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依賴教育權威專家,但父母責任缺失會引發孩子的智能發育停滯

朋友夫妻倆都是經商的,經濟條件非常的好,正值中年。兒子生下來就顯得聰明可愛,學什麼都非常快,親朋好友説他是個小天才。因為兩人的工作都很忙,照顧孩子的時間少,他們就買了許多流行的教育產品,來幫助孩子學習知識,用於早期的智力開發。據後來的統計,他們購買過的相關產品有各種兒童益智電子遊戲宣稱對3-5歲的孩子大有裨益的某品牌系列讀物和光盤,該產品據説在美國銷售額達兩億美元,是孩子早期智力開發的經典產品、幫助兒童背通古詩、朗誦古文的音像製品。這些產品每天輪番上陣,將孩子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早晨聽古詩,中午看光盤,下午玩遊戲,晚上還要看那些連環畫和有趣的讀物。夫妻倆都去忙工作,家裏的保姆是個年輕小姑娘,不會帶小孩,只管保證他的安全就行了。孤零零的孩子坐在地板上,與一堆毫無生命力的電子產品相伴。

一年後,兩人突然發現,相比每天由爸爸或媽媽專職教育的孩子,兒子的智力發育明顯滯後。不僅沒有表現出教育產品應該帶來的效果,反在某些方面出現了令人擔憂的趨勢:經常盯着電視看使孩子的視力有了問題;對外界信息的反應變慢;每天靠光盤學習,掌握詞彙的能力不但沒有提升,而且有了巨大下降;記憶力降低,狀態十分糟糕。

那麼出現在孩子的身上的“悲劇”,到底是什麼情況呢!?

我將之定義為“父母責任缺失引發的智能發育停滯”。

當我們忙着把孩子送往好學校,找個好老師時,美國的家長卻紛紛把孩子接回家,進行專職的庭教育。當然不是每個家庭都具體這樣的條件,但如果把孩子往學校一送就當起了“甩手掌櫃”,不在他身上做任何“情感投資”,那“收益”肯定不會大,孩子以行要讀什麼大學做什麼職業只能聽天由命,看他自己造化了。好父母勝過好老師,只有面對面的交流與互動,才能把孩子培養成為真正的精英!

不要把家庭教育寄託在“權威”身上

就像上面案例出現的孩子的情況,其實在孩子的發育成長期,特別是6歲之前這個階段,父母比任何教育專家和權威產品都重要!常青藤家教對父母的第一要求,就是必須做到長期跟孩子探討與互動,就像是開討論班一樣,每天至少保證四小時與孩子的互動時間。

要做到這一點,不需要父母有多麼高深的知識與學歷,只需多與孩子進行面對面的互動,讓他在享受童年快樂的同時,接收父母傳遞的良好的信息,同時再反饋過來。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常青藤教育的互動原則,唯有良性的互動,才能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暢通無阻的溝通橋樑。

不要把家庭教育寄託在權威身上,孩子的成長首先靠他自己,其次是父母。父母與孩子面對面的交流和互動,就是在幼兒期最好的常青藤教育。常青藤主張平等、激勵、開放和靈活的教育態度,這八個字本身就拒絕權威。一旦“權威”成為教育過程中的指揮棒,成為父母奉之若神明的“聖經”,盲目去追捧市場上流行的教育產品和教育理念,讓孩子沿着設計好的路線成長,就會對孩子產生最大的傷害。

那麼應該用方法是什麼呢?

隨便説話就可以了,不講什麼大道理,他也會從中享受到無與倫比的樂趣,並且成為他智能發育的催化劑。還應該親自為孩子朗讀書上的故事,並且投入地傾聽孩子因此而產生的美好想象。可以在孩子讀一本書之前,自己先認真讀一遍,努力讓自己和孩子一起想象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這種互動中,父母應該通過對話啓發孩子提問,然後引導他們主動思考,讓孩子的大腦始終處於一種創造性思維的狀態。

能夠做到這些的父母就已經足夠出色,這種互動作用產生的巨大效果,遠非那些生硬的電子產品和權威讀物可比。教育專家能提供的只是一種思路,卻當不了教育的具體實施者。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這個角色應該由父母來承擔。所以父母們一定要記住,作為孩子的第一個常青藤教授,絕不能逃避自己的責任,尤其不能用那些電子產品替代!

你只依賴教育權威專家,但父母責任缺失會引發孩子的智能發育停滯

作為孩子的第一個常青藤教授,家長應該做好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父母請把自已擺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

常青藤教育的前提就是平等。這樣的環境里長大成人的孩子是自信、開朗、成熟、理性的,才經得起生活的風風浪浪,能夠與人團結合作。

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孩子,這種事情你做過嗎?

中國的家長和老師一定很難回答,因為99.9%的人都做過。我們的教育傳統中不存在“平等”這個概念,卻有“棍棒之下出孝子”、“嚴師之下出高徒”這樣流傳了上千年的諺語。

培養孩子,一定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切莫採取俯視的態度。我常跟家長説:“你把孩子當成螞蟻,他就會真成為一隻螞蟻。”不要以為你是老子,他就得事事聽你的。生活中,很多年輕人唯唯諾諾、缺乏勇氣和幹勁、充滿自卑,與家長:居高臨下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連父母都俯視他,他會覺得自己真的很矮,最終自我縮小化。

常青藤教育的前提就是平等。家長要給予孩子平等的人格,平等的權利和平等的機會。不僅事事要如此,還需向他灌輸一種“人人平等”的價值觀念。你尊重他,並要讓他學會去尊重別人。這樣的環境里長大成人的孩子是自信、開朗、成熟、理性的,才經得起生活的風風浪浪,能夠與人團結合作但是現實中,很多家長卻不是這樣做的。“家長式作風”的不良習慣,隱藏在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個細節中,他們的教育方式缺乏平等理念。

一對父母吃着西瓜嗑着瓜子,舒適地半躺在沙發上,津津有味地看電視,卻讓孩子在旁邊的房間裏悶頭學習。孩子經過客廳去衞生間的時候,停下來對電視看了兩眼,眼神流露出“我也很想在這裏享受5分鐘”的意思,父母看到了,馬上不耐煩地訓斥孩子:“還不快回屋學習!”

此類情景,中國家長早就習以為常了,都覺得教育孩子就應該如此。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兩千多年來亙古不變的觀念。但是我想問父母們的是:你們習慣了這種不平等,認為這很正常。

但有沒有想過這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北京師範大學的一位兒童教育專家李冰曾經説:“父母應該對孩子採取什麼態度呢?看看‘孝字是怎麼寫的吧,上半邊寓意‘老’,下半邊是字’,就是告訴父母,想讓孩子知書達理,自己就要做個好榜樣!”

這個榜樣是什麼?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讓孩子做或學習去做,以免讓他感到自己身處一個不平等的環境。如果他每天晚上在臨睡前對自己的一天進行總結時,都會感覺他與你的交流或對話是不平等的,那他形成的勢必就是一個缺乏平等思維的社會價值觀。等他成為了父母,也會如此對待下一代。

有些家長也牢騷滿腹,他們説,自己不是不想給孩子一個平等的位置,而是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教了:不打不罵,就驕橫得像個小皇帝,根本不把父母和老師放在眼裏;打了罵了,孩子又對自己產生強烈的排斥心理。每當説到這裏,許多父母就唉聲嘆氣,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

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平等”二字真的這麼難嗎?

我的建議是:“平等

”的關鍵不是方式,而是立場,家長要站在平等的立場上與孩子進行交流,為他們營造一個寬鬆、公平的成長環境。比如,孩子不喜歡看書,想到外面看會電視時,如果你覺得馬上就要考試了,最近這段時間對孩子的學習特別重要,你可以關掉電視,去陪孩子看書,並且不要因為他想偷懶而去苛責他。因為你擺正了位置,沒有居高臨下地命令他“受罪”,自已卻享受“特權”,所以大多數孩子都會產生心理平衡感,並且鼓起看書學習的鬥志。換句話説,就是要你與孩子“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學會站在他的立場想問題。

用一句話來總結常青藤主張的“平等”,就是我們需要時刻明白孩子的所想與所需,理解他、關注他,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平等性,營造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氛圍。這個做起來並不難,只是需要家長突破自己的心理瓶頸。

你只依賴教育權威專家,但父母責任缺失會引發孩子的智能發育停滯

第二,關心他能不能表達,而不是表達錯了什麼

在孩子表達時,應該關注他説什麼、怎麼説,同時給他完整的時間,不要中斷他的思路。如果家長認為他説錯了,可以在他表達完畢之後再以討論的方式與他交流,用平和的態度和他一起研究這個問題。

當父母談話孩子插嘴時,家長往往毫不給面子地説:“你知道什麼,不要胡説八道!”有些父母一本正經地訓完孩子,還會苦笑着對客人説:“小孩子啥都不懂的,真拿他沒辦法!”父母們這樣做的目的無怪乎是在向客人表達一種謙虛,但是家長想過沒有,這對孩子的打擊會有多大?儘管他們大多會低頭走開,不敢向你抗議,但內心正在成長的表達慾望一定受到了當頭棒喝。

美國家長鼓勵孩子表達任何觀點,真正做到了童言無忌。摩爾教授就向我充分闡述了這一規則對美國教育的重要性,它幾乎是美國教育的核心價值觀。但在中國,孩子的表達能力一向不是我們重點關注的目標。中國的家長和老師首先關注孩子或學生是否聽話,其次才是“有限的表達”。

小強是個六歲的小男孩,幼兒園大班快學完了,腦袋裏充滿了無窮無盡的想法。不管幹什麼,他總想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爸爸敏感地注意到,這是一個好現象,於是就經常對他讀一些很有代表性的故事,用通俗的語言對他講歷史上的人物,然後鼓勵他講出自己的看法。

有一次,爸爸出差不在家,媽媽承擔了這個角色,對小強講了劉備的故事。媽媽説:“劉備是一個很仁慈的皇帝,也很講義氣,所以許多看本事的人都願意替他打天下,比如張飛和關羽。”小強聽完,歪着腦袋,説:“劉備不好,我不喜歡他,他經常掉眼淚,其實那都是裝出來的。他裝哭,別人可憐他,才願意保護他的。”從大人的角度看,這是一個非常“了不得”的觀點,儘管是孩子的“神來之筆”,但其中也藴涵着智慧的火花,説明小強在這方面具有非常好的洞察力。可惜的是,媽媽並不如爸爸那般開明。她大怒,認為小強的看法不符合主流觀點,與書上講的背道而馳,絕不能允許。所以她放下書,批評了兒子,還讓他面壁思過了一會兒。結果爸爸回來後,發現小強變得不愛説話了,再對他講故事的時候,兒子明顯老實了很多,只聽不説,不管爸爸講什麼,都跟着點頭。

顯然,這位媽媽就不瞭解“孩子表達意識”的重要。她用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觀點,功利心太強,只想讓孩子的思想融人當前的主流世界,卻不知道已經堵塞了他表達的通道,讓孩子失去了表達的勇氣和能力!

讓孩子養成開口説話的勇氣,關心他能不能表達,以及表達的思維邏輯和技巧,而不是説錯了什麼。這是培養孩子自我表現能力的一部分,是常青藤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如果害怕出錯、出醜就限制孩子的表達慾望,打擊他的勇氣和信心,他就很容易養成內向和怯懦的性格,將來在融入社會這方面,會遇到相當大的心理障礙!

所以,哪怕他的看法是異端的、偏激的、錯誤的,甚至不知所云,家長也要鼓勵孩子説下去,在不打擊不否定他表達權利的基礎上,跟他有通彼此不同的看法。比如這位媽媽,要做的不是訓斥,而是交流。媽媽可以説:“哎呀,小強的觀點我還是第一次聽到呢!你真了不起,竟然能想到這一點!”然後再去告訴他一些主流的看法,讓他在不同思想軸隨撞中產生更理性的思維,提升他的理解力,鞏固他的洞察力。

這是鼓勵孩子表達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即使對一些在生活中本就不擅長開口説話的孩子來説,也是一樣的。

首先,用稱讚、肯定保護他的自信心,讓他覺得對父母來説,自己事事都能做得很出色。

其次,父母不妨有意就一些事情徵求孩子的看法,使孩子產生“自己的意見很重要”的強烈的參與意識,就會慢慢培養他表達的勇氣。

在孩子表達時,應該關注他説什麼、怎麼説,同時給他完整的時間,不要中斷他的思路,讓他有一個組織語言的過程。如果家長認為他説錯了,可以在他表達完畢之後再以討論的方式與他交流,用平和的度和他一起研究這個問題。

孩子學會了表達自己的感情,他就更容易控制情緒,形成一個好的心態。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學會用語言來表達需求、心情和想法,這是項極其重要的社會能力!

你只依賴教育權威專家,但父母責任缺失會引發孩子的智能發育停滯

第三,父母未必是常青藤教育專家,但要和孩子面對面互動

通過面對面地交流與溝通,多和孩子互動,目的就是孩子搭建一個健康的成長平台,為他以後的成長之路作鋪墊。

我們會多次談到互動的重要性。在上海開常青藤家教討論班的時候,有位家長對我説:“我知道家庭教育很重要,但我不知道哪一項最重要,現在的孩子比猴兒都精,做父母的經常有種手足無措的感覺,我該怎麼做?”

天下父母這麼多,沒幾個是教育專家,所以常會有人發出“我該怎麼做”這樣的疑問,我的建議是在培養孩子的時候,家長把握兩個原則:

一、不管;

二、要互動。

孩子喜歡玩什麼,家長不要管太多,但務必要做到和孩子共同參與。

如果説平等是常青藤家教的前提,那麼互動就是基礎。一定要讓良性的互動成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默契和習慣,互動的內容包括聊天、做遊戲和幫助他學習知識、鍛鍊身體等一切親子內容。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是不是常青藤教育專家並不重要,孩子需要的就是這樣一種親近的距離。

但在互動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一些時間和條件:孩子吃飯時,睡覺前的半小時,以及早晨起牀後的洗漱時間,家長不要跟孩子過多互動,特別是不要談學習上的事情,更不可批評他。如果你跟孩子談的事情會讓他有壓力,那麼一定要儘量選在他心情比較好的時候,避兔在他情緒時雪上加霜。

曾亦琛教授説,他在與女兒妮妮的互動過程中,制定了一個家觸版的“四項基本原則” :

不高興時不向她表示不滿意;

感到累時不與她聊學習;

有事情做時不強加新話題;

旅遊放鬆時不給她加壓力。

選擇合適的時間與孩子互動,是孩子心理的需要。有一次,妮妮媽媽從幼兒園接回來,滿臉不高興地跑到小卧室裏關上門不出來了。媽媽悄聲地告訴丈夫:因為跟小朋友爭搶一個漂亮的新玩具,伸手掀了對方的辮子,老師嚴肅地批評了她。妮妮可不高興了,發了一路脾氣,回到家還使性子。

女兒做了不禮貌的行為,按説家長應該馬上跟她談一談,讓她明白這方面的道理。但是曾先生沒有放下手中的工作就去找妮妮,當天就像沒事人似的,晚上在門外喊妮妮出來吃她最喜歡的沙丁魚時,妮妮在裏面還試探地問:“爸爸,你叫我出去,除了吃魚,沒別的事吧?”曾先生乾脆地回答:“當然啦,你知道爸爸是最疼你的,快出來吃魚吧!”

到了第二天吃完早餐,準備送她去幼兒園時,妮妮已經完全忘記了她應該受到一定的“教訓”,正高興地哼着小調呢,曾先生這才把她叫到身邊,跟她談了那件事。他蹲下身子,近距離地平視着女兒,用親近但是很鄭重的語氣告訴妮妮,跟小朋友發生摩擦的時候,不能打架,更不可伸手去碰小朋友的頭,這樣會很危險的。妮妮不好意思地點了點頭,承認了自己的不對,表示以後不再這樣了。此時,妮妮的心理壓力已經不大,跟她談這件事的效果就比較好,這樣的互動才是良性的。妮妮既懂得了道理,又感到爸爸特別為自己着想,這樣在成功教育了孩子,讓她心服口服的同時,也加深了親子關係。

此外,互動也講究適當的場合和良好的語言環境。在孩子的同學、朋友面前,或者鄰居、親戚在場時,家長切忌不要批評、指責孩子,也不要在互動過程中談及孩子的缺點。這樣非但起不到效果,還會傷了孩子的自尊。語言環境就是家長的用語,一定要注意不要以居高臨下的命令式、指揮式,也不要用態度粗暴武斷的蠻橫式、強制式。表達要清晰,避免羅嗦,並且絕對杜絕髒話和粗俗語言。

你只依賴教育權威專家,但父母責任缺失會引發孩子的智能發育停滯

第四,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和孩子討論,買玩具也不例外

在小時候沒給孩子一個寬鬆的自主環境,既不給孩子討論問題的機會,也談不上讓孩子自己決策某些事情,造成了自我意識和創造意識的麻木,成為我們常説的“抱大的一代”。

多和孩子討論事情,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決定,讓孩子參與進來不僅是對他的尊重,也是對他智力的鍛鍊。美國大學的諸多課程,實際上都是在最廣泛深入的討論中完成,一個常青藤盟校的學生如果在這方面不及格,他是無法畢業的,一個缺乏表達能力的人,你無法想象他能承擔起重要的社會責任。

在常青藤家教的開始階段,父母與孩子的討論練習就可以開始了,從孩子一歲時就讓他全面參與家庭內的一切事務,從小就有一個“家庭公民”的意識,形成好習慣。

童童到美國後的第二個月,摩爾教授決定全家去夏威夷旅行一次,順便讓童童在旅行中認識這個即將長期居住的國家。這是一個大人的決定,因為童童才剛到讀幼兒園的年齡,在我們看來什麼事都不懂。

但是摩爾和妻子很鄭重地把這件事告訴了童童,徵求他的意見。他們是這麼説的:“親愛的童童,你來到美國已經一個月了,覺得這裏好玩嗎?”

童童有些羞澀,猶豫了一下回答:“好玩。”“嗯,你這麼説,我們很高興。現在,有一個更好玩的地方,我們帶你去看一看,你願意嗎?”他們一左一右,蹲在童童身旁,很親暱地看着孩子的眼睛,真誠地徵求他的意見。不一會兒,童童答應了。摩爾教授在電郵中對我説:“但是你知道嗎?重要的不是這次討論的結果,而是在這次討論之後,童童的情緒頓時有了台階式的變化,他逐漸開朗和樂觀,好像內心有某種東西得到了釋放。”

討論產生智慧,也喚起尊嚴。我想童童從這次“夏威夷旅行”中得到的正是這兩個詞。他感覺到自己開始得到了尊重,由此產生的成長動力,足以喚醒他內心沉睡的巨人。

所以我一直建議,不管大事小事,家長都應該養成跟孩子討論和交流的習慣,這是對他的尊重,也是對他的思維和決斷能力的鍛鍊。讓孩子在討論中學會選擇和決定一件事情,哪怕是購買玩具這樣的瑣碎小事,也應該讓孩子參與進來。

比如,父母可以挑出幾件都還不錯的玩具汽車,有不同的品牌和顏色,操作方式和性能也不一樣,然後和孩子詳細地討論一番,最後讓他決定買哪一種。為他買衣服的時候,父母也不要昂着頭兀自買回來去就讓他穿,最好把孩子帶在身邊,詢問他的意見。在他提出要購買哪一件時,不要忘了讓他説出理由,鍛鍊孩子在討論中形成決策並説服別人的能力。

在美國,正如摩爾教授所言,討論早已經成為每個家庭的教育習慣。美國父母從來不會在未經孩子同意的情況下,擅自決定與孩子有關的任何事情,外出旅行、選擇學校,甚至包括一個普通的玩具。但是在中國的家庭中,“討論教育”還是一塊開發不足的土壤。有些家長也知道應該跟孩子多交流討論,但卻抹不開面子;還有的家長則是仍在迷信權威教育,不討論不放手,一雙大手伸過去,像個大管家操控孩子的一切,直到他結婚成家。有一位學者去某中學做“當代中國學生的自主性調查”,調查問題是“當你遇到學習或生活難題而一時解決不了時,你怎麼辦?”結果超過90%的學生毫不猶豫地回答説:“當然找父母解決!”認為應該由自己解決、實在不行再求救父母的學生少之又少;認為應該與同學討論解決、最後再去找父母商量辦法的,更是鳳毛麟角了。

這樣的調查結果總讓我們心痛。學生缺乏自主性,追根溯源,根子就在父母這裏。在小時候沒給他們一個寬鬆的自主環境,既不給孩子討論問題的機會,也談不上讓孩子自己決策某些事情,造成了自我意識和創造意識的麻木,成為我們常説的“抱大的一代”。因此,我們建議父母把“自我管理權”還給孩子,讓他多對自己的事情做主,在討論和決策中鍛鍊自主意識,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提高自己學習知識的能力。美國父母用“討論”教育可以讓孩子不用接受學校教育就能考上常青藤大學,成為社會精英,我們至少要讓孩子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吧?

第五,孩子不能“外包”,別把職責全推給老師

美國精英在主動承擔家庭教育的責任時,我們的精英卻在追捧教育外包。中國的家長都把選擇好學校、好老師當成了最主要的標準,把教育的職責全推給了老師。

在美國中高產階層的家庭看來,一切都可外包,但孩子的教育是絕對不能外包的。在早期教育階段,美國人對孩子確實比較寬容,但卻絕不放任。因為精英是要從小培養的,開始得越早,家庭的投入就多,父母的責任就越重大。把孩子“外包”是推卸責任,也是逃避義務。

常青藤的主張:父母能做的事,不要推給老師,更不要找藉口。

很多受過良好教育的美國母親,她們對孩子的教育抓得有多緊,是我們關愛孩子的中國母親無法想象的。

我到洛杉磯訪問時結識的一位凱琳女士,她的丈夫在華爾街工作,收人豐厚,但是忙於工作,難以顧家。他們有一對兒女,為了督促孩子的學業,凱琳放棄自己喜歡的工作,辭職當了家庭主婦,專職照顧兩個孩子,還經常到學校當志願員,以便離孩子近一點,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

我問她:“像您這種情況,是美國家長普遍的選擇嗎?”凱女士回答:“限於收入條件等差異,並非所有人都如此,但在高收入的家庭這很正常。”

她向我介紹,一些富裕郊區的學校在招募志願人員時,前去報名的幾乎都是有孩子在該校讀書的家長,招一個來十個,學校根本都招架不住。這些家長的目的很單純,就是全面介入學校的教學,主動承擔一部分學校原有的功能,比如孩子下課或放學後的保護、照顧工作。還有更極端的家長,他們認為自己的條件足夠優秀,乾脆把孩子從學校撤出,自己完全承擔教育責任,一直教到孩子考上常青藤大學。

讓人遺憾的是,美國精英在主動承擔家庭教育的責任時,我們的精英卻在追捧教育外包。中國的家長都把選擇好學校、好老師當成了最主要的標準,把教育的職責全推給了老師。自己對孩子不管不顧,有事就找老師,孩子出了問題也歸咎於學校。有的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欺負同學、考試作弊、拉幫結夥、喝酒打架,老師想找家長聊一聊,雙方聯手來改掉他的這些壞毛病,但很多家長都不合作,有的推説很忙沒時間管這種事,還有的家長則直接將這些問題的責任扣到老師的頭上,質問學校和老師為何沒有管教好自己的孩子。其實,學生的這些問題本該在家庭教育中就能得到解決的,而且,如果教育孩子時家長袖手旁觀,學校和老師縱然有天大的本事,也教不出一個精英來。

前幾年,上海曾出現過一些專門為孩子講故事的收費場所,價格不菲,平均每小時達到近200元。這些場所打出的宣傳是:如果家長沒時間照顧孩子,只要你付錢,完全可以放心地將孩子交給他們,由專業人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服務。開始時生意還不錯,但時間久了,許多家長反映效果並不好,孩子根本不領情。

小孩需要聽故事,這是非常好的寓教於樂的教育方式,但這個角色應該是父母的,而不是僱傭陌生人來代替。一個從不認識的叔叔或阿姨,一板一眼地給自己講故事,對孩子來説,他們講得再好,也不如爸爸媽媽帶給自己的快樂!所以,要想為孩子創造一個常青藤環境,從現在起,無論多忙,父母都必須拒絕外包,承擔起儘可能多的教育責任,與孩子共同成長!

你只依賴教育權威專家,但父母責任缺失會引發孩子的智能發育停滯

第六,讓孩子涉獵不同的科目,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

著名的教育家帕科赫斯特有句話:“經驗對兒童的價值,如同對成人的價值一樣,無論怎樣估計都不會過高。”他提到的“經驗”,就是鼓勵孩子多做不同的嘗試,體驗不同的科目,讓他在積累經驗的基礎上,自己去尋找一生的興趣。

比爾·蓋茨説:做你喜歡的工作,你會蹦着起牀。興趣無論對孩子還是對成人,都是十分重要的,能做自己喜歡並且適合的事情,對他將來的成功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幫助。這個道理做父母的都知道,但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回事。往往動機是好的,效果卻南轅北轍,孩子還是常常抱怨,明明自己不喜歡的課目,父母卻日復一日地讓自己練習,還美其名日“這是為你好!”

我們不妨看看美國的常青藤教育是怎麼做的?

在大多數美國大學裏,專業不僅可以任意選,還可以隨便換,唯一的約束就是你要完成新專業的課程要求,做到有始有終。幾所常青藤盟校更是如此,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專業,涉獵不同的學科,從而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領域,確定未來的職業。一個人如果能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他表現出來的潛力絕對優於其它工作,也就更容易成為一個對公司和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的人。

父母們可以看到,常青藤鼓勵學生多嘗試,但是要注意兩個原則:

第一,不強制,允許學生自由挑選專業;

第二,嚴格要求,學生一旦做出選擇,就要努力學,學進去,達到基本的課程要求。

這兩條標準,保證學生不僅可以鑽研自己喜歡的科目,還讓他們有機會進行不同的多次嘗試,避免一條道走到黑。

在孩子的小時候也應該如此,讓他們善於嘗試並從中做出正確選擇,這是一個好習慣,家長應該耐心地多讓孩子嘗試不同的遊戲或課程,才能發現他真正的興趣所在,找到最適合孩子的培養方向。

著名的教育家帕科赫斯特有句話:“經驗對兒童的價值,如同對成人的價值一樣,無論怎樣估計都不會過高。”他提到的“經驗”,就是鼓勵孩子多做不同的嘗試,體驗不同的科目,讓他在積累經驗的基礎上,自己去尋找一生的興趣,為將來的成功打基礎。比如,你的孩子喜歡文學,愛讀各式各樣的小説。作為家長,你除了支持他勇敢地嘗試,鼓勵他進行各種題材的寫作之外,還應該向他提供其它的興趣,為他打開別的窗口,像計算機、數學、美術、音樂、歷史等科目,建議他進行嘗試,從中挖掘自己的愛好才能。孩子通過不同的窗口看外面的風景,在比較、參照和探究中挖掘自己的潛力檢驗自己的能力。

當然,僅是多嘗試遠遠不夠。兒童教育專家威茨格提醒全世界的父母:“要讓孩子的嘗試取得成效,家長必須注重循序漸進,注意孩子不同的興趣,並發現孩子最喜歡的事情。”

讓孩子涉獵不同的科目,不是讓我們把一堆書本、樂器或其它教育器材一股腦地堆到他面前,而是需要根據他學習的進度、時間的安排、成長的不同階段,來做出最合理的佈置,而且還是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常青藤教育也會跟隨他的一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夜間就讓你的孩子成為精英。

所以,當你看到孩子經常“三心二意”,今天喜歡畫畫,明天又喜歡唱歌的時候,不要以為這是壞事,也莫去批評他。你應該知道,這是他在通過嘗試做不同的事情來檢驗自己的興趣。即使做不好,也並非在浪費時間。相反,他們從中得到了鍛鍊的機會,收穫了對某一個教育科目的初步印象。此時,建議家長順勢介入,引導他在嘗試的過程中採取亞確的學習方法,給他指引方向,直到他嘗試成功,奠定自己一生的職業基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125 字。

轉載請註明: 你只依賴教育權威專家,但父母責任缺失會引發孩子的智能發育停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