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麼
孔子身為教育家的名聲與作為思想家的名聲一樣大,他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為教育事業付出一生精力的人,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對後世的教育行為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孔子像
孔子是歷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這個概念,他認為每個人的個性和能力都會有所差異,在對每個人的教育方面不能“一視同仁”,應該要根據每個人個人的特點以及能力來施行教育,對不同的對象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時他還提倡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受教育的對象沒有富貴貧賤之分。孔子還強調在教育學生時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孔子還重視啓蒙教育,認為學習應該從小時候就開始。他還強調作為學生就應該保持認真努力的學習態度,虛心向學,在學習新的知識的同時還要經常複習早已學過的知識,畢竟温故而知新。孔子認為學生要學會自我思考,而不是僅靠老師的教導,老師也不能只把注重知識灌輸給學生,要讓學生自己思考,並加以恰到好處的引導。
孔子不僅提出了不少優秀的教育思想,他本身還是個教育家。他廣收學生,據説門下弟子有三千。他通過跟學生聊天以及仔細觀察學生的言行的方式來判斷學生的具體情況,然後根據學生的情況來施行教育。孔子在作為老師時,還以身作則,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榜樣,供學生學習。也正因為孔子正確合適的教育方法,使他培養出眾多有才又有德的人。
揭秘孔子名什麼字什麼
孔子名什麼字什麼?名丘字仲尼。那麼孔子為什麼要取這樣的名字呢?孔子的父親在六十多歲的時候納孔子的母親為妾,想要再生一個健康的兒子。孔子有一個同父異母的長兄,可是腳有殘疾,不得父親的寵愛。
孔子畫像
孔子父母年齡相差懸殊,擔心懷不上兒子,到尼丘山禱告。果不其然,兩人的願望實現了,一個健康的男孩生了下來。孔子父親母親的婚姻於理不合,得不到世人的理解,他們一開始的時候住在尼山。孔子出生時,樣貌醜陋,頭頂是凹下去的,像是一個丘。加上孔子的父母曾經在尼丘山祈求上蒼的祝福,與尼丘兩字很有緣分,所以孔子的名取名丘,字取為仲尼。仲字在古代是第二的意思,孔子先前有個長兄,他是孔家的第二個兒子。後人們為了避孔子的名諱,將尼丘山稱為了尼山。孔子名什麼字什麼都是有淵源的,不是隨便取的。
孔子三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父親的正妻將他們母子二人外加長兄都趕出了家門,孔子的幼年過得相當貧困。孔子十五歲的時候就明白了自己的理想就是做學問。兩年後,孔子的母親去世,那一年,孔子去參加貴族的宴會,可被擋在了門外。再是兩年後,孔子為了能夠回到祖籍,娶了宋國人為妻。一年後,孔鯉出生。
孔子二十多歲時想要做官,對國家大事非常關注,經常提出一些見解。孔子三十歲時已經有了一些名氣,並在這一年與齊景公相識。後來魯國發生內亂,孔子逃亡齊國。孔子的理論得到了齊景公的賞識。可是因為齊國大夫的加害,孔子被迫離開了齊國。
孔子逸馬有何典故
孔子馬逸這個故事出自於《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是一部秦國時期的丞相呂不韋主編的歷史鉅著。這個故事主要講述有一次孔子的馬在掙脱束縛後吃了一個農民的莊稼,在農民把馬牽走後,他的兩個弟子分別取遊説農民歸還馬匹的事。
孔子的弟子子貢
有一次,孔子走累後在路邊休息,他的馬掙脱了繩子的束縛,還吃了別人所種的莊稼,因此那個農民就把那匹馬給牽走了。孔子的一個名叫子貢的弟子,他以能説會道、辯論才能而出名,他向孔子請求讓他去説服農民歸還馬匹,然而他説盡了能説的話,那個農民卻不聽他的。之後有個剛開始在孔子門下學習的人,為人比較粗俗,他請求讓他去説服農民。他對農民説:“您在東海種地,而我在西海種地,我的馬怎麼可能不去吃您種的莊稼呢?”農民聽後很高興,就説:“説話就是應該這要簡潔明瞭,怎麼能夠像剛才那個人説話那樣。”並把馬歸還了。
這個故事啓示我們不論是處於什麼樣的文化層次、屬於什麼樣的種族還是位於什麼樣地方,人都會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也許有的事情在別人看來是非常可笑的,但那並不能代表我們就能主觀輕率地去判斷別人就是錯誤的。就好像在西方人看來,中醫是他們無法理解的東西,但實際上,中醫曾經救治了中國人幾千年。因此,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輕易去輕視別人的思維定勢。
關於孔子的真實身世是什麼樣的
孔子做為我國的偉大聖人,不僅僅只是教育的代表,也更是影響力最大最廣的思想家。在歷史的長河中,儒家文化潛移默化,根深蒂固的紮根在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內心。也就是這麼一個人,然我們對於他的身世之謎很是不解。
孔子像
關於歷史上有眾多説法:有説他是生於屠夫家的,也有人説他是的父親是魯國的一個小官吏;更有些説他是沒有父親的,是他母親在經過巨人的腳時,感應而孕才生出了他。之後有大數人的猜測再加以神化,使他的身份變得高貴神秘了起來。
在大多數觀點中較為統一的是孔子是“野合而生”。在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中就有説道:“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從這裏面我們就能得出孔子的父母是:父親叔梁紇與母親顏徵在。這樣的話就完全符合了“野合而生”的説法,至於是否是“野合”就不得而知了。關於他的父親,據《史記》上了解到,在孔子出生沒多久的時間,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埋葬在魯國東部的一個地方。讓人不解的是孔子居然不知道自己的父親埋在了哪裏,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原因讓一位母親連自己孩子的父親埋葬在哪裏都不願意告訴?也許是他的母親根本不願提起他的父親,或者也有可能是他的母親被逐出家門後,不願意承認孔子是他父親叔梁紇的骨肉。
總之不管怎樣,不管孔子的身世怎樣曲折迷離,但至少然我們有一點是明白的,孔子是一個被家族遺棄的孤兒。他是由顏氏含辛茹苦一手帶大的,他的成長與孔氏了無瓜葛。
孔子的名言有哪些
孔子的名言有很多,在品德方面就有諸多佳句。孔子認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讓人知道高貴的品行,是為了讓人摒棄到以前的陋習,是為了能夠做到最高級的善良。什麼才是誠實?孔子認為誠實就是不要自我欺騙,像遠離難聞的味道一樣遠離邪惡,像喜歡漂亮的女人一樣喜歡善良。只有做到了這些,日子才能過得心安理得。
孔子劇照
孔子認為真正的善良是自己有高貴的品德,並且要求別人也做好事。孔子的名言中有關於中庸的也不少。什麼叫做中呢?不把喜怒哀樂表現出來。什麼叫做和?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做到了中和,天地各居其位,所有的生命也就能生長了。孔子認為自己都不願意的事情怎麼能要求別人也能做到呢?
關於君子和小人,孔子也有自己的理解。一個君子為人處世的道理,應該是外表暗淡但是每天做得好事越來越多。小人為人處世,總是表面上非常華麗,可是日子久了,美麗的一切全部消失了。君子為人處世的道理應該是外表樸素不讓人厭惡,行為質樸而有才華,待人温和卻有理有據,明白先有近才有遠,明白在教育別人之前要先約束自己的行為,明白再細小的東西也會有顯露出來的一天,做到了這些,擁有的美德就完美了。
關於約束自己的,孔子也有很多的名言。孔子每天都要對自己進行多次的反省,他辦事的時候有沒有竭盡自己的全力?與人交往的時候夠不夠誠心?有沒有温習過老師佈置的功課?
至聖先師孔子的學生有哪些
孔子是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家與改革家,成就頗高,是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不僅在學術上頗有研究,其在教育界的名聲一樣很高。據説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突出者就有72人,這72人在歷史上都是有文獻記載的。下面將列舉下幾名較為知名的人物。
孔子的學生仲由像
一:顏回
顏回於前521年出生在山東曲阜,14歲時成為了孔子的學生,是孔子最為得以的門生之一。孔子有弟子三千,顏回從這3千號人中脱穎而出,深得孔子的喜歡。孔子每每誇讚顏回,誇讚其好學,給予其很高的評價。顏回也憑藉其才品博得歷代學士的尊崇。顏回參與編輯《論語》,為後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二:閔損
閔損出生於前536年,字子騫,魯國人士,也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之一,其名聲與顏回並稱。閔損最為人稱道的就是他的孝,他是以孝出名,二十四孝子中的其中一人。孔子也曾誇過閔損,説他真的很孝順,對其父母兄弟從來不曾打罵,如果有什麼好吃的他會自己先吃掉,免得家中兄弟為了爭搶造成不和諧。閔損不喜仕途,喜歡過着無憂無慮的日子,雲遊四方。
三:仲由
仲由字子路,雖然生性粗俗,但是卻為人正直,跟隨孔子周遊列國,前480年,仲由為了救主,被無情殘害,剁成肉泥。仲由也是《論語》的編纂者之一。
除了以上三個,還有如子貢、冉耕、言偃、公皙哀、高柴等數十號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