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政治打壓斬不斷中美人文交流的活水

5月29日,美國白宮政府網站發佈公告稱,6月1日起將禁止部分中國留學生和研究人員入境。公告稱,持F和J簽證進入美國學習或從事研究的中國公民,如果目前或曾經受僱於實施或支持軍民融合戰略的機構,在實施或支持軍民融合戰略的機構學習或做研究,都將被暫停和限制入境美國(但本科生除外)。對此,特朗普辯稱,“中國通過獲得美國敏感技術和知識產權,威脅到了美國經濟的長期活力,以及美國民眾的安全保障”,因此發佈該禁令。

無獨有偶,美國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學者、學生和中美學術人文交流機構的打壓並非始於今日。不久前,繼去年美國傑克遜維爾的北佛羅里達大學以“不符合大學的使命和目標”為由關閉該校孔子學院後,又有幾家孔子學院被以類似理由關閉。

傳回國內後,“唱衰孔院”、“中美脱鈎”、“人文交流已死”,甚至“中國藥丸(要完)”的聲音在網上再度沉渣泛起。然而,冷靜追問:幾家孔子學院被“關停”,真的是壞事兒嗎?恐怕未必。

第一,少量文化交流機構的關停,以及對個別領域中國學者學生的禁令,並不能從根本上動搖、打亂中美人文交流的基礎,更無法動搖中國對外交流的總體格局,無法撼動中國十四萬萬人民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根本國策與堅定決心。

仍以孔子學院為例,自2004年創設以來,截至2018年12月,中國已在15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箇中小學孔子課堂,現有註冊學員210萬人,中外專兼職教師4.6萬人。因此,毫不誇張地説,十五年來在漢辦和孔子學院的帶動下,世界正興起一股學習中文、瞭解中國的熱潮,有力地形塑了中國的國際形象,為不同文明、文化之間的交流對話搭建了平台。而站在外國學習者個人利益的角度看,孔子學院也為他們以少量的成本獲得高品質教學產品提供了機會,這本質上是一個互利共贏利世界的好事兒。明確上述基本事實和數據,人們就不會因為北美幾家分支機構因為與學術交流、漢語教學全無關係的政治原因關停而對孔子學院整體產生懷疑。

筆者曾於2019年年初赴亞特蘭大卡特中心參加紀念中美建交40週年的研討會。美國高校學者對政府關停孔子學院的做法總體並不認可。因為他們認為人文交流不僅是美國軟實力的基礎,也是夯實中美雙邊關係的重要手段,同時還是其自身發展、創收的重要途徑,因而對特朗普政府強行砍掉與中國大量人文交流合作項目的行為表示不滿。

第二,適當調整海外孔子學院數量也可以為中國節省大筆資金,從而將國家寶貴的教育資源用在更需要的地方;個別尖端領域的對華封鎖,無非就是在該領域再倒逼出幾個“中國製造”、“兩彈一星”的元勳。

在人文交流領域,正如筆者一位著名的英國同行兼同事所風趣説道的:“美國關停孔子學院,你們中國人其實是賺了。因為只要中國保持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全世界對漢語學習就存在剛需。孔子學院數量的減少反而客觀上形成一種‘飢餓營銷’。而你們省下來的錢,正好可以用在世界其他地方,比如‘一帶一路’,以及你們國內的教育扶貧、語言扶貧上。”這位英國專家的研判是有事實依據的。縱觀近六年來孔子學院全球推廣的軌跡,“一帶一路”效應愈加凸顯。六年來,“一帶一路”合作國家的學生對來華留學明顯更加積極踴躍,對漢語的學習熱情也空前高漲。尤其是最近兩年來,隨着美國對華“貿易戰”的加劇和延續,美國已經從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迅速下降為第三大貿易伙伴,落在歐盟和東盟之後,而且這個趨勢還在繼續。而文化的交流與經貿關係的變動又往往相輔相成。數據表明,近年來新增設的孔子學院、孔子課堂,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投向歐洲、亞洲的“一帶一路”合作國家。

在科技研發領域,中國人對“封鎖”、“遏止”、“打壓”並不陌生。這些名詞至今仍然生動地活在老一輩創業者、奮鬥者苦難而又輝煌的記憶中。有學者曾戲言:“感謝美帝感謝蘇修!他們限制我們什麼,我們就做成什麼。他們越是不讓我們幹,我們越是要,而且能幹好,最後幹成自主研發、擁有全部知識產權的世界第一。”這句話雖然存在玩笑和誇張的地方,但中國人民不信邪、不怕苦、頂住壓力、迎難而上的勇氣與智慧是世所公認的。原子彈、導彈、衞星,哪一個不是在美蘇兩強聯手封鎖的情況下,中國成千上萬科研人員和億萬“勒緊腰帶”的人民大眾硬着頭皮,生生突破這些“卡脖子”的技術難關,才換來了中國今日的國際地位和持久和平。如今,又有人要故技重施,以為幾條禁令就能遏制中國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勢頭,讓十四萬萬勤勞智慧的人民永遠居於全球生產鏈的低端和邊緣,世世代代為他們做“打工仔”而永無出頭之日。對此,我們只能説:“你辦不到!”

透過現象看本質,從更廣泛、更根本的意義上講,美國對與中國學術、人文交流的打壓,不僅不證明美國的強大,反而暴露其虛弱的本質和發展趨勢——試想戰後初期的美國、盛唐時的中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哪一個不是其“所知世界”各國留學生翹首以盼的文明中心?一個發展的、進步的、成長中的文明體,總是用開放的心態看待周圍的世界;只有當一個國家走向衰敗時,才容易內生出種種民粹主義、極端保守和孤立主義情結。

中美兩個大國間的人文交流,本可以成為全世界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文化傳統之間“文明交流”、“互學互鑑”的典範。然而,近來美國特朗普政府和一些議員、政客、媒體的種種表現,似乎正在掀起一場21世紀的麥卡錫風潮。對中國學者學生、孔子學院等懷有敵意的美國政界、學界人士希望樹立新的範例、標杆,對全美各大學和科研院所、文化交流機構的類似事件產生“判例”式的影響。同時,他們還希望“讓大學的審議和知情過程成為其他機構的典範”,也就是擴大到科研和教育意外的領域。

中美作為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兩個大國,在戰略、經濟與人文等諸多領域保持通暢交流、不斷提升互信,不僅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更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繁榮。正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女士所強調的:美國所有孔子學院都是美國大學自願申請,由中國高校與美國高校合作開辦的,所有教學與文化活動全部公開、透明。中方根據美方要求,提供教師、教材等方面的幫助,從未乾涉過學術自由,更不存在所謂強買強賣、強推中國文化的事情。

作為一種語言培訓與文化交流機構,孔子學院的宗旨無非是幫助各國人民學習漢語,瞭解中華文化,加強中國與各國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發展中外友好關係。這個目的,用中國國家領導人的話來説,叫做“推動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鑑、增進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相互瞭解和友誼”。在崇尚多元文化、包容開放的美國,上述中國領導人之理念的政治正確和道義性顯然是不證自明的。

因此,我們有理由堅信:當前美方在留學生、訪問學者、孔子學院等事件上所折射出來的某種褊狹、孤立、懷疑主義情緒,不過是美利堅這個偉大而文明的國度在政治與社會發展道路上偶爾誤入的歧途。在此期間,中美兩個同樣偉大的負責任大國間的種種齟齬與不快,也同樣只是兩國人民友誼史中的一段小插曲。插曲過後,兩國仍將回到重塑友誼、加強交流的正道上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政治打壓斬不斷中美人文交流的活水,跨太平洋合作與友情的大潮終將奔湧向前。讓我們拭目以待。(作者王鵬,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60 字。

轉載請註明: 王鵬:政治打壓斬不斷中美人文交流的活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