備去賄賂朝廷大官。

他絕對沒想到,莊生雖然窮,但地位卻很高,連楚王都認他做老師。而莊生更是從來沒想過真的收這一千金,收下是為了讓范蠡放心。之後,他把金子交給妻子,不僅不讓動這些金子,還叮囑“如果他突然死了,一定要將金子還給范蠡。”但可笑的是,大兒子根本沒想到這其中的關鍵,一味地認為父親所託非人。不久之後,莊生便藉着楚王召見的機會進言:“我觀天象異常,恐有大難降臨。”

楚王臉色蒼白,連忙請教解決之法。莊生便藉此機會提出,要做好事來抵擋災禍,最好大赦天下,楚王立刻照辦。之後,大兒子所賄賂的高官也知道了這個消息,便將這件事告訴了大兒子。大兒子覺得送給莊生的一千金白送了,讓他心疼不已。

權衡再三,他決定再次拜訪莊生,想把錢要回來。

范蠡救子,故事裏的每一個人物都值得思考,對今天的教育啓發很大

莊生見到大兒子之後很驚訝,但是,畢竟年老成精,很快便知道了大兒子的來意。

他將大兒子迎進屋裏,果斷地將金子還給了他。大兒子走後,莊生憤怒不已,總覺得自己的尊嚴受到了侮辱,於是,他再一次進宮拜訪楚王。

進諫道:“臣之前提議的事情是為了國家,可是,百姓們卻在瘋傳是有人接受了賄賂,想借此時機釋放陶朱公的兒子,請大王明鑑。”楚王大怒,直接下令立刻在鬧市將范蠡的二兒子斬殺了。最終,大兒子只好帶着二兒子的屍體回家。回家之後,家人都為此悲痛不已。

然而,范蠡大笑之後卻安慰眾人:“我早已料到了這樣的局面,不是不讓大兒子去,而是他雖然疼愛自己的弟弟,卻因為從小與自己一起吃苦,對金錢看得比較看重。可小兒子就不一樣,他從小過着好日子,對金錢沒有具體的概念,花出去也不心疼。所以,我不讓大兒子去的原因便是他不捨得錢財,很容易害了二兒子,現在這樣很正常,你們不要傷心了。”

范蠡救子,故事裏的每一個人物都值得思考,對今天的教育啓發很大

這個故事裏的每一個角色,都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大兒子的行為,到底是他沒有責任心,還是自己的能力不足?莊生為什麼一定要二次進諫?范蠡面對兒子的屍體為何能大笑不已?他是裝的還是洞悉世事之後的坦然?

其實,中國的故事就是這樣的短小精悍,卻又藴含着豐富的人生道理。

范蠡救子,故事裏的每一個人物都值得思考,對今天的教育啓發很大

首先,人是環境的產物:

范蠡安慰親朋的話語,充分體現了“人是環境的產物”的思想。社會環境在一個人的性格與品質的養成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馬克思説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個人的價值觀、性格、品質,無一不是周圍環境的真實反映。

這裏的環境有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很顯然,經濟環境佔據着主導地位。

其次,莊生維護尊嚴下的友情:

從莊生前後的行為,我們可以看出,他對自己人格尊嚴的維護。與人尊重,於己方便,互相尊重是人際交往的基礎。在交往過程中否定他人、拒絕他人、蔑視他人,都會讓他人覺得自己有被冒犯,出於對自己尊嚴的維護,自然會做出相應的反擊。

這個故事裏,莊生的第二次進諫,便是在自己的尊嚴受到踐踏之後,做出的有力反擊。莊生一生清貧,德高望重,對於錢財從來不看重,收下范蠡的金子也只是為了讓他放心。但可惜的是,大兒子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認為他是一個貪婪的小人,要回金子的行為,更是隨意踐踏了莊生的尊嚴。

由此可知,互相尊重是莊生交友的原則。

最後,大兒子具備道德責任意識,卻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能力:

作為家中長子,大兒子以死相逼希望父親讓他去救弟弟,可以看出,他有很強的責任意識。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説,也暴露了他對自己能力認識的不足。從故事中可以看出,大兒子很疼愛自己的二弟,很想承擔自己作為家中長子的責任。然而,他的性格是愛惜錢財,患得患失,責任心強卻又自作主張。

這些性格特點,使他最終好心辦了壞事,不但沒有救到二弟,而且,還導致他連一個體面的死法都沒有得到。

所以,我們有責任心不一定能成事,一定要有與之相匹配的能力。

范蠡救子,故事裏的每一個人物都值得思考,對今天的教育啓發很大

在這裏,這個故事給予了我們怎樣的啓發呢?

首先,對家長來説,一定要努力優化孩子成長的經濟環境,並培育其優良的家風。良好的經濟環境可以為孩子爭取更多的資源,給孩子一個更好的起點。而良好的家風,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道德意識,還可以使得家庭更加和睦。

其次,在交友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不羞辱朋友;尊重自己,培養自己的自信心。

最後,我們也要培養自己的責任意識,勇於承擔的人永遠是最受歡迎的。當然,同時也要不斷提高自己,以免自己想承擔責任時,卻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能力,最後,卻導致好心辦了壞事。

這件事到這裏還沒完,還有一個後續。

之後,對於這件事的發生,范蠡便以此血淚慘事教誨大兒、小兒:“錢財如刀,可救人亦可殺人;錢財如水,既載舟也能覆舟。”聽了這句話,兩子這才震醒,范蠡於是廣散錢財,請莊生代為修渠引水,以解災情化冤孽。災民感恩,莊生告慰:“範老先生喪一子而救兩子,此亦大幸矣!”

參考資料:

【《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史記》】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28 字。

轉載請註明: 范蠡救子,故事裏的每一個人物都值得思考,對今天的教育啓發很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