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在建國之後,曾經就對南方諸國發起了滅國戰爭,不過,當宋軍在滅亡南漢進入廣西后,宋太祖卻命令軍隊停止進攻。此後,他便接受了大理作為藩屬國的存在,並承認其獨立的地位。那麼,為什麼宋太祖不選擇滅亡大理?這背後又有什麼樣的原因呢?
宋太祖之所以不選擇滅亡大理,主要是出於這幾個方面的考慮。
其一,宋太祖堅持重北輕南的戰略,他將北方的契丹作為了主要對手。五代時期,契丹曾兩度入侵中原,其給中原民族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契丹佔據了中原王朝的邊塞要地幽雲十六州,太祖時期,其又支持北漢對抗北宋,宋太祖當然對其恨之入骨。
宋太祖建國之初,就已經實行了所謂的重北輕南戰略,而他滅亡南方諸國,也是為了儘快實現統一的步伐。太祖將契丹視為了主要對手,所以他才將北漢列為了最後一個需要消滅的國家。趙匡胤認為,契丹不除,國家永無寧日,故而在太祖的統治下,北宋也曾對契丹發起過北伐戰爭,當然,這也是針對所謂北漢王朝的戰役。
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疏於對南方的重視,也就造成了北宋政策的缺失,對於北宋王朝來説,契丹才是主要對手,幽雲十六州才是中原固有的國土,而大理呢,則為蠻荒之地,沒有什麼戰略意義,收與不收無關緊要,再説,唐朝時期,南詔也不屬於唐朝管轄,所以北宋也沒有必要引火自焚。多一個邦友,總好過多一個敵人。太祖認為,北宋需要做的,就是全力以赴擊垮契丹,然後收復北宋的邊疆要塞幽州、雲州,至於與大理的關係,也應該為這個戰略國策而服務,也正因為如此,太祖才放棄了對大理的征討。
其二,宋朝並未認識到大理作為西南要塞的重要性。宋太祖趙匡胤發動對南方諸國的戰役時,已經將大理劃為了外邦,他也指示潘美、曹彬等統帥大將,大理國並非中原王朝固土,沒有必要滅而分之。既然宋太祖這麼認為,潘美等諸將自然也不敢違背。
北宋前代的大一統王朝為隋唐,無論是隋朝,還是唐朝,其曾經都未將大理劃入到中原的版圖之內,可能宋太祖因為這個歷史緣故,所以他也認為大理為藩外之邦,並非中原王朝固土。在制定統一戰略時,宋太祖也是綜合了歷史方面的考慮,所以他才允許大理國的存在。
其三,大理自身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地位。雲貴在歷史上曾多次遊離於中原體制之外,其雖然也受到過一定的漢化影響,但其自始至終都保留了自身蠻族的特色。雲南少數民族眾多,且地形崎嶇,故而中原王朝也一直視雲南為蠻夷之地。
元朝以後,雖然雲南也已經成為了中原王朝的一部分,但其也多是流放犯人的集居地,這樣一個地方,自然也就不受歷代統治者所重視。宋太祖趙匡胤對於大理自身也存在偏見,其始終認為,雲南為蠻荒之地,其和中原所謂的文明之邦是無法相比的,也正因為如此,趙匡胤才將大理排斥在外。
大理國的根據在西南,其文明開化程度不及中原王朝,趙匡胤認為,收復雲南只會給中央帶來財政困難,弊端大於優勢,與其收復一個毫無戰略價值意義的蠻族之地,還不如鞏固北疆,也正因為如此,宋朝才最終放棄了收復雲南的想法。宋朝與大理國始終保持了友好的關係,直到元朝再次統一全國,雲南才進入了中華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