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曆朝歷代,皇儲之爭是非常常見的,各繼承人之間往往爭得頭破血流。但在宋朝卻是個例外,其皇儲之爭非常少。宋仁宗在位41年,曾生下3個兒子,卻都不幸夭折。宋仁宗最終在宗室選擇一子作為養子,養大成人並繼承皇位。
這裏還有個問題,為什麼宋仁宗可以選擇養子繼承皇位呢?我想主要的原因是受五代十國的皇位繼承亂象的影響。從唐末到五代十國都處於亂世,多數皇帝在位時間較短,有些沒有子嗣,只能傳宗室之子,有些則是通過叛亂謀奪皇位。這使得皇位繼承時的倫理次序的原則被破壞,皇帝在選擇皇儲時就有了較大的自主權,即主要看皇帝的心意。當皇帝的心意遊移不定時,皇儲之爭很有可能會爆發。
宋朝的藩王政策也使得宋朝能夠避免因皇儲之爭而產生流血事件。宋朝吸取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教訓,對兵權控制極嚴。藩王自幼會被授予不同的爵位和官職,但大多是閒散官職或虛職,只拿俸祿,沒有實權,更不可能掌握兵權。既然沒有兵權和實權,藩王實力有限,不可能向朝廷叫板或參與皇儲之爭。這些藩王也只能老老實實地當個閒散王爺。縱觀整個宋朝,幾乎沒有發生過任何藩王叛亂,這在我國曆朝歷代也是比較少見的。
宋仁宗
由此可以看出,宋仁宗在皇位繼承人的選擇上有非常大的自主權的。他只需要在朝中羣臣的監督之下,選擇一個合格的人繼承人。如果他沒有兒子,則需要從宗室中過繼養子來撫養並確定其繼承權。
宋仁宗是在景祐二年(1035年)時在大臣的建議下開始在宗室中選擇養子的,我想他當時肯定不會高興,因為他年約25歲,正是生育的大好年華,卻被逼着去收養子。那麼,宋仁宗是如何選中趙曙的呢?
趙曙小時候
我想宋仁宗的想法應該是這樣的:
1.宋仁宗沒有兄弟,只能從他父親宋真宗的兄弟中找一脈繼承皇位。宋真宗排行第三,老大趙元佐因瘋被廢,雖後被恢復爵位,但選擇他的後代顯然不符禮法。趙元僖早逝,沒有後代。所以宋仁宗按順序選擇了老四趙元份這一脈。
2.能被宋仁宗選中的孩子年紀一定要小,能接入宮中撫養,便於接受皇儲教育。宋仁宗個人與趙元份的次子趙允讓感情較好,正好趙允讓第13子趙忠實年(即趙曙)約3歲,年紀正合適。
韓琦
所以,趙曙就這麼被選中,並被接入宮中撫養。從趙曙被接入宮的那時起,趙曙作為宋仁宗養子的身份就確定下來。其實趙曙入宮的時間只有4年,後因宋仁宗有兒子出生,趙曙則被接出宮外,即便如此,趙曙作為宋仁宗養子的身份卻不會改變。
那麼,宋仁宗還有其他養子嗎?各種史料均未記載宋仁宗還有其他養子,但在嘉祐三年(1058年)韓琦上諫立儲時,宋仁宗曾對韓琦講:“宮中曾收養兩個養子,小的那個不怎麼聰明,大的那個可以。”韓琦就問大的那個的名字,宋仁宗説大的那個正是趙曙。
文彥博
《宋史·卷三百一十二·列傳第七十一》:會司馬光、呂誨皆有請,琦進讀二疏,未及有所啓,帝遽曰:“朕有意久矣,誰可者?”琦皇恐對曰:“此非臣輩所可議,當出自聖擇。”帝曰:“宮中嘗養二子,小者甚純,近不慧,大者可也。”琦請其名,帝以宗實告。宗實,英宗舊名也。琦等遂力贊之,議乃定。
不過,這裏面卻讓人覺得有疑點。宋仁宗收了幾個養子,韓琦作為宰相,怎麼可能會不知道呢?況且這還涉及到皇位的繼承問題。所以,我認為宋仁宗和韓琦的這番對話可能是宋仁宗對韓琦的一番試探,韓琦也只是在假裝糊塗。事實是,宋仁宗只有趙曙一個養子,韓琦心中清楚得很。
為什麼宋仁宗不多收幾個養子,以便更好地做出選擇呢?我認為宋仁宗是基於三個方面的考慮:
曹皇后
1.宋仁宗心中不希望收那麼多養子,而是希望自己能生兒子,宋仁宗直到嘉祐三年(1058年)都沒有放棄生兒子的希望。只是那年後宮董淑妃有身孕,生下的是袞國公主。那時宋仁宗已48歲,才斷絕生兒子的希望,且宋仁宗已有病在身,此時如再收養子,在時間上也來不及了。
2.多收養子容易導致出現皇儲之爭。宋仁宗只有趙曙一個養子,趙曙就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如有多個養子,則各養子之間肯定會競爭皇儲,朝中大臣也會站隊結黨,甚至會重現歷史上那些因皇儲之爭而流血的場面,這不是宋仁宗希望看到的。
福康公主
3.趙曙作為宋仁宗養子和皇位繼承人的身份已經得到朝中很多大臣的承認,很多歷史史料均可以説明這點。例如《宋史》記載韓琦、歐陽修等進諫立太子時,得知宋仁宗選擇的是趙曙,則“琦等遂力贊之,議乃定”。趙曙繼位之後,曾對文彥博談起當年文彥博曾支持他當太子之事,曾説“朕之立,卿之力也。”
至和三年(1056年)正月,宋仁宗曾大病,昏迷不醒。當時任宰相的文彥博、富弼、劉沆三人住在大慶殿,文彥博、富弼曾與曹皇后秘密協商寫下遺詔,一旦宋仁宗駕崩,則扶持趙曙為帝。宋仁宗病有好轉後,對此事肯定是知情的,畢竟連詔書都已經擬好,不可能瞞過宋仁宗。這讓宋仁宗明白不管是朝中大臣,還是坐鎮後宮的曹皇后,都認為趙曙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宋仁宗對此事隻字不提,也表明宋仁宗認為文彥博、富弼、劉沆與曹皇后的做法並無不妥之處,顯然宋仁宗也認為他無子,駕崩之後理應由趙曙繼位。文彥博和富弼的做法也讓宋仁宗明白,就算他不立太子,他駕崩之後,朝中羣臣照樣能扶持趙曙為帝。那麼,對於宋仁宗來講,立不立太子並不是一件迫切的事情。
包拯與宋仁宗
王鞏《聞見近錄》:至和間,仁宗寢疾。時相富文忠密通意光獻立後,而慈聖意在英宗,傳道內膽外者,張茂則也。而伺察英宗起居狀者,王廣淵也,蔡抗也。事垂成,語文潞公。潞公為首相,與富公議協,密諭王文忠為詔草,常懷之以待非常。
綜所上述,趙曙能夠順利繼位的最主要原因是,他的皇位繼承人的身份早早就確立下來,並得到朝中羣臣的承認。宋仁宗在這事上的想法也是堅定不移:如果他沒有兒子,則由趙曙繼位。
包拯
當面對羣臣的勸諫時,宋仁宗其實早已打定主意,卻曾故意出言試探韓琦和包拯,即詢問他們支持立誰。其目的可能擔心立趙曙為太子後,日後他再生下兒子,也不可能輕易廢掉趙曙,到時才會真的爆發皇儲之爭。韓琦是個聰明人,直接假裝糊塗,當宋仁宗自己説出趙曙時,韓琦則稱讚宋仁宗。包拯一心為公,直接懟回宋仁宗:“我請求早立太子只為江山社稷着想,皇上問我要立誰,這是懷疑我啊,我都快70歲了,又沒有兒子,並不是為自己和後代邀寵啊!”宋仁宗聽到包拯的回答,歷史記載當時他的心情是高興。韓琦和包拯的答案讓宋仁宗明白:他一旦生下兒子,包拯一定會支持他兒子,韓琦卻有可能仍然支持趙曙。
范仲淹和韓琦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包拯)遷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奏曰:“東宮虛位日久,天下以為憂,陛下持久不決,何也?”仁宗曰:“卿欲誰立?”拯曰:“臣不才備位,乞豫建太子者,為宗廟萬世計也。陛下問臣欲誰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無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當議之。”
可惜宋仁宗最終仍然沒能生出兒子,最後只能立趙曙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