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一輪的高校學位點調整結果出來了,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公佈的名單, 各大高校或單位共撤銷193個學位點,新增231個學位點。
從2016年首次實行學位授權點動態調整以來,四年間全國各招生單位累計撤銷學位點1598個,新增學位點998個,撤銷的學位點數量要遠大於新增的學位點數量。
為了實現高校身份階級流動,教育部推出“雙一流”高校競爭上位機制的同時,也讓高校學位授權點流動起來,“有上有下”。
學位點的增加和撤銷,不是簡單的“加減法”,這背後是出於怎樣的考量?哪些因素在發揮作用?其背後又經過了怎樣的博弈?
1
撤銷軟件工程,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
由於科技創新層出不窮,為了不在時代的賽道上被拋棄,高校需要投入資源追逐新興學科領域,同時,各個高校之間的學位點申報競爭也很激烈。
學校新增學位點的邏輯十分簡單:先把學科招牌立起來,再依靠學校名聲把學生招來,至於師資水平、設施標準可能並不在當下考慮的範圍。
這樣就會造成一個結果:高校過分追求學科大而全導致專業嚴重過剩、學科之間質量發展參差不齊的問題。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教育部想出了打破高校學位授權點終身制的辦法,對學校現有辦學條件不足、基礎不實、專項評估不合格等學科學位點進行強制撤銷。
在開始實施學位點動態調整的第一年,就有175所高校576個學位點被撤銷。
從2016年至2019年,高校撤銷學科中最多的是軟件工程,以及歸屬於專業碩士學位的工程碩士學科,分別被撤銷74個和61個學位點。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崔盛認為,軟件工程由於同計算機等專業的區分度不夠,培養特色不夠鮮明;工程碩士則更偏向實踐,講授的理論知識和現實脱節,無法適應學科發展和畢業生能力積累。
另外,軟件工程學位點被大量裁撤還和學科建設歷史有關。2000年,國務院為了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鼓勵國內高校擴大軟件專業人才培養,高校一窩蜂往熱門專業上靠,學位點是申請下來了,但有的高校明顯準備不充足,質量也難以保證。
類似的問題現在依舊存在,大數據、人工智能近些年很熱門,高校也一哄而上,甚至一些偏文科的院校也趕着上車,不管師資與教育資源是否能到位。
高校在撤銷一些學位點的同時,也進行了新增。馬克思主義理論新增了39個學位點,排名第一,其次是會計、藝術、公共管理,分別增設了29、26、25個學位點。
同時,法學、數學、化學、物理學等數十個基礎學科學位點也在新增前20的榜單中。但總體上看,新設的學位點數量不及裁撤的學位點數量。
在過去以學校建設為主的時代,“985”與“211”高校雖然也傾向於給強勢學科分配更優質的資源,但總還得給弱勢學科分一杯羹的機會。
如今,高校教育更突出以一流學科建設帶動一流學校建設,高校必須有針對性地把有限的資源用於發展它最有競爭力的學科,為了讓整體上的數據好看,高校不得不將主動將“拖後腿”的學科砍掉、增設一個更好的學位,以便在學科評估中能保持優勢。
2
“雙一流”高校壯士斷腕更為明顯
博士點、碩士點數量和規模是衡量高校學術實力十分重要的指標,一直是高校自我宣傳時的重中之重。
高校如果喪失了某學位授予權,也就失去了某學科人才培養的資格和能力。但如果不“忍痛割愛”,又會阻礙學校的整體發展。
那麼,在進行動態調整的眾多高校中,哪些學校增設、裁撤學位點數量最多呢?
有趣的是,從整體情況上來看,增設學位點數量多的大多是普通本科學校,而裁撤學位點數量多的,大多是“雙一流”名校。
在增設學位點的高校中,非“雙一流”建設高校表現搶眼。在增設學位點最多的前20所高校中,華僑大學和蘭州交通大學最為亮眼,這兩所學校在四年間均增設了10個學位點,同時位列第一。
在前20的榜單中,只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鄭州大學、雲南大學和浙江大學四所“雙一流”建設高校。
要申報學科學位點需要有相應的土壤,和該校學科的科研水平與師資水平息息相關,這也説明了普通高校的“野心”,普通高校在重視優質學科的重點培養的同時,也藉助學位點動態調整的機會,增設一級、二級學科以便獲取更多的教育資源傾斜。
下一輪“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和第五輪學科評估都開展在即,學科被視作重要的評價單元。在不少學校眼中,這是決定今後資源分配的重要標準。在此背景下,學位點調整更像是一次“戰略調整”。
面對非“雙一流”高校的來勢洶洶,“雙一流”建設高校顯然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不得不壯士斷腕、棄卒保車,守住已有地位。
在撤銷學位點最多的20所高校中,“雙一流”建設高校佔據很大比例,其中“雙一流”A類高校佔12個席位,“雙一流”B類高校佔2個席位,總佔比達2/3。
身為“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吉林大學,其教育技術學學位點今年被正式撤銷。在撤銷前,該學位點僅有3位教師和6名學生,且連續多年發佈招生調劑信息。
“有很多因素都導致學位點被撤銷,然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如果學科評估排名靠後,會影響學校的綜合排名”,浙江師範大學原副校長樓世洲直言。
另外,之所以裁撤學位點數量較多的大都是“雙一流”建設高校,也和它們血厚不無關係,對比起普通的高校,它們更有底氣在總量控制的基礎上自主調整學位點的分佈結構。
3
二級學科縮減最多,應用型人才培養受重視
在學位點動態調整中,各學位點類型的調整也不能忽視。目前,教育部的學位點動態調整主要針對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和專業學位授權類別。
在2016年至2019年的四次學位點動態調整中,學位點類型都有哪些變化呢?
從統計的結果來看,四年內,全國範圍內撤銷學位的類型變化最大的是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共撤銷了708個,在所有撤銷的學科類型中佔比44.31%。
中國高等教育的學科是按門類、學科大類、專業三個層次來設置的,每大門類上會設置若干一級學科,而一級學科下又會設置若干二級學科,例如理學屬於一個大門類,理學門類下的數學、物理就是一級學科,而數學這一一級學科下又有基礎數學、計算數學等二級學科。
也就是説,相比於學科門類和大類的穩定,二級學科的設定更為靈活,撤銷主要在這一層次也不難理解。不過,在總共四次的動態調整中,均是涉及碩士二級學科的裁撤,並無新增,博士二級學科也是如此。
而碩士和博士一級學科、碩士和博士專業學位從整體上看,尤其是碩士一級學科和碩士專業學位,均是增設比例要大於裁撤的比例,可以看出高校對學科大類教育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視。
如果把視線轉到“雙一流”建設高校上則更加明顯。
增設學位數前20所高校中,唯一的一所“雙一流”A類高校浙江大學增設了6個博士一級點,佔比約85%;“雙一流”A類和B類學校增設的碩士專業學位均高於裁撤的比例。
和上文中所有學校學位點類型動態調整有一點不同的是,在撤銷學位類型中,無論“雙一流”A類還是“雙一流”B類學校,碩士一級學科的裁撤比例均要略高於碩士二級學科,其中中南大學撤銷的28個學位點中,碩士一級學位點有14個,佔比高達50%。
但與此同時,3所“雙一流”B類高校則也增設了16個碩士一級點,佔比64%。
高校對學位點的動態調整背後是學科過剩、重申報輕建設、學科專業機構與高校定位不匹配等等一系列頑疾,同時,學位點的動態調整也給了高校更多的自主權,調整學科結構,淘汰一些規劃不合理而設置的學科,讓高校更有競爭優勢。
這對高校和未來的大學生而言是好事。不過,對於已經畢業的你來説,你曾經學習的專業,很有可能某一天在母校徹底消失了。
參考資料:
Szlilun.com. . 撤銷學位點體現質量導向. Retrieved at May 27, 2020, from http://www.szlilun.com/content/2019-06/11/content_22128447.htm
郭書劍. . 我國高校學位點調整的意義及其影響因素——基於近兩年研究生學位授權點調整的數據分析. 江蘇高教, , 35-40.
全國高校撤銷35個軟件工程學位點 高校曾熱衷爭點-新華網. . Retrieved 28 May 2020, from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0/23/c_1119768700.htm
News.cctv.com. . 學位點調整,不是簡單的“加減法”. Retrieved at May 27, 2020, from http://news.cctv.com/2020/04/21/ARTILtQiTAyzGVHfshSxMdXf2004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