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人們似乎更相信自己的直覺判斷?

  譬如前段時間的「疫苗危機」,公眾出現了拒絕接種疫苗的情緒,儘管有許多科普文章都在強調接種疫苗的優點,但評論區裏依然有「我反正是不會選擇讓孩子去冒這個險(指接種疫苗)的」,為什麼「科學」的權威性似乎在下降?

  沉默的馬大爺

  我覺得談不上“科學的權威性下降”,其實在公眾的心目中,“科學”這東西的形象一直很複雜。一方面,大家都享受到了科技進步的好處,承認科學家在從事一項崇高的事業;另一方面,大家其實也搞不懂這幫科學家究竟在幹什麼,未知的事物自然會引發恐懼和不信任的情緒。“崇高的科學家拯救人類”和“瘋狂的科學家毀滅人類”這兩種敍事一直是並存的,誰佔上風取決於近期熱點事件的風向。

  具體到科普文章這件事上,一般來講,人們被外界信息説服,有兩種常見的路數,一種叫中心路徑,意思是訴諸理性,理智分析評估信息,最後做出判斷。比如你想買個手機,分析各種性能參數個人需求,最後做出選擇,走的就是中心路徑。另一種叫外周路徑,就是訴諸直覺,不做用太多理性思考,跟着感覺走,比如明星代言之類的粉絲營銷。

  科普文章走的都是中心路徑,擺證據,引文獻,講道理,這是科普的天然限制,因為科學本身就是理性的產物。但是,中心路徑並非對所有人都有效。一方面,理解和接受這類信息是有門檻的,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背景和邏輯思維習慣。另一方面,每個人對於信息的偏好本身就存在個體差異;許多研究發現,認知需求(need for cognition)較高,也就是願意投入心力思考問題的人,更容易接受中心路徑的説服信息。

  與此相反,網上的各種謠言以及非專業的個人交流,大多走的是外周路徑,訴諸經驗和情緒(比如“轉給你愛的人”)。這種信息的接收門檻更低,符合大多數人默認的思維模式,因此在大眾中間更有市場。尤其是疫苗這種生死攸關的話題,由於進化的緣故,我們天生就對負面信息更敏感,因此更容易受到恐慌情緒的左右,無法理性思考。

  這也是科普的一個悖論:願意讀科普文章的人,大多不需要被科普;而最需要被科普的人,科普文章卻起不到效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36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人們似乎更相信自己的直覺判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