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就是引導孩子養成積極向上的成長習慣

家庭教育就是引導孩子養成積極向上的成長習慣

育鄰夢

家庭教育就是引導孩子養成積極向上的成長習慣

什麼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教什麼?怎麼開展家庭教育?這都是每個家長必須關注且不可迴避的三個問題,而且這三個問題目前為止幾乎沒有標準答案。因為,家庭教育領域沒有政府統管部門、沒有絕對權威機構和真”專家”,只有無私陪伴孩子成長進步的父母,家長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成員分佈最廣泛但從未有機構進行認證的職業。

家庭教育就是引導孩子養成積極向上的成長習慣

家是温馨成長的港灣

什麼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就是家庭生活中家長【核心是孩子的父母】通過自身言行示範對子女施加的成長教導,是深入生活中潛移默化、細緻入微的成長示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是個人從出生之時的“完全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逐步成長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啓蒙教育,家庭教育是貫穿個人成長一生的教育,從父母準備生育孩子前的自我行為約束、孕期的胎教至孩子出生之後對孩子無微不至的成長關懷,處處都伴隨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教什麼?

家庭教育的特點:① 家庭教育在學校和社會教育之先。人生之初首先是成長生活在家庭之中的,接受來自家長無微不至的關懷,也就是“一泡屎、一把尿”的將孩子撫養長大,等到孩子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之後才送入學校接受學校教育、才能逐步融入社會接受社會教育的影響。“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唯一的終身導師。” 孩子的學習成長活動是從家庭生活中開始的,是從蹣跚學步、咿呀學語開始的。為此,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做好家庭教育意味着為孩子接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夯實了基礎。② 家庭教育教授內容包羅萬象,核心是引導孩子們學習成長的習慣。孩子要成長、成才,必備條件就是應該具備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具備積極、向上、堅韌不拔做人做事的成長習慣,家庭教育就是通過生活實踐培養孩子懂得生活、學會生活的習慣,這些習慣包括飲食習慣、作息習慣、學習習慣、衞生習慣、語言習慣等等。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説:“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諾貝爾獎”是全世界上地位最高的獎項,“諾貝爾獎”獲得者也一直被人們所崇敬。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記者問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裏,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裏學到的呢?"這位白髮蒼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是在幼兒園。" 記者感到非常驚奇,又問道:"為什麼是在幼兒園呢?您認為您在幼兒園裏學到了什麼呢?"諾貝爾獎獲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兒園裏,我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認為,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説:“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習慣是一個人思想與行為的真正領導者。習慣讓我們減少思考的時間,簡化了行動的步驟,讓生產、生活更有效率。孩子童年時期養成的生活習慣將影響個人學習成長的一生,比如飲食習慣、衞生習慣將影響其身體健康,作息習慣、學習習慣將影響其個人社會工作成就,語言習慣將決定他們能夠和什麼樣的同伴進行分工、合作.......

家庭教育就是引導孩子養成積極向上的成長習慣

分工協作是成長的主旋律

怎麼開展家庭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個方面,生活即教育是指:⑴生活具有教育的意義,具體教育的作用;⑵生活決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離生活;⑶教育為改造生活服務,在改造生活的的實踐中發揮積極作用。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知識來自於生活實踐,並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為改善人們的生產、生活服務。所以,家庭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家長以自身的行為示範引導孩子掌握適應社會生活能力的成長行為。

家庭教育就是的好家庭生活,俗話説:”皇帝愛長子,百姓疼幺兒。”家庭教育就是家長根據每個孩子所具有的不同成長特點,“因材施教”給予他們生活上最迫切的成長關懷。家庭教育在於幫助孩子們養成熱愛生活、熱愛成長的生活觀念,它不應該與學校教育比傳授知識的多寡、不應與社會教育比能夠賺多少回報,它是教導孩子們積極面對生活、熱愛生活的情感教育。當一個孩子消極對待生活、缺乏生活熱情的時候,他所做出的選擇就容易極端化、簡單化,就容易激化生活矛盾進而危害個人和社會和諧生活。

1、家長“知己”是做好家庭教育的基礎

人們常説:“人貴有自知,自知者明。”自我認知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最簡單的説就是人的眼睛在不借助外物的情況下只能見到自己約50%的身軀外殼,至於大腦思維、身體內部構造幾乎一無所知,如果以視力所見,那麼人在不借助外物的情況下能夠清晰認知自身的比例不超過10%。所以,人生最難的事情就是認清自己,為此人類生命科學一直在為探知人類自身而不懈努力。

教育知己的基礎就是要知道自己有什麼、會什麼,如果把教學活動比作商品交易,那麼作為店主您應該清楚店中有些什麼樣的貨品、它們的成色幾何、應該如何呈列它們給顧客......教育是人點亮人的活動,是通過師長的言行示範為孩子們指引方向,讓孩子們成長之路更順暢。那麼,師長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知道自己的學識家底、知道自己所具備的知識水平、清楚自己該以何種方式教導孩子們。當然,學校老師有教學大綱和教材的指引,需要做的就是針對具體的教學環境和孩子們制定細部的教學教案,也就是備課;作為教育的另一個主導者,家庭中的家長卻沒有教學大綱和教材,每個家長都只能根據自己的成長經歷決定如何教導孩子,這就需要家長做到一個基本準則“嚴於律己、寬以待子,己所不欲、勿施於子。”簡單説就是家庭教育應該從家長的行為示範做起,家長應成為孩子們模仿、學習的榜樣。

知己為教也就是人們常説的“量力而行“,就是知道自家能夠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東西是什麼,什麼東西是自家的優勢、那些東西需要繼續學習借鑑。真實的做到不“迷信專家“、不盲聽盲從,對孩子成長有益的行為習慣應堅持不懈。做到對自己瞭解,同時還必須瞭解自家的孩子才能踐行“因材施教“。

家庭教育就是引導孩子養成積極向上的成長習慣

家長與孩子同學

2、知子是實施家庭教育的前提

天下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立而獨特的。對待每個獨一無二的孩子都是,家庭教育應給孩子貼個“好標籤”,為孩子成長進步點贊。當一個人被貼上某種詞語名稱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心理學家克勞特在1973年就作了如下的實驗。他要求人們為慈善事業作出捐獻,然後根據他們是否有捐獻,標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另一些被試則沒有用標籤法。後來再次要求他們做捐獻時,標籤就有了使他們以第一次的行為方式去行動的作用,即那些第一次捐了錢並被標籤為“慈善的”人,比那些沒有標籤過的人捐得要多,而那些第一次沒有捐錢被標籤為“不慈善的”兒比沒有標籤的貢獻更少。

人們常説:“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教導孩子成長就要從生活中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找出孩子生活中的好,然後針對孩子的成長行為貼上“好標籤”,比如給孩子貼上實踐能力強、善於思考、熱愛探索、成長有主見、待人有禮節等積極的標籤。對孩子的誇讚並不能漫無邊際的“寵溺”,需要針對具體的成長行為,同時注意踐行5:1的賞罰效應。當然,最為重要的就是根據孩子的成長類型“因材施教“。

① 領導自燃型。領導自然型的孩子是真正的學習“專家“,他們能夠很好的適應環境“到哪山唱那山歌“對學習新事物充滿熱忱、對做小羣體的領導者樂此不疲。這就是成年人時常説“娃娃頭“,“娃娃頭“天生具有統領意識,他們好勝、好強,他們對學成一切性知識充滿樂趣,是自燃型學習者。對於領導自燃型的孩子,只需要將他們置於有新鮮事物的環境中他們就能自我學習、自我成長,需要的就是有那麼一個適合學習的環境。歷史上最著名的領導自燃型學習者多出自一個職業——圖書管理員,比如:1.老子,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據説後來當圖書管理員當煩了,出函谷關,函谷關守將是老子朋友,求教於老子,老子寫了本5K字的牛書留給他,翩然出關化胡而去,這本5K字的書,就是《道德經》;2.愛因斯坦,曾在瑞士伯爾尼專利局任職做圖書管理員,任上寫出相對論鉅著,現代物理學的奠基人;3.李大釗:北京大學圖書管理員。

② 附和跟隨型。附和跟隨型的孩子是跟隨學習的“專家“,也就是人們常説的“人來瘋“,看見別人做什麼他們就跟着作什麼,只要看着別人做的事情不是自己討厭的他們都能跟着一起做、一起學。生活中多數孩子都屬於附和跟隨型,也就是隻要讓他們有適當的學習模仿對象他們就能成為與偶像相似的人。

③ 被動追隨型。被動追隨型孩子也就是人們常説的“懶孩子“,他們的成長必須在被監督、被逼迫的環境下才能堅持下去。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從來不願意主動,甚至時常表現出畏難情緒,一旦遇到較困難的學習內容就想“打退堂鼓“、想逃避,只有在被逼迫的情況下才能堅持下去。

愛迪生8歲那年上學了。他不僅沒有表現出特別的才能,反而常常會使老師恩格爾深感不快。有一次上算術課,老師在講解數學題,愛迪生突然向老師發問?“老師,2 2為什麼等於4?”老師覺得愛迪生又笨又調皮,他反問道:“不等於4難道等於5?”愛迪生很想弄明白數字的奧秘,他想了又想,忍不住又問老師:“2 2為什麼不可以等於5呢?”老師恩格爾大為惱火,他厲聲訓斥道:“愛迪生,你故意搞亂,給我滾出去!”愛迪生遭到責罵,委屈地奔出教室。

愛迪生回家後告訴媽媽:“媽媽,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師卻罵我。”媽媽聽了兒子的敍述很是生氣,他找到學校:“恩格爾先生,你作為一個教師太不瞭解學生的心理。”恩格爾説:“我只管教書,不管什麼學生的心理”。愛迪生母親説:“你這樣教孩子,孩子怎麼學得會?”這位老師帶着愛迪生到一位有名的醫生那裏,請他檢查一下愛迪生的頭腦,因為愛迪生的腦袋是扁的。這位醫生檢查後説:“裏面的腦子壞了。”恩格爾告訴愛迪生母親:“你的孩子又笨又調皮,不管我怎麼教,他都學不會。我不願意教這樣的學生。”

結果,愛迪生離開了這所學校,由媽媽教他讀書。愛迪生母親曾經當過小學老師,是個知書達理的人。他給兒子講文學、歷史,講許許多多科學知識。當同齡的孩子還在讀童話的時候,愛迪生已開始閲讀《英國史》、《大英百科全書》等大部頭著作。在母親的辛勤栽培下,愛迪生的求知慾越來越強,他一邊讀書,一邊在地窖裏建起了一個小實驗室。雖然家境貧寒,他沒能像其他孩子一樣接受系統的正規教育,12歲那年到火車上當了一名報童,但母親已在他幼小的心田裏播下了科學的種子。經過長期刻苦鑽研,他終於成為最著名的大發明家。他一生為人類貢獻了一千多項發明。

3、家庭教育重點在於“言傳身教”行為示範

“媽媽,洗腳!”CCTV那則感人至深的公益廣告。媽媽給奶奶洗腳,小小的兒子就能學着打盆水要給媽媽洗腳!這就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影響,父母是孩子成長生活中最好的老師!父母是當今社會中唯一沒有機構頒發職業資格證的職業,但它確實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職業,自從生命誕生的那一刻就開始了。作為父母,好壞並不以學歷的高低、擁有財富的多寡來界定,界定父母好壞的唯一標準就是他們通過自己的言行示範培養的孩子是否能夠超越他們自身、成為為社會建設作出積極貢獻的人。

成為孩子成長學習的榜樣是為人父母最好的策略,父母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將深深影響孩子的成長。因此,父母在生活中以身作則、做好引導孩子成長的榜樣,父母在生活中的任何細微行為都會成為孩子模仿學習的對象,進而影響他們的成長。父母給孩子生活行為的榜樣是在潛移默化中樹立的,是在家長無意識的情況下對孩子造成影響的。因此,作為父母在教導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做到“正本清源,正人先正己。”比如要求孩子做到早睡早起,那就需要在與孩子約定的睡覺時間大家都去睡覺【比如21:00】,如果實在有工作沒有做完,那麼您可以等孩子睡着了起來加班,而不是您在加班的時候影響孩子的休息;比如要求孩子文明用語,那麼就需要父母從自己開始將文明用語落實到生活實踐之中【最起碼是有孩子在身邊的時候做到】,同時請孩子參與到日常行為中文明用語實踐互相監督。

家庭教育就是引導孩子養成積極向上的成長習慣

習慣就是人生成長高飛的準繩

系統性教導孩子學習成長必備條件:成長環境、耐心督導、及時實踐反饋,家庭教育就是為孩子營造適合學習成長的環境【就是父母給予積極正向言行示範】、監督孩子的學習成長、給予孩子成長即時實踐反饋。古人説:“為將者,可以不懂兵,但必須懂得將兵。”家長同樣可以沒有淵博的智慧知識、沒有很高的成就,但必須懂得為孩子們創造適宜學習成長的環境,用言行給予孩子們真、善、美、醜的言行示範,給予孩子們及時準確的成長反饋,引導孩子們養成積極向上的成長習慣、讓他們能夠在智慧的藍天下自由翱翔。

家庭教育就是引導孩子養成積極向上的成長習慣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説,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 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里教育服務生態圈。

家庭教育就是引導孩子養成積極向上的成長習慣

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非常感謝你們的觀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515 字。

轉載請註明: 家庭教育就是引導孩子養成積極向上的成長習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