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淮海戰役的資料顯示,國民黨方面先後投入約80萬兵力,解放軍參戰部隊約60萬人,戰役結果是解放軍以少勝多,國民黨完敗。
不過有一個數字讓人費解,資料同時顯示,國民黨軍隊被殲滅(或改編)了55萬多,那麼問題就來了,80萬減去55萬,還有約25萬國民黨軍隊去哪了?
真實的原因是,在被殲的55萬國民黨軍隊之外,還有數萬潰散和逃亡人數,部分部隊沒有滿員,甚至只有空番號,這部分人總共約有12萬左右,另外還有約13萬人則主要出自國民黨軍李延年第6兵團和劉汝明第8兵團,他們雖然參加了淮海戰役,最後居然能夠“全身而退”,逃脱了被殲滅的下場。
筆者在這裏關注的是,國民黨精鋭部隊尚且“兵敗如山倒”,難道李延年和劉汝明的戰術更高明、雜牌部隊的戰鬥力更勝一籌?
答案自然是“不”,原來,淮海戰役打響之後,這兩個兵團全程都在“打醬油”,他們既沒能保重徐州與蚌埠之間的鐵路暢通無阻,又沒有能夠解救出黃維兵團。
李延年和劉汝明都是徐州“剿總”副司令,職務都不低,他們兩個兵團各有3個軍,分別改編自國民黨第9、第4綏靖區部隊,説到底就是雜牌軍,與蔣介石的嫡系部隊相比,他們的裝備水平、軍官指揮作戰的能力,以及部隊的整體戰鬥力等等方面相差甚遠。
劉汝明和李延年也算是同僚,可是兩個人的關係卻很微妙,李延年出身於黃埔軍校第一期,在他眼裏,西北軍出身的劉汝明就是個不入流的“土包子”,而且,在淮海戰役期間,李延年還負有蔣介石賦予他的另外一個使命-“盯着劉汝明!”
蔣介石為什麼要這樣做?其實,自從國民黨第3綏靖區副司令何基灃、張克俠起義後,本來就歧視雜牌部隊的蔣介石更加不放心,況且劉汝明與何基灃、張克俠還是多年的同僚。
蔣介石甚至把劉汝明召到南京,嚴加盤查,隨後又把他的一個軍劃歸給李延年部,這一切讓劉汝明十分懊惱,苦於蔣介石高高在上,也惹不起,劉汝明只好把一肚子怨氣撒在了李延年身上。
國民黨黃維兵團被困雙堆集後,劉汝明和李延年並非見死不救,他們奉命各派了一個軍的兵力趕去援救。
可是這兩個軍在援救黃維的路上抬上了槓,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誰也不“冒進”,最少的一天僅僅前進了不到兩公里。即使這樣,這兩個軍的官兵還是滿腹牢騷,士氣低落。
相對而言,李延年更積極一點,可他不想讓自己的部隊去碰解放軍的刀尖,於是,李延年來了個“惡人先告狀”,發電報給徐州剿總司令劉峙,指責劉汝明“救援不力,明哲保身。”
劉汝明也不是善茬,同樣告了李延年一狀,弄得劉峙哭笑不得,他分別給李延年和劉汝明發電報,要求兩個人摒棄前嫌,加快行軍步伐。
對此,劉汝明的應對策略是-嘴上滿口答應,就是不付諸於行動;李延年則更離譜,乾脆“裝聾作啞”,連回電都懶得發。
劉峙也沒了辦法,只好搖頭苦笑。由於劉汝明和李延年的援軍行動遲緩,直到黃維兵團全軍覆沒時,他們的兩個軍還在路上“晃悠”。
遠在南京的蔣介石擔心,解放軍解決了黃維兵團之後,很有可能騰出手來對付李延年和劉汝明兵團,於是“舊病”復發,又直接插手指揮部隊了,一紙命令,就把李延年和劉汝明兩個兵團撤出了戰場。
李延年和劉汝明僥倖逃離了戰場,但是,好景不長,在人民解放軍攻打福州平潭的戰鬥中,李延年眼看敗局已定,就把部隊甩給了參謀長,自己逃去了台灣,蔣介石一怒之下,以擅自撤退的罪名判了他10年徒刑,後經蔣鼎文、劉峙等人作保,李延年這才在服刑1年後出獄,從此鬱郁成疾,1974年11月17日病逝於台灣,終年70歲。
劉汝明最後的結局也非常慘淡,淮海戰役之後,劉汝明的態度更加消極,想盡辦法儘量避戰,在解放軍攻佔廈門的時候,劉汝明就率部向台灣撤退,引起了國民黨方面的嚴厲指責,差一點被“軍法從事”。劉汝明從此一蹶不振,1975年4月28日,劉汝明在台灣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