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孩子的攻擊性不是孩子有暴力傾向,而是孩子缺乏社交能力

那天到鄰居家做客,他們家裏有兩個相差兩歲的兄弟,都在上幼兒園。在跟他們媽媽聊天的時候突然聽到房間傳來哭聲,原來兄弟兩個人在搶同一個玩具,哥哥不服氣就把弟弟推到了地上,導致弟弟大哭。事後媽媽把弟弟抱了起來,責怪哥哥不懂事,哥哥也沒有反駁,只是垂頭喪氣地站在角落一聲不吭,充滿了愧疚。

父母經常抱怨孩子喜歡打人,而且充滿攻擊性。家長們想知道他們的孩子從哪裏學會了這樣的習慣。他們知道自己從來沒有在家打過孩子,也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極端的行為。事實上,家長不必過度解讀孩子的這種行為。

從心理學角度看,兒童的攻擊行為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應激型,另一種是主動型。壓力型是兒童為了保護自身利益而採取的攻擊性行為。後者是在同齡兒童中顯示自己的地位,以便主動出擊。

這兩種攻擊是兒童在外界刺激下的本能反應。究其根本原因,是兒童的認知還很膚淺,處理事物的方法不恰當,經常被迫進行攻擊。在這個時候,家長不應該忽視這樣的行為,而應該找到正確的方法教孩子如何正確面對糾紛。孩子們很容易生氣和攻擊,在許多情況下是由於缺乏社交技能。社會技能低下的兒童通常有以下行為:

一。手比最多。當兒童對人際關係認識不足時,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為自己的利益而無心攻擊。其實,孩子的本意不是傷害別人,而是保護自己。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經常這樣做,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解決問題,也不知道如何與人友好溝通。

2、 自我意識強,容易自我封閉。生來就要融入集體,而缺乏社交能力的孩子不能享受交朋友的樂趣,所以他們容易自我封閉和自我中心。

3、 不願意表達。缺乏社交能力的孩子不僅無法與他人交流,而且無法表達自己。他們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麼,也不知道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從長遠來看,這很可能導致心理上的壓抑。

孩子們的攻擊性行為是本能的,但他們不能放過。因為一天下來,孩子們會選擇這樣做。他們必須缺乏溝通和交流方面的鍛鍊。他們會錯誤地認為打人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因此,培養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暴力問題。

首先,在家裏與孩子交流,培養他們的説話技巧和惰性。家庭氛圍會直接影響兒童的社會惰性。如果父母用暴力和爭吵來解決問題,孩子自然會模仿父母的行為。相反,如果家長能在家裏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面對糾紛,他們會主動溝通,和平解決問題。當孩子犯錯時,家長不應急於批評,而應先冷靜下來,與孩子溝通,和平解決問題。

其次,要經常把孩子們和孩子們聚在一起,讓他們融入這個羣體。孩子們對社會交往的興趣來自於朋友生活的樂趣。因此,和孩子一起玩耍是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關鍵,讓孩子在與朋友相處的過程中瞭解交朋友的重要性。同時,在交友過程中,孩子的自我意識會逐漸減弱,集體意識會發展,這有利於孩子今後的人際交往。

此外,培養孩子的原則意識。孩子發脾氣是正常的,但家長要教育孩子,無論出於什麼原因傷害別人是不對的。當孩子們理解攻擊性行為的錯誤時,他們會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做事方式,並積極地與他人溝通。

最後,給你的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兒童社交能力的缺乏主要是由於他們害怕交朋友,心理脆弱,害怕受傷。健康的家庭環境是培養孩子堅強意志的關鍵。更重要的是,家長要樹立集體意識,鼓勵孩子交朋友,消除孩子的恐懼。

兒童的攻擊性不能簡單地歸為暴力,家長也不能“以暴制暴”,兩敗俱傷。只有當家長意識到孩子社交能力的缺乏是暴力的關鍵時,才能對症下藥,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實踐愛心習慣。

如果你覺得文章不錯,請關注我,繼續與家長分享育兒知識,並取得進步~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42 字。

轉載請註明: 打孩子的攻擊性不是孩子有暴力傾向,而是孩子缺乏社交能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