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都説“飯桌上看人品”,良好的餐桌飲食習慣,往往能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吃飯時大聲説話、刷手機、夾菜挑來選去……這些習慣要丟掉!
陋習一:眼大肚子小
情景:今天我請客,大家不要客氣,想吃啥就點啥,多點幾個菜,一定都得吃飽、吃好。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營養科馮作靜:為了減少和避免浪費,不管是點菜還是自己在家做,都不能沒有規劃。最好根據進餐人數、地區飲食習慣及飯店單份菜量的多少來確定點菜數量。通常,一桌飯菜主要是由涼菜、熱菜、湯三大塊組成,熱菜數量=成人人數,8人以下涼菜2-4道,8人以上4-6道。具體情況,根據各飯店菜量酌情增減。
在飯菜種類方面,涼菜宜選素食、含澱粉的食物,比如涼拌海帶絲、薑汁藕片;熱菜的葷素比例1∶3,1/3肉食、1/3素菜、1/3素炒肉,食材要多樣,以簡單烹調為主,比如西芹百合蝦仁、家常豆腐、上湯娃娃菜等;湯品最好清淡一點,比如西紅柿雞蛋湯就很不錯;主食可以是各種粗糧,比如玉米、紅薯等,也可以是有肉有菜的餃子。
陋習二:迷戀野味
情景:現在很多食物都是人工弄出來的,不好吃,吃了對健康也不好,還是野生的最好。
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營養科宮雪:當今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來源於野生動物。野生動物應該待在野外,要儘量少養野生動物,更不能吃野生動物。
不僅野生動物,國家食藥監總局曾提示慎食赤潮地區海鮮野生貝類,不得采購和銷售來源不明以及禁止採捕和銷售區域的貝類。沿海地區的消費者在毒素爆發高峯期不要採購和購買食用野生貝類。在烹飪貝類時,要煮熟煮透,單次食用量不宜過多。如發現誤食出現中毒症狀的,應儘快前往醫院進行救治。
陋習三:用公筷是見外
情景:如果用公筷也太見外了吧,顯得多不好呀。
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營養科續慧超:如果不用公筷公勺,幽門螺旋桿菌、感冒病毒、乙肝病毒等都可能通過個人筷子與筷子上的唾液傳播,不利健康。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北京市健康教育所聯合發佈“公筷行動”,提出如下建議:
在外就餐:從外觀或材質上區分公筷與個人的筷子。按“一菜一筷,一湯一勺”的標準配置;食用火鍋、烤肉時,夾取生料的公筷要單獨使用,不能與其他菜品的公筷混用。
在家用餐:建議每個家庭成員有自己的碗、筷、勺、水杯,可通過外形和顏色來區分;如不分餐,也要在每個菜品上,放上公筷公勺。
鼓勵兒童獨立進餐。如需餵食,應使用孩子自己的餐具。嚴格禁止用嘴嘗孩子食物,幫孩子咀嚼食物、與孩子共用餐具等。
陋習四:吃飯玩手機
情景:吃飯的時候沒啥事幹,尤其是一個人吃飯,看看手機裏的小視頻、跟別人聊聊天,避免尷尬。
浙江醫院消化內科、營養科主任鄭培奮:調查發現,手機上每平方釐米駐紮着12萬的“細菌大軍”,這其中可能存在多種有害菌,譬如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英國研究人員研究發現,一部手機攜帶的細菌量是男廁沖水柄細菌含量的18倍;有1/4的手機細菌總數超過可接受水平的10倍;如果不注意個人衞生的話,手機還會成為臭蟲等細小昆蟲的“產卵基地”。
不僅如此,吃飯玩手機,大腦注意力會分散,由於血液需要供應給腦部以及雙眼,消化器官供血量降低,影響消化液分泌和胃腸蠕動。長期如此,胃腸功能衰退、慢性消化道疾病可能發生。另外,吃飯玩手機容易發胖,因為人在心不在焉的情況下,對食物的感知會有偏差。如果吃飯時心思全在手機上,即使吃飽了,也可能感覺不到撐,就會不自覺繼續吃,還易導致飲食不規律。
而且,如果與親戚、朋友、同事一起吃飯,玩手機是不禮貌行為;假如只顧刷手機,和其他人沒有互動交流,影響感情,對個人形象也相當不利。
因此,不妨放下手機,好好吃飯。
陋習五:邊嚼邊説
情景:剛夾了一口吃的放到嘴裏,正好有人跟我講話,我就只能嘴裏含着東西邊嚼邊説了。
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熊苗:《論語·鄉黨》中講“食不語,寢不言”,所謂“食不語”就是要求吃飯時最好不要説話,會影響消化。
食物一進口,就開始進入到消化過程了。牙齒和咀嚼肌共同配合,將食物機械地分割成小塊,越碎越好,使食物能夠得到更充分的消化。咀嚼過程中,會向胃腸道發出信號,告知胃腸道提前準備好消化液,以迎接被牙齒加工後的小塊食物的到來。
因此,如果一邊吃飯一邊説笑個不停,很易使食物不能被充分分解成小塊,從而增加胃腸道的負擔,嚴重者會引起胃痛或慢性胃腸道疾病。
另外,如果説話太多,進餐時間過長,飯菜太涼了才吃下去,也會使胃對食物的消化過程過長,傷害胃的正常功能。建議一口飯咀嚼20下左右再嚥下去,可以大大減輕胃腸的負擔。將吃一頓飯的時間控制在30分鐘左右為宜,不要過快,也不要太慢。
(據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