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即,怎樣和孩子聊志願填報和生涯發展?

澎湃號·湃客“懂點心理學”專欄由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師生撰寫,內容聚焦時事熱點,科普生活知識,涉及親子教育、家庭關係、職場之道等諸多方面。將心理學應用於日常,讓生活更加精彩。

撰文/ 潘曉紅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運營/ 楊曉

高考馬上就要發生和結束了,對於很多高三階段的孩子和家庭來説,高考的結束似乎標誌着完成了一個重大的人生任務。但實際上,高考結束是僅僅是未來人生規劃和發展的開始。我們都知道,今天選擇的專業志願決定了我們在哪個領域接受系統的學習,將來有很大可能在這個領域成就一番事業。因此,填報志願是一項怎麼深刻思考都不過分的任務。

高考在即,怎樣和孩子聊志願填報和生涯發展?

圖 / unsplash

以下是一段發生在上海高考家庭裏的對話:

家長:“你想好了要上哪個學校,學什麼專業了嗎?”

孩子:“還沒想好,你覺得我應該學什麼?現在人工智能挺熱門的。”

家長:“嗯,人工智能是挺熱門的,你想學嗎?我看你挺喜歡生物的,也可以考慮學習和生命有關的專業。”

孩子:“我物理也學的不錯,難道要選物理專業嗎?會不會將來畢業了找不到工作?”

家長:“我覺得應該選一個你喜歡的專業,在自己喜歡的專業領域賺到足夠的錢。”

孩子:“可是,喜歡的專業也許賺不到,或者不容易賺到足夠的錢。”

家長:“是呀,不過現在是個非常好的時代,有很多五花八門的職業,哪怕是很小眾的技能,都能通過互聯網把這些小眾的羣體聯繫在一起。只要你的技能能夠為他們增加價值,一定不愁養活自己的。只不過這要比熱門專業難很多,畢竟抱着大腿更穩定。所以,哪怕是很冷門的專業,只要自己足夠優秀,總能找到生存空間,要是你的技能達到了不可或缺的高度……”

孩子:“我就可以開價了。”

家長:“是呀!不過要做到萬人需求的前5%和百萬人的前5%,那付出的努力可不一樣。都是前5%,一個是排名前500,一個排名前50000。”

孩子:“還真的是呀,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怎麼辦,我既想學一個自己喜歡的,又不想那麼小眾。”

家長:“嗯嗯,只考慮喜歡風險也挺大,畢竟自己喜歡的不一定是大家喜歡的,還有可能一旦喜歡變成工作和任務,就沒那麼喜歡了。”

孩子:“還真是,沒有壓力的時候很喜歡,一旦要鑽研、刻苦訓練、趕時間完成任務,就不那麼美妙了。那怎麼辦?”

家長:“我是這樣想的,就在自己最擅長的、最有悟性的領域裏選一個有比較好的前景的專業,在業餘時間發展喜歡和嗜好,這樣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也不錯。”

(註釋:以上討論專業選擇和未來生活的關係,提醒從哪些方面思考專業選擇的問題。)

高考在即,怎樣和孩子聊志願填報和生涯發展?

圖 / unsplash

孩子:“那你説我學什麼好,生物我挺感興趣的,物理我也不錯。我是當醫生呢,還是選和人工智能有關的?”

家長:“你自己怎麼想?如果想選醫學院,你知道當醫生要接受什麼訓練嗎?有沒有上過**醫學院的網站?記得你有個同學的爸爸是醫生,你有和他聊過做醫生的生活嗎?”

(註釋:引導孩子做專業探索,孩子經常對某個專業感興趣是因為聽起來很有意思,或者別人説很好。但對一個專業的真正瞭解應該知道這個專業會接受怎樣的訓練,通過相關工作人員,瞭解該專業的職業生活,這樣做出來的決策才更不容易產生懷疑。)

孩子:“我也不太想做醫生,但是又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家長:“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呀,那你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嗎?”

孩子:“大概文科方面的都不太喜歡,理工科應該不會討厭。”

家長:“你將來會去讀研究生嗎?”

孩子:“可能會吧,畢竟現在在上海這樣的城市,研究生畢業還是應該要的。”

家長:“既然這樣,我們在理工科裏選一個比較基礎的專業吧,這樣到大學畢業的時候你大概能知道自己具體的專業方向了。基礎專業比較方便你向任何理工科的方向轉。到那個時候,你要是想從事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作,也有基礎了。”

(註釋:把選擇和決策過程延遲。有些孩子是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專業的,就要引導孩子花更多時間相關收集資料進行職業探索,有條件還可以和專業人士聊聊。這樣做有助於孩子在大學的學習,和對未來的職業規劃。)

高考在即,怎樣和孩子聊志願填報和生涯發展?

圖 / unsplash

孩子:“那就學物理吧。我這個分數,在上海的一流大學估計只能衝一衝,其他學校我這個分數有點可惜,不上不下的。”

家長:“你不想離開上海去外地上大學嗎?”

孩子:“我自己還好,外婆不是説不要離開上海嗎?你們怎麼看。”

家長:“我覺得外地有很多很好的學校,而且離開上海去別的城市體會不一樣的城市風情也挺好的,你還可以交到很多來自不同地區的朋友,瞭解不同城市文化的人們都是如何思考和看待問題的。可能有和我們不太一樣想法,開拓你的視野,我覺得挺好。外婆可能捨不得你才這樣説吧!”

孩子:“呵呵,到外地上學,我就可以擺脱你們了,天高皇帝遠,我就自由了!”

家長:“我也終於自由了,不用為你操閒心,少白兩根頭髮,少兩條皺紋。”

孩子:“…… 你覺得我可以去外地?” (註釋:大孩子也會有分離焦慮)

家長:“嗯,原則上我不反對。我們來看看去外地和留在上海的優點和劣勢吧!”

對話暫時到這裏,這段對話的核心是 “選擇什麼志願,這個決定必須是孩子為自己做出的”。家長有更多的閲歷、知識和經驗,但都不能成為為這個年齡的孩子做出決定的理由。

高考在即,怎樣和孩子聊志願填報和生涯發展?

圖 / unsplash

其一,18歲左右在發展心理學上屬於青少年後期向始成人期過度的階段,這個階段的核心任務仍然是建立同一性,為未來的人生做規劃,而探索是非常重要的途徑。孩子需要通過探索來找到自己的人生邊界,知道只是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別人告訴的始終是別人的,只有自己親身實踐過,才能真正變成自己的。

其二,只有自己做出的決定才會義無反顧地付出努力,遇到困難沒有藉口説“是別人要我如此的,我自己並不願意”。

第三,通過填報志願這個決策過程,家長可以很好地示範,一個比較困難的重大決策是如何做出的:如何收集信息,如何評估優劣,如何兼顧人情等等。這種示範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習得一種決策策略。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20 字。

轉載請註明: 高考在即,怎樣和孩子聊志願填報和生涯發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