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做好一件事,一定要學會分配你的注意力
你小時候有沒有被老師或者家長説成是“多動症”呢?我就被説過,每次開家長會,老師都會跟我媽説一遍:你家姑娘有“多動症”。包括現在,我們依舊不能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力集中。比如,開會的時候也會跑神,工作的時候也會被同事聊得八卦話題吸引。因為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我們的工作效率就會下降。那麼,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是沒有養成好習慣嗎?是意志力薄弱嗎?都不是。我們完全不需要因為注意力不集中,就攻擊自己,其實這是很正常的情況。
注意力,就相當於是一個“可再生資源”。這個資源我們都會有耗盡的時候,而耗盡之後也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再生的。那注意力多久會耗盡呢?人高度專注的狀態,一般只能持續15分鐘,不會超過20分鐘。也就是説,15分鐘可以看作專注力的一個單位時間。你可能會覺得有些意想不到,原來我們高度專注的時間居然這麼短。而人的專注力持續的極限是40分鐘,也就是説,當你工作或者學習滿40~50分鐘,最好能夠休息一下。像足球比賽,一共90分鐘。而這90分鐘又分為上半場和下半場,每個半場45分鐘。上半場結束之後,會中場休息15分鐘。這個時間安排既能保證運動員體力和專注力的分配。也能使觀眾的注意力保持在一定的水平。
15分鐘和40分鐘兩個數字的依據是什麼呢?其實所有生物都有自己的生物鐘。比如有的動物就是夜行動物,在晚上出沒,這就是因為它們體內的生物鐘。而我們人體也有生物鐘,這個生物鐘會按非常準確的規律運轉。就像我們每天到了吃飯的時間,就會餓;如果一個人習慣了睡午覺,那麼吃過飯就會犯困,都是因為生物鐘的原因。注意力也是因為生物鐘的影響。我們人體的清醒度是以90分鐘為一個週期的。但是我們無法保持90分鐘的清醒,這是因為我們每90分鐘裏還會有20分鐘的疲倦期。而疲倦和清醒是交替來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最好40分鐘就大休息一次的原因。
結合15分鐘、40分鐘和90分鐘這三個數字,我們可以總結出一種高效的工作方法,叫“15·40·90法則”。這種方法可以説是順其自然,順勢而為。我們無法改變大腦自身的構造,所以就順應頭腦的節奏安排時間。我們可以用15分鐘作為一個基本的時間單位。當我們工作或者學習滿15分鐘,小休息一下。而3個15分鐘,也就是45分鐘,大休息一下。這樣可以使我們的專注力持續時間更長,工作效率也更高,畢竟磨刀不誤砍柴工。
然而,因為工作內容的不同,所以對時間的安排也要因人而異。比如一個寫作的人,正是靈感爆棚的時候,這個時候停下來,可能會打斷自己的思路。那麼就可以選擇持續工作,但最好不要超過90分鐘。如果是一位會計,因為在做會計工作時時常需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就可以每隔15分鐘休息一次,恢復一下大腦的專注度。當然,這個時間沒有一個必須的限制,因為我們每個人也是有一定的個體差異的。我們只要把握好自己的節奏,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注時間。順勢而為的工作,就可以讓工作效率提高很多。
注意力除了受生物鐘的影響,也會受到興趣的影響。如果對一個東西沒有興趣,可能連1分鐘的專注度也沒有。比如你不喜歡某個電影覺得沒意思,那這個電影根本看不進去。所以高度的專注,也需要我們對一件事情產生興趣,並且能夠讓你有成就感。
如果你是一個善於發現生活的人,就會發現很多時間的安排都離不開今天説到的這三個時間。所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注意力,比強迫自己專注更有效。假如你有孩子的話,就不要再因為他的注意力不集中而責怪他了。孩子的注意力會比成人更短。幫助他更好地安排時間,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