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戰後袁紹為什麼不捲土重來
官渡之戰以後,袁紹雖然大敗而歸,但他的地盤並沒有萎縮,曹操也並沒有乘勝追擊,進攻河北之地,而雙方的力量對比仍然是袁紹略強於曹操。那麼,袁紹為什麼沒有重整兵馬捲土重來呢?
這場大戰過後,雙方可以説是元氣大傷,即便是曹操方面也是如此。只不過,曹操方面是勝利者,士氣民心都受到了勝利的鼓舞,這種傷害都被掩蓋了罷了。決戰前夕,雙方都在為糧食問題而大量投入,而糧食生產又是以年度為單位來進行計算的,所以説,雙方都需要時間來進行恢復。即便是曹操,雖然是勝利者,但他並沒有馬上進行大規模的用兵,就是他也在“養傷”。袁紹佔有河北冀州為中心的四州之地,北靠北方遊牧部族,袁紹和他們的關係還比較好,所以,袁紹的勢力依舊還在。對於曹操來説,曹操只是解除了北部袁紹的威脅,單純物質力量上來説他並沒有增加什麼,這就是雙方力量沒有根本改觀的原因所在。那麼,既然袁紹的力量並不比曹操弱,而曹操也在恢復之中,那袁紹為什麼沒有率先整頓兵馬捲土重來呢?
袁紹在平定叛亂
官渡之戰失敗後,河北很多郡縣都脱離了袁紹,不得已,袁紹在稍時調整後,只得先進行平定叛亂。由於袁紹在河北經營的還行,所以這些叛亂很快地被平息。儘管如此,這些叛亂等於是在袁紹的傷口上撒鹽,對於袁紹的恢復肯定是減分而不是加分,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是如此。
袁紹的人才遭受了重大損失
官渡之戰不是在袁紹地盤的中心地帶發生的,所以,這對於統治下的人口消耗並不是特別嚴重,但另一項損失卻是無比巨大,這就是人才。首先是決策層面的人才,沮授、田豐這些頂尖謀士都因為這次戰爭而死,許攸則是在戰中投降了敵方陣營。如果將這次事件比作地震的話,這兒就是震中,它對袁紹集團的摧毀無疑是最大的。如果説其他損失可以用數字量化的話,這種決策集團人才的損失卻是無法計算的,因為這既是物質的損失,也是精神層面的損失。如果説這種損失會有什麼改變的話,那麼它有可能造成方向性的改變。其次是大將,顏良、文丑、淳于瓊、張郃所謂的“河北四庭柱”喪失殆盡,真正是四人一去,河北再無大將。看看張郃就知道,他後來在曹操處混得風生水起,就知道一個將領在軍中是多麼的重要。自古有諺“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骨幹將領沒有了,誰來給你練兵,誰來給你帶兵上陣?還有就是能戰之兵的損失。史書説曹操消滅了袁紹八萬士兵,這更是對袁紹一種基礎性的打擊。士兵是要經過訓練的,或者説經過訓練的士兵才會有更強的戰鬥力。以戰代練當然不是不可以,但經過訓練又經過戰陣鍛鍊的老兵肯定要更好用,這個應該沒有異議。
袁紹的心氣沒有了
更為重要的是,袁紹的心氣沒有了,叛亂平定後,他只注重自己的家務事,或者説,他只在自己的後事方面耗費精力,這就是選擇接班人方面的猶豫不決。一個人在安排後事了,你讓他怎麼去進去報復,捲土重來?袁紹的大兒子是袁譚,按照一般的情況應該是他接班,但袁紹卻更喜歡自己的小兒子袁尚。就這樣,袁紹一直在猶猶豫豫中不能決斷,一直到去世。袁紹沒有在身體尚可的時候指定一個接班人,這讓河北集團分裂成了兩大派,一派擁護老大袁譚,一派擁護小弟袁尚。當袁紹死後,眾人覺得應該按照傳統立袁譚時,另一派的人擔心受到報復,就以過去袁紹的意思立了袁尚。當袁譚趕回來時,袁尚已經上位了,袁譚於是自立為車騎將軍。劉表這個人也喜歡小兒子,但相對來説,他要比袁紹處理的好一些。他也有個大兒子劉琦,他也更喜歡小兒子劉琮,他指定了小兒子為接班人,雖然是走了一着臭棋,但起碼荊州集團上層是沒有因此分裂的。袁紹雖然是在早些時候安排的袁譚為青州刺史,但他卻並沒有明確兄弟們的隸屬關係,這就為他死後河北的內亂留下了隱患。也就是説,袁紹在活着的時候沒有把他的兒子們的關係整理個明白,日後各自為政的兄弟們如何齊心協力對付曹操?這也反過來證明,袁紹已經沒有了心氣兒,根本就不管什麼身後之事了。
總起來説,袁紹失敗後不能捲土重來,雖然有物質方面的原因,或者説是力量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因為精神層面的原因。一個人精神垮了,其他人是無論如何也救不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