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不停愛,網上來相伴 —第三十三期
致大班爸爸媽媽們的話:
再過幾個月孩子們就要升入小學,成為一名光榮的小學生。小學生的校園生活和幼兒園可不一樣,上課活動結束後,都會有一段音樂響起來,這時候所有的小學生會走出教室,原來是課間十分鐘到了。課間十分鐘是用來做什麼的呢?
寶貝們的話
每年的4到6月份,幼兒園都會為大班的孩子開設專門性的幼小銜接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有一項環節特別考驗孩子們的能力,那就是模擬“課間十分鐘”。不要小看這短短的10分鐘,這其中包含着幼兒對時間的概念、自理能力、計劃與執行力、以及自制力等等。這種新鮮的體驗,往往會讓長期以來習慣被照顧、被提醒的孩子有些不知所措。
事實是不是如此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孩子們的聲音……
成長小貼士
孩子們對於課間十分鐘的理解源於他們的已有經驗,別看有的孩子説的頭頭是道,真的要是做起來可能也是問題百出,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孩子入學後的常見問題。
剛開始的時候,他們會把“課間十分鐘”和幼兒園的“自由活動”畫上等號,興奮的拿出玩具抓緊時間和同伴一起玩耍起來,然而,10分鐘一轉眼便過去了,這使得一些必要性的性的生理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爸爸媽媽不妨試一試,你的寶貝在自然狀態下,會做出怎樣的反應。
這個階段,我們先問問孩子是怎麼想的?看看有哪些事情是一定要做的?不做的話會怎麼樣?
孩子思考問題的方式往往比較單純,在認可孩子在以放鬆為前提的條件下,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想想還有哪些事情是一定要做的,例如:喝水、小便等,等做完這些事情之後再去玩。
慢慢的,孩子們會開始有意識的先做一些必要性動作,然後再和同伴一起遊戲。但由於脱離老師的監管視線和介入(模擬狀態),孩子時常會做出一些危險性動作或與同伴發生矛盾。
在家裏,爸爸媽媽可以模擬無人監管狀態,觀察孩子會做些什麼,有時候讓一些小問題暴露出來,便於我們和孩子一起分析和討論,儘早的避免。
孩子缺乏安危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自己行為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包括和孩子一起探討小學裏可能會提出的一些規則和要求,如:下課不能奔跑、打鬧,不能跑離教室太遠,可以和同學玩些什麼等等。
還有一類孩子在家人的引導下,會特別抓緊時間,他們利用下課的十分鐘拼命的做作業,而不去調整一下眼睛或身體緊張的狀態,這同樣不是科學的學習方法。身心疲勞的狀態會嚴重影響後期的聽課效果。
這一點,我們要給特別“雞血”的爸爸媽媽善意的提醒,抓緊時間是好習慣,但是學習一定要勞逸結合,對於低齡的孩子來説,這是他最基本的身心需求。在家裏,我們就要有意的引導孩子“專注學、盡興玩”。孩子時刻緊繃大腦,反而會降低學習效率。
哥哥姐姐們的建議
小朋友們,現在你們瞭解什麼是課間十分鐘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