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我軍歷史上,還有一位將軍也打出了全殲日軍視察團的光輝戰績,並且繳獲了一門天皇御賜的山炮!這就是劉昌毅將軍指揮的白莊伏擊戰!
隨着日軍的對根據地的掃蕩戰術的總結,採取了“捕捉奇襲,鐵壁合圍,縱橫掃蕩,輾轉清剿,反轉電擊,夜行曉襲”等囚籠戰法,對抗日根據地造成嚴重的損害。
此次伏擊戰以弱勝強,戰果極為輝煌。而戰地參觀團的覆滅也讓日軍第三十六師團大為震驚。一二九師劉鄧接到戰報後,對於劉昌毅這次伏擊戰通令嘉獎,劉鄧首長稱讚這次戰鬥:打得好,打的漂亮!説劉昌毅:“本錢”花的少,“賣”的東西又多又好,不簡單!
將軍閣下勳鑑:4月16日,皇軍在榆武公路上與貴軍遭遇,丟失山炮一門,聞悉該炮現存於貴部。此炮乃天皇陛下親賜給吉田旅團長,吉田將軍視此炮為最高榮譽,如其命也,將軍如能奉還,皇軍將滿足閣下提出 的一切條件,此奉,大安。
當時八路軍的武裝極度缺少攻堅的重武器,能繳獲一門山炮那就是全軍的寶貝,自認沒人願意歸還。但是吉田還是不死心,這個維持會長先後三次前來索要,最後劉昌毅直接回信道:若在戰場上贏我,必還。否則,休想得此炮!(劉昌毅,1996年4月19日廣州採訪筆記)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亮劍》中李雲龍殲滅日軍戰場觀察團一戰,可以説是整部電視劇中最為經典,也最為大快人心的一戰。
而此戰的原型之一就是開國中將王近山將軍殲滅日軍觀察團的韓略村伏擊戰,此戰中王近山殲滅日軍包括一名少將旅團長、一名聯隊長在內的120餘名軍官和60多名士兵,戰果極為輝煌。
1942年開始,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和東亞戰場都進入了巔峯時期,日本幾乎控制了整個東亞以及東南亞。中國的東北、華北、華中,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的新加坡、菲律賓、緬甸、馬來西亞等地區,全部在日軍控制之下。
與此同時,我國抗日軍民在敵後建立的抗日根據地也多次遭到日軍的殘酷掃蕩。1942年初,日本華北方面軍第一軍就多次對我晉冀豫邊抗日根據地發起掃蕩,僅僅在晉東南地區,日軍的掃蕩行動就殺害了軍民13000餘人。
1942年4月,日軍打通榆社至武鄉的公路,直接給我太行敵後抗日根據地腹心插入一把尖刀,妄圖把太行抗日根據地分割為兩半,甚至對八路軍總部也造成威脅。日軍對於這一“成績”非常自信,組織各地軍官進行參觀、交流“囚籠”政策的罪惡經驗。
面臨這樣危險的軍事情況,太行第三軍分區決定派遣副司令員劉昌毅,負責尋找戰機,打擊入侵之敵。
劉昌毅接到命令後,帶領決死團七團全部,決死團九團兩個連,還有武工隊,便衣偵查隊等部隊,尋找戰機,伺機殲敵。
決死團七團團長尹立海親自帶着幾名連長沿交通線察看地形,調查情報。4月15日,得知日軍一隻運輸隊上午由榆社開往武鄉,次日接“觀光團”返回榆社。
綜合考慮到各項條件後,劉昌毅決定馬上動員軍隊,在榆武公路上,最理想的伏擊陣地位於白莊和南莊之間三公里的路段。這裏西面靠山,東面臨河,山地起伏,谷口較多,不但方便軍隊隱蔽和撤退,而且羣眾條件很好,方便保密。
15日,劉昌毅任總指揮,帶領部隊夜間隱蔽進入陣地。4月16日,劉昌毅部署決死七團在正面打頭,決死九團兩個連隊打腰,分區偵察隊截尾,武東武西的民兵擔任警戒以及堵潰打援,。
決死七團的團長尹立海親自帶領5挺機槍,兩個擲彈筒組成正面攔截火力,就近埋伏2個排加一個偵察隊攔截敵人先頭車隊。
中部則配置有決死九團的2挺機槍,2個擲彈筒,以及埋伏的一個連兵力準備中間突擊。南面以3挺機槍,1個擲彈筒和一個班的投彈手組成火力陣地,用以襲擊敵人車隊後部。決死七團副團長黃定基帶領部隊在公路上及左右樹林都部署了地雷。
16日上午11時左右,日軍果然出現了。
日軍高木聯隊所屬竹內運輸中隊,伊藤中隊的1個小隊以及日軍軍官視察團共200餘人,分別乘坐18輛汽車,滿載給養、彈藥和器材,從武鄉緩緩開來。
日軍先頭汽車到達南莊時,日軍一個軍官只是用望遠鏡粗粗看了一下山頭,就帶領車隊直接闖進了伏擊圈。
在敵軍車隊進入包圍圈後,一聲令下,我軍機槍、擲彈筒、手榴彈齊發,日軍沒有絲毫準備,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短短一個多小時,這支日軍就被全殲。
這場白莊伏擊戰共俘虜日軍6名,擊斃少佐1名,中隊長2名,小隊長4名,士兵53名;繳獲重機槍1挺,輕機槍2挺,手槍7支,步槍30支,擲彈筒2個,燒燬汽車15輛,只有一輛倉皇逃回武鄉。我軍決死七團團長尹立海衝鋒在前,不小心被敵人冷槍擊中壯烈犧牲,另有24名同志負傷。
《新華日報》還專門在頭版頭條刊登了一篇《白莊模範伏擊戰》,號召大家學習。
在這場戰鬥中,據説還繳獲了一門天皇御賜給日軍吉田旅團長的山炮,當時也就當作普通戰利品,沒想到白莊戰役結束大半個月後,一個維持會的會長帶了吉田的一封信找上門來,信中寫道:
這才讓鬼子死了心。
文/以史為鑑
圖/網絡
參考資料/
《開國戰將經典史記》劉昌毅中將,第82頁
《紅安兩百將領傳》,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06,第101頁
《憶白莊伏擊戰》山西新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山西新軍決死第三縱隊 第4卷 下 部隊發展史,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11,第3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