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徽州 英雄土地
如今的小練村。
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
講解中的“小鐵軍”志願者江心恬。
如今的小練村寧靜祥和,雞犬相聞。
如今的巖寺鎮古樸雅緻,遊人如織。
如今的富溪鄉茶香悠悠,水秀山青。
然而,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它們都曾是革命故事的發生地,它們見證了崢嶸歲月,也承載了不可磨滅的紅色記憶。它們此刻正向後人講述着一段又一段蕩氣迴腸的民族史詩,它們説:徽州的土地,是革命的土地,是英雄的土地。
小練村的燎原之火
小練村地處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巖寺鎮石崗村西。自清末以來,小練村歷經天災和戰亂,地廣人稀。民國初年,小練村中大多是客籍居民,他們以租種本地豪紳的田地和山場為生,居於依山搭建的山棚之中,生活貧困,被鄙稱為“棚民”。與此同時,豪紳、官僚又多與地方幫會勢力相互勾結,小練村村民因此在經濟與政治上受到盤剝和壓迫,與統治階級的矛盾也日益尖鋭。
1930年年初,安慶潛山爆發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請水寨(今屬嶽西縣)農民暴動。由於敵我力量懸殊,起義最終嚴重受挫。為了保存革命骨幹力量,曾在起義部隊擔任領導職務的共產黨員劉伯林遵照黨的指示,以貨郎身份為掩護,於5月末從硝煙瀰漫的安慶輾轉來到小練,秘密開展革命活動,並建立起黃山市第一個黨支部——中共小練支部。
1931年11月,中共徽州工作委員會(簡稱“徽州工委”)於秋浦縣成立。次年10月,徽州工委機關遷至小練村。隨後,徽州工委改組為中共皖南特委,寧春發任書記,劉伯林任秘書。小練也從此成為我黨領導周邊14個縣進行革命鬥爭的指揮中心,革命的火種以小練為中心,迅速以燎原之勢在徽州蔓延開來。在寧春發、劉伯林等人的努力下,徽州地區的工農革命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武裝鬥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極大地動搖了徽州地區的反動統治。
1933年5月末,特委書記寧春發召集劉伯林等30餘人,於小練附近的瑤裏村汪金髮家秘密舉行軍事會議,研究武裝暴動事宜。然而,這一切卻被仇視革命的當地富農程繼元知曉並告密,6月1日凌晨兩點左右,小練村被敵人包圍,他們衝進村莊,大肆搜捕共產黨員和革命羣眾。最終革命者因寡不敵眾,犧牲了20餘人,劉伯林等40餘名黨員、羣眾被敵人抓獲。在獄中,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革命者們堅韌不屈。當敵人向劉伯林索要黨員名單時,他答道:“睜開我的眼到處皆是,閉上我的眼萬事不知。”1933年7月19日,劉伯林等5位共產黨人被敵人槍殺在屯溪楊梅山。這便是震驚皖南的“小練慘案”。
據不完全統計,“小練慘案”中罹難的黨員、羣眾達50餘人。
“他們(敵人)進家就抓人,抓到就捆,好多個沒有結婚的都被打死了。還有大肚子的,被一槍打過去,小孩子就沒了。我剛5歲,我媽媽就被抓走了,我奶奶坐在門口哭。”如今已90多歲的烈士後代凌金蓮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含淚説。
“小練慘案”雖然重創了皖南特委,但反動派的血腥鎮壓並沒有嚇倒革命者。即使在之後更困難的歲月裏,徽州地區的革命者也始終堅信,小練村的燎原之火,終將點燃光明的未來。
解放後,當地政府在小練村建起了小練革命烈士墓,並不斷改善環境和交通條件,以便後人前來祭掃,表達緬懷之情。
新四軍在這裏集結
“巖寺是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的集結地、新四軍整編地和東進抗日的出征地,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國防教育基地,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11歲的“小鐵軍”江心恬對走進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參觀的遊人們娓娓講道。
紀念館講解部工作人員陳文雅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今年7月,紀念館招募了10名學生志願者,最大的在上初三,最小的還在上小學一年級。這10位“小鐵軍”志願者“上崗”前都接受了系統的培訓。“這次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更多的青少年能夠主動走進紀念館,去了解我們的紅色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並通過這一平台得到鍛鍊、展示自己”。
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的巖寺鎮位於豐樂河畔,這裏地理條件優越,歷來為皖南的交通樞紐和商貿重鎮。這座千年古鎮不僅是徽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同時也孕育了一支被毛澤東稱為“華中人民的長城”的抗日勁旅。
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在陝北洛川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指示南方紅軍游擊隊與國民黨地方當局談判,並取得合法地位。經國共兩黨談判達成一致協議,蔣介石同意將南方8省14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1937年9月28日,葉挺被任命為新四軍軍長。同年10月12日,新四軍番號正式公佈。1938年2月6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和第三戰區命令新四軍南方各部隊集中至皖南巖寺鎮一帶整訓。於是,1938年4月4日,新四軍軍部由南昌遷駐巖寺。軍部轄4個支隊,10個團,1個特務營,全軍共1.03萬人。
於巖寺集結後的新四軍,為了準備東進抗日,大力開展軍政訓練。抗日需要武器和裝備,於是在巖寺上渡橋江家祠堂內,新四軍創辦了兵工廠,這便是皖南新四軍修械所。修械所內有20多名鐵匠和木匠,工人們白手起家,將廢棄的彈殼等物資收集起來,修理槍械,制配刺刀,還製造了大量的鐵雷、石雷等武器,為部隊提供裝備。
在巖寺,新四軍為當地老百姓插秧、擔水、打掃院落,一段段軍民情深的佳話廣為流傳。那時,有一位名叫汪五婆的巖寺孤寡老人,患有嚴重的肺氣腫病,久治不愈,瘦骨嶙峋。葉挺在得知汪五婆的病情後,親自提着雞蛋登門探視,並委派新四軍軍醫上門為她醫治。汪五婆十分感動,痊癒後,她親自提着青菜來到軍部致謝。
新四軍還在當地進行抗日宣傳並動員羣眾,同時興辦農民夜校,教當地農民唱抗日救亡的歌曲,深得巖寺百姓的擁戴。
在8年抗日戰爭中,新四軍抗擊和牽制了16萬日軍和23萬偽軍,作戰2.46萬餘次,斃傷日軍和偽軍29.37萬餘人,俘獲日軍和偽軍12.42萬餘人。建立了地跨蘇、浙、皖、豫、鄂、湘、贛7省的蘇南、蘇中、蘇北、淮南、淮北、鄂豫邊、皖江和浙東8個抗日根據地,總面積達25.3萬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420餘萬,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講解結束後,江心恬對記者説:“看完革命先輩們的故事,我覺得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富溪鄉的紅色印記
徒步走完兩公里多的山路,一棟土房出現在眼前。這棟位於富溪鄉碣石村小塢自然村的土房曾是桂仲熙的老宅。桂仲熙曾任杜維佑的警衞員。1948年,杜維佑便是在這棟土房裏籌備組建臨時中共歙縣民主政府。如今,這裏已被改造成為一座“記憶館”,靜靜地收藏着那些紅色的往事。
富溪鄉位於黃山市徽州區北部,這裏是黃山毛峯的主要產地,同時也是一片革命的土地。要説富溪鄉的故事就不得不提到黃山游擊隊隊長劉奎。劉奎是江西省吉安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劉奎任新四軍軍部參謀。
1941年“皖南事變”後,劉奎成功突圍,並與皖南地方黨組織一同,保留革命火種,堅守在皖南進行武裝鬥爭,擴大武裝力量。
1941年4月,中共涇(縣)旌(德)太(平)中心縣委正式成立,隨即成立的還有新四軍皖南遊擊隊,又稱“黃山游擊隊”,劉奎任隊長。游擊隊成立之初只有8人。1941年7月9日夜,黃山游擊隊迎來首戰,並最終打下了旌德縣廟首鄉公所,繳獲步槍7支,子彈200餘發,手榴彈10餘枚。黃山游擊隊的勝利讓皖南的百姓看到了希望,他們知道,新四軍還在,新四軍沒有被消滅。
1943年年初,黃山游擊隊開闢了富溪鄉新田、田裏等游擊區。解放戰爭時期,黃山游擊隊隊伍逐漸壯大,發展至300餘人,游擊區內民兵組織近千人。游擊隊一直活躍在皖南山區,老百姓仍然將這支隊伍稱為“新四軍”。
劉奎等人在新田建立起革命根據地,在積極開展游擊戰斗的同時,也不斷髮展地下黨員,壯大游擊隊伍,更有效地打擊敵人。他們還發動羣眾,籌集物資以供軍用,迎接着解放皖南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到來。
劉奎身經百戰,他曾先後9次負傷,每一次卻又都憑藉着驚人的毅力與堅定的意志頑強地活了下來。劉奎也因此成為皖南民眾心目中的傳奇人物,百姓們都叫他“打不死的劉奎”。他曾説:“有我劉奎在,皖南的革命烽火就不會熄滅。”
徽州區富溪鄉碣石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鬍傳嘉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憑藉着紅色旅遊資源,2019年,村子共接待遊客4500餘人次,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5萬元左右,帶動20餘户當地百姓務工,當地農產品售賣所得收入達2萬至3萬元。
“紅色旅遊正處於蓬勃發展的態勢,我們之後還會組織更多的黨員以及青少年來到富溪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我們希望能將富溪的故事和精神傳播出去,也希望我們的百姓的日子能夠靠着紅色旅遊過得紅紅火火。”胡傳嘉説。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陳鼎文並攝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