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浮動月黃昏 依稀桂湖入夢來
桂花的香氣已經浸潤了成都上千年。北宋成都有十二月市,農曆八月為桂市,大家聚在一起賣桂花、買桂花、賞桂花、吟桂花,得其所哉。而從明代狀元楊升庵沿湖植桂以來,新都桂湖也成為我國五大賞桂地之一,已有500餘年的栽桂歷史,每年8月31日至l0月6日的“新都桂花會”,四十年來相沿成習。
桂湖的桂花,成都的桂花,不僅僅是一種植物,更是大自然對這座城市的眷顧,給了成都人一個豐盈的審美世界。
種桂
自是花中第一流 獨佔三秋壓羣芳
桂花自古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在民間被賦予了許多崇高美好的意象,比如科考及第、仕途得志謂之“折桂”,獲得殊榮者譽為擁有“桂冠”。
桂花的商業用途開發源遠流長,古人很早就將桂花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或以桂花釀酒、或做成食材、或入藥皆有記載。屈原的《九歌》雲:“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桂漿”美酒美不勝收,摘下九天北斗以盛之。桂花的藥用功效也非常顯著,甚至被譽為“桂為百藥之長”。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桂花具有堅筋骨、通血脈、暖腰膝、消瘀血、化痰止咳、理肺開胃之功效。桂花衍生出來的各種商品喜聞樂見,由此催生了宋代成都八月桂市的誕生。
詠桂
月中尋桂子 一部詩歌“登月”史
遍閲古人吟詠桂花的詩詞,月亮才是桂花最好的襯托。桂花一簇簇,明月何皎皎,這是屬於中國人的審美意境。
桂樹是怎麼“登月”的呢?
先秦典籍《山海經》開篇第一座奇山,就是“臨於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的招搖山。《呂氏春秋》受這部想象力鉅著影響,亦感嘆道:“物之美者,招搖之桂。”但説到“登月”,還要讓時光推進到漢朝。西漢《淮南子》説:“月中有桂樹。”這是現今能追溯到最早的“登月”描述,東漢中晚期的四川新津縣寶子山崖墓中,描繪了月中有兔與桂樹的形象。
至魏晉,神仙之道盛行,民間已普遍流傳月中有仙人和桂樹。曹植《桂之樹行》雲:“桂之樹。桂之樹。……高高上際於眾外。下下乃窮極地天。”讀此詩篇,桂樹描繪得如同神境。
唐代是一個人文繁盛的壯美時代。經過唐代浪漫之文學的潤色,月、桂、吳剛、嫦娥,這一場景就此根深蒂固地根植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裏。“遙知天上桂花孤,試問嫦娥更要無。月宮幸有閒田地,何不中央種兩株?”(白居易《東城桂三首》)“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李賀《李憑箜篌引》)“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應斷腸。”(李商隱《月夕》) “不是人間種,移從月裏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楊萬里《薌林五十詠·叢桂》)……所謂碧海青天夜夜心,桂花與明月,渾然一體,被寄託了瑰麗的想象。
賞桂
桂湖 楊升庵的鄉愁
桂湖的歷史可上溯到隋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新都縣城築城牆取土,沿城牆內側形成凹地,遂建湖池園林,並設接待來往官員的驛館亭於此,因地處縣城之南,故命名南亭。初唐時期,在新都縣尉盧照鄰等文人仕官的經營之下,南亭逐漸發展成為一處衙署園林。宋代,南亭改名為“新都驛”。
桂湖的桂花保留了楊升庵最美好的記憶。1519年秋,楊升庵和黃峨新婚燕爾,情意纏綿,吟詩作賦,羨煞旁人。正值桂花盛開,他摘下一枝,別在嬌妻的髮髻上,隨口吟道:“寶樹林中碧玉涼,秋風又送木樨黃。摘來金粟枝枝豔,插上烏雲朵朵香。”(《桂林一枝》)
楊升庵72歲病逝於雲南戍所,次年歸葬於新都楊氏祖塋,長眠於親手種植的桂樹下。“故園松桂發,萬里共清輝。”(杜甫《月圓》)楊升庵生前無法回來,死後終於以屍骨抵達——在協助父親同皇帝抗爭,不畏強權,兩次廷杖,病馳萬里的歲月;在設館講學、教育學生,開邊陲各族人民學習中原文化潮流的時期;抑或讀經書、寫日記,編纂《全蜀藝文志》的平常日子裏,他一定會想起家鄉親手栽種的桂花,往事湧上心頭的那一刻,也會有“夜闌卧聽風吹雨,依稀桂湖入夢來”的那一份切切盼望吧。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來源:成都日報錦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