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182年-252年),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孫權之父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羣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三國時期,各地諸侯並起,天下無一處安寧,而孫權卻在這亂世梟雄環繞之下,憑着自己的力量,將父親與哥哥留下來的基業守住,最後更是成功建立了吳國。
説到孫權,他在掌控東吳期間並沒有做出什麼大事件出來,也沒有為東吳的發展提出什麼良好的建議。但他身為一個君主,需要這樣的本領嗎?答案是擁有更好,不擁有也沒有什麼影響。
身為一個明主,他所需要具備的能力就是要學會發掘人才,懂得善用賢臣,接納進諫,敢於放權任有能力的手下施為,當然,更有懂得體諒下屬與百姓。而孫權正因為做好了上述的幾點,也讓他順利的在這個三國亂世下站穩腳跟。
説到善用賢臣,就不得不要提起孫權先後重用的四大將軍,也正因為他們的存在,才讓孫權徹底在三國中打下了一片天下。
東吳的第一位大都督是周瑜,是孫權哥哥孫策在世期間最是儀仗的一位大將。孫策死後,孫權聽從了哥哥的建議,事無大小,都回去詢問周瑜的意見,而周瑜也是不負眾望,帶領孫劉聯軍打出了赤壁這場震撼古今之戰,成功的讓東吳進入了一個急速的發展階段。
東吳的第二位大都督是魯肅,周瑜死後便將魯肅推薦給了孫權,孫權聽從了周瑜的意見,大加重用魯肅。而在此期間魯肅雖然沒有什麼建設,但當時因為赤壁大敗曹操之後,東吳需要的並不是什麼戰爭與領土,而是一個發展的時間。
魯肅在當大都督期間,與劉備團隊經常交流往來,使孫劉聯盟異常的牢固,從而為東吳的發展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東吳的第三位大都督是呂蒙,呂蒙是周瑜的部下,在魯肅死後,繼任大都督。呂蒙的資質很平庸,但是卻肯做肯學,在周瑜的身邊學到了很多的知識。在呂蒙的任職期間,他所做的最大的功勞就是殺死了關羽。
當時的劉備已經打下了漢中,徹底的站穩了腳跟,再加上各方勢力的投效,劉備的實力已經遠遠超過了孫權。而當兩個聯軍之間實力相差太大,那麼迎來的將是強大一方的奴役,呂蒙也正是看透了這點,便在關羽北拒曹操之時,白衣渡江偷襲了荊州,並且和曹操的軍隊秘密聯合,順利擒下了劉備的大將關羽,至此,孫劉聯盟徹底破裂,劉備、曹操、孫權開始進入了三方對立階段。
東吳的第四位大都督是陸遜,陸遜接任大都督是在劉備率軍攻打東吳的情況下受命的,因為呂蒙的死,東吳一時間找不出大都督的合適人選,最後在孫權力排眾議的情況下,讓陸遜接任了大都督之職。
而陸遜也沒有辜負孫權的信任,在夷陵之戰中,他看出了劉備大軍紮營的破綻,利用火攻,火燒連營八百里,最終大敗蜀軍,順利的挽救了搖搖欲墜的東吳,同時也讓原本實力強大的劉備軍團再次陷入了頹勢,順勢奪取了部分地盤,為孫權的發展與稱帝進一步的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這三國亂世下,孫權正是因為有了四位大都督的存在,才讓他一步步的積累出了稱帝的實力,最終徹底建立起三國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