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學習上的好習慣有很多,我們應該重點發展哪幾個呢?方法一:讓孩子學習細心。認真、細心直接關係着孩子的學習成績。一個做事粗心大意、馬馬虎虎的孩子肯定不會取得好的成績。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認真、細心的學習習慣。一位優秀的媽媽曾經這樣説起:我孩子今年6歲,上小學1年級,很粗心。她常常看錯題,書上明明寫的是"169",她卻看成了"196"。有時候地在演算紙上算出來的是"6",寫在卷子上的卻是"0"。
更可氣的是,她有時候連老師留的作業都忘記了。後來我給他提出了幾點要求,讓他努力去完成。第一,把老師留的作業一項一項地記在一個小本子上,寫完一項在上面畫一個勾。這樣既不會出現忘記的情況,完成起來也更條理。
第二,看書、寫作業的時候不要分心,看書就是看書,寫作業就是寫作業。第三,寫作業時多看兩遍題,把題日弄懂後再下筆,不要匆匆掃過一遍就開始寫。第四,寫完作業後自己檢查一遍。以前都是我給孩子檢查作業,這就養喬成了孩子的依賴性,從此以後我都讓他自己檢查。孩子接照我的要求堅持了一段時間,現在已經很細心了,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方法二:讓孩子善於發現問題。孩子在小時候往往會有很多偏僻的問題,但是等上學後,特別是隨着年級的增高,這些問題反而越來越少了。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情況,孩子不思考、不提問,而是全盤接受老師講授的內容,就不能發掘出這種精神。所以,我們要孩子善於發現問題。我國著名教育專家李老師不僅支持孩子向老師提問,有一段時間,甚至"逼"着孩子每天必須到辦公室向老師請教一個問題。
李老師還為孩子總結出一系列深入思考問題、發現新問題的方法,在這裏寫出來供大家進行參考:第一,當老師講解一道題時,想一想是不是還有其他的解法。第二,如果不按照老師分析的情況去做,是不是可以用另一種思路?
第三,可不可以讓老師的講解方法更完善?能不能為老師的講解再增加一個理由?第四,書上説的絕對正確嗎?可不可以找到一些特例?有很多孩子不善於提問是因為膽子小,怕自己提出的問題沒有價值被老師笑話。我們應該讓孩子認識到發現問題的重要性,同時支持他們多向父母、老師提問題。
方法三:讓孩子"知錯會改"。很多孩子在一個問題上犯錯了,父母或者老師對他進行了糾正,可是下次遇到同類問題時她還會犯錯,而且是一錯再錯。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是由於該類習題對孩子來説是一個難點,另方面是孩子沒有真正弄清自己出錯的原因。所以,當他們遇到自己容易出錯的題時,幫他們反覆做題,一直到弄明白為止。如果孩子的時間較為充裕,就讓他們動手編一本習錯題本,並且經常翻一翻、看一看。這樣,就不會在一個題目上"重蹈覆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