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暗香浮動月黃昏 依稀桂湖入夢來

由 濮陽南煙 發佈於 經典

桂花的香氣已經浸潤了成都上千年。北宋成都有十二月市,農曆八月為桂市,大家聚在一起賣桂花、買桂花、賞桂花、吟桂花,得其所哉。而從明代狀元楊升庵沿湖植桂以來,新都桂湖也成為我國五大賞桂地之一,已有500餘年的栽桂歷史,每年8月31日至l0月6日的“新都桂花會”,四十年來相沿成習。

桂湖的桂花,成都的桂花,不僅僅是一種植物,更是大自然對這座城市的眷顧,給了成都人一個豐盈的審美世界。

種桂
自是花中第一流 獨佔三秋壓羣芳

桂花,別名木犀、巖桂、十里香,因其葉脈形如“圭”字而得名,宋代詩人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記載:“凡木葉心皆一縱理,獨桂有兩道如圭形,故字從圭。”桂花之名由此而來。
桂花是中國傳統十大名花之一,終年常綠,枝繁葉茂,秋季開花,芳香四溢,南宋詩人呂聲之在《詠桂花》一詩中稱桂花是三秋的領銜花木,可謂“獨佔三秋壓羣芳”。李清照描寫桂花甚為細緻傳神:“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鷓鴣天》)
桂花是集綠化、美化、香化於一體的觀賞與實用兼備的優良園林樹種,大致分為丹桂、金桂、銀桂、四季桂四個品種,其中前三種都在秋季開花又統稱為八月桂。王維寫春天的桂花“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王建寫秋夜的桂花“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不同季節的桂花賦予不同的哲學與詩意,各得妙處。

桂花自古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在民間被賦予了許多崇高美好的意象,比如科考及第、仕途得志謂之“折桂”,獲得殊榮者譽為擁有“桂冠”
據文字記載,桂花在我國已有2500多年的栽培歷史。它只生長在南方,並且植根於岩石峭壁之間,它的枝幹或花朵還總是散發出一陣幽香。屈原多次在詩歌中提到這種香草:“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凸顯了桂的品性與一般植物的不同。到了西漢,桂已經是皇家認證的珍貴植物。漢武帝建有桂宮,南方進貢的珍貴樹種裏就有桂。司馬相如的《上林賦》雲:“出乎椒丘之闕,行乎州淤之浦,徑乎桂林之中,過乎泱莽之壄”,桂之成林,森森茂茂,可見當時桂花引種宮苑初具規模。
唐宋時期,桂花已經從宮廷栽種普及到了民間庭院栽植。唐代文人引種桂花十分普遍,李白《詠桂》詩:“安知南山桂,綠葉垂芳根。清陰亦可託,何惜植君園。”表明詩人要植桂園中,既可時時觀賞,又可時時自勉。

桂花的商業用途開發源遠流長,古人很早就將桂花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或以桂花釀酒、或做成食材、或入藥皆有記載。屈原的《九歌》雲:“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桂漿”美酒美不勝收,摘下九天北斗以盛之。桂花的藥用功效也非常顯著,甚至被譽為“桂為百藥之長”。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桂花具有堅筋骨、通血脈、暖腰膝、消瘀血、化痰止咳、理肺開胃之功效。桂花衍生出來的各種商品喜聞樂見,由此催生了宋代成都八月桂市的誕生。

詠桂
月中尋桂子 一部詩歌“登月”史

桂花的香氣在詩詞中蔓延了數千年,文人詠桂吟桂蔚然成風。白居易《有木》寫道:“有木名丹桂,四時香馥馥。花團夜雪明,葉翦春雲綠。”似乎他輕閉雙眼,就嗅到那沁人心脾的桂花香。詩人王績的《春桂問答》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問春桂,桃李正芬華,年光隨處滿,何事獨無花。春桂答:春華詎能久,風霜搖落時,獨秀君知不?”桂花的超凡脱俗,呼之欲出。
花木之動人心魄,大抵都在於與人情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有關桂花的吟唱,劉過那句“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最令人感懷。1204年八月初五,垂暮之年的劉過於二十年後重訪武昌安遠樓,時值南宋政局江河日下,危機四伏,而自身落拓江湖,報國無門,蕭瑟秋意中,他寫下了這首著名的《唐多令·蘆葉滿汀洲》。

遍閲古人吟詠桂花的詩詞,月亮才是桂花最好的襯托。桂花一簇簇,明月何皎皎,這是屬於中國人的審美意境。
五十歲那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他既耕耘於百姓之間,又流連於山水之中,多年後,他寫下多首《憶江南》,其中一首嘆道:“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月中有桂樹,人間有桂香是常見的文學意象,“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宋之問《靈隱寺》),“無人得似天工巧,明月中間種桂花。(戴復古《桂》)。

桂樹是怎麼“登月”的呢?

先秦典籍《山海經》開篇第一座奇山,就是“臨於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的招搖山。《呂氏春秋》受這部想象力鉅著影響,亦感嘆道:“物之美者,招搖之桂。”但説到“登月”,還要讓時光推進到漢朝。西漢《淮南子》説:“月中有桂樹。”這是現今能追溯到最早的“登月”描述,東漢中晚期的四川新津縣寶子山崖墓中,描繪了月中有兔與桂樹的形象。

魏晉,神仙之道盛行,民間已普遍流傳月中有仙人和桂樹。曹植《桂之樹行》雲:“桂之樹。桂之樹。……高高上際於眾外。下下乃窮極地天。”讀此詩篇,桂樹描繪得如同神境。

唐代是一個人文繁盛的壯美時代。經過唐代浪漫之文學的潤色,月、桂、吳剛、嫦娥,這一場景就此根深蒂固地根植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裏。“遙知天上桂花孤,試問嫦娥更要無。月宮幸有閒田地,何不中央種兩株?”(白居易《東城桂三首》)“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李賀《李憑箜篌引》)“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應斷腸。”(李商隱《月夕》) “不是人間種,移從月裏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楊萬里《薌林五十詠·叢桂》)……所謂碧海青天夜夜心,桂花與明月,渾然一體,被寄託了瑰麗的想象。

賞桂
桂湖 楊升庵的鄉愁

成都自古廣植桂樹,至今仍有用桂花命名的桂花街、桂花巷。新都的桂湖桂花,從明代起就名揚天下,是我國五大賞桂勝地之一。

桂湖的歷史可上溯到隋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新都縣城築城牆取土,沿城牆內側形成凹地,遂建湖池園林,並設接待來往官員的驛館亭於此,因地處縣城之南,故命名南亭。初唐時期,在新都縣尉盧照鄰等文人仕官的經營之下,南亭逐漸發展成為一處衙署園林。宋代,南亭改名為“新都驛”。
明代,新都驛距離楊升庵的家宅很近,他不僅“沿湖遍栽桂樹,間嘗遊憩其中”,還與詩友唱和。明正德十年(1515年),27歲的楊升庵寫下詩歌《桂湖曲送胡孝思》:“君來桂湖上,湖水生清風。”從此,這裏有了一個詩意的雅號“桂湖”。道光十九年(1839年),知縣張奉書重修桂湖勝蹟,並在湖上建升庵祠,奠定了今天桂湖的基礎。
桂湖桂花品種多,最出名的是金桂與銀桂,每每中秋時節,園裏五千多株桂花,爭芳吐豔,一簇簇小米般大的金桂銀桂,掛滿技頭,點綴在綠葉之間,起風時還會下一場“桂花雨”。

桂湖的桂花保留了楊升庵最美好的記憶。1519年秋,楊升庵和黃峨新婚燕爾,情意纏綿,吟詩作賦,羨煞旁人。正值桂花盛開,他摘下一枝,別在嬌妻的髮髻上,隨口吟道:“寶樹林中碧玉涼,秋風又送木樨黃。摘來金粟枝枝豔,插上烏雲朵朵香。”(《桂林一枝》)
雖然兒女情長,生活安逸,但楊升庵始終渴望施展政治抱負,次年秋天桂香正濃,他告別故鄉到京復職。不料,嘉靖三年(1524年),楊升庵因“議大禮”而被加罪,充軍雲南永昌衞(今保山)。
遠離親人的流放生涯,並沒有將他摧垮。他百科全書型的知識結構,忠誠亮直、堅持正義的強大人格感召力,成為當時文壇和學界的翹楚,在流放的35年間,他把壯年人生的一腔熱血,毫無保留地潑灑到為當地百姓傳道授業上。

楊升庵72歲病逝於雲南戍所,次年歸葬於新都楊氏祖塋,長眠於親手種植的桂樹下。“故園松桂發,萬里共清輝。”(杜甫《月圓》)楊升庵生前無法回來,死後終於以屍骨抵達——在協助父親同皇帝抗爭,不畏強權,兩次廷杖,病馳萬里的歲月;在設館講學、教育學生,開邊陲各族人民學習中原文化潮流的時期;抑或讀經書、寫日記,編纂《全蜀藝文志》的平常日子裏,他一定會想起家鄉親手栽種的桂花,往事湧上心頭的那一刻,也會有“夜闌卧聽風吹雨,依稀桂湖入夢來”的那一份切切盼望吧。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陳蕙茹 圖片由成都市植物園提供
編輯 唐元
校對 鄭涵
審核 張婷婷 李影 莊偉偉
監製 沈山

【來源:成都日報錦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