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譚延闓與毛澤東的關係
譚延闓和毛澤東的關係有許多重,他們既是同鄉,又是同事,但同時他們還是對手。
譚延闓舊照
譚延闓是湖南茶陵人,毛澤東是湖南湘潭人,兩個地方相距不遠,所以從地域的角度上來説,他們是同鄉。
譚延闓曾跟隨孫中山一起來到廣州,在廣州革命政權中任職。而這個時候,中共在廣州的辦事處正好在他們的隔壁。據稱,毛澤東當時正在追尋國共合作的道路,這個時候他就找到了自己的老鄉譚延闓,兩人一起商談有關國共合作的大事。譚延闓對當時的毛澤東十分讚賞,而且他也很支持毛澤東關於合作的想法,所以兩人往來十分密切。
1924年1月,國民黨召開“一大”,當時加入國民黨的毛澤東當選為中央候補執行委員。第二年出任宣傳部部長。這時的譚延闓,正是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所以兩人在同鄉的基礎上,又成了同僚。之後譚延闓的政見和蔣介石相合,而與毛澤東的思想背道而馳,所以他們又走上了政敵的道路。1928年,紅軍進入湘南,發動湘南起義,並在那裏建立根據地。而他們的所在和譚延闓的老家茶陵很近。有一天,毛澤東忽然想重新讀一讀《三國演義》,以補充他個人的軍事知識,但是找遍整個湘南都沒有找到。這時有人跟他説,譚延闓家中藏書很豐富,也有他想要的《三國演義》。於是毛澤東就和資料員龍開富一起,帶兵抄了譚延闓的家,果然找到了那部《三國演義》,欣喜若狂。此時的譚延闓不在老家,得到這個消息後很憤怒,卻分身乏術,無可奈何。
譚延闓 趙恆惕
譚延闓和趙恆惕兩人都是湖南人,清末出生,都是混亂時期的軍閥。然而兩人區別的是,譚延闓是文人出身,是軍事家和書法家。趙恆惕軍事作戰上比譚延闓更擅長。譚延闓本來有恩於趙恆惕,但是之後由於權力上的分配不公導致兩人出現矛盾。
趙恆惕照片
趙恆惕在第二次國內革命的時候反對袁世凱失敗後被逮捕到了北京,譚延闓託關係多方調節才讓趙恆惕免除了死罪,只叛了三年牢獄之刑。此外在趙恆惕坐牢期間,作為同鄉譚延闓對趙恆惕家屬多有照顧。趙恆惕以及他的父親對此非常感激譚延闓,趙恆惕也對譚延闓的仕途多為支持。譚延闓第三次當上湘軍都督也是得到了趙恆惕的支持。然而他們的矛盾也就在此時產生。譚延闓是書生出生,在官場上很聰明,他認為混亂的時局掌握軍隊非常重要,因此刻意拉攏軍隊上的人。譚延闓對於沒有軍權的職位不感興趣,對於官權他更願意擔任掌控軍隊的督軍。
他第三次擔任湖南的督軍,總司令職位後,卻沒有把權力分給趙恆惕。趙恆惕和他的部下出生入死,因此對於高官享受很渴望,趙恆惕幫助譚延闓得到了權位後,譚延闓卻獨攬大權,反而提拔他自己的手下,讓趙恆惕一派願望落空。譚延闓為了保證他的既得權力,開始推行聯省自治運動,可惜被湖南人民反對,在抗日戰爭爆發後,最終湖南省長一職被趙恆惕奪走。
張敬堯 譚延闓
張敬堯是一代梟雄,沒有讀過幾天書,而譚延闓出身書香世家,曾經是大清的進士,可謂是才高八斗,這樣兩個人本來應該沒有什麼交集,但是在清朝末年那個混亂的時代,一個武夫與一個文人就這樣在湖南不期而遇了,並且還碰撞出了很大的響聲。1920年譚延闓在湖南將盤踞在那裏的張敬堯趕走,自己坐上了湖南省長兼督軍的寶座。
譚延闓照片
1917年段祺瑞為了統一全國,免除了譚延闓湖南督軍的職務,譚延闓去了上海等待時機,1918年春天,張敬堯殺入湖南,並且得到了北京政府的承認,張敬堯做了湖南的省長兼督軍,但是張敬堯在湖南倒行逆施,張敬堯的部隊被稱為是“披着軍衣的強盜”,張敬堯也極力的搜刮民脂民膏,中飽私囊,可謂是瘟神一個。1919年冬天在五四運動的感召之下湖南進行了聲勢浩大的驅除張敬堯的運動。這個時候譚延闓已經回到湖南一年多了,譚延闓設計趕走了湘軍程潛,成為了湘軍總司令,並且自任省長兼督軍。藉着當時如火如荼的驅趕張敬堯的運動,譚延闓與張敬堯開戰了,張敬堯的皖系軍隊不堪一擊,很快張敬堯就被譚延闓打敗了。1920年6月19日張敬堯一把火燒了軍火庫之後倉皇逃離了長沙。譚延闓驅除張敬堯成功。之後譚延闓成為了湖南的軍政大員。
張敬堯和譚延闓本來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在那個手中有兵就是爺的時代,張敬堯和譚延闓不僅僅碰撞在一起了,而且這兩個人碰撞出的聲音還非常的大,最終張敬堯被譚延闓打敗,後來投靠了日本人。
譚延闓子女
1930年,國民黨政府主席譚延闓忽患腦溢血而死,死後留下一子一女。兒子名叫譚季甫,女兒名叫譚祥。
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和譚延闓的女兒譚祥
在譚延闓子女中,説起譚季甫,或許沒什麼人知道,但他有個妻子,叫曾昭楣。曾昭楣的祖上,是清朝大名鼎鼎的一等勇毅侯曾國藩。
相比於譚季甫來説,譚延闓的女兒譚祥要出名得多。因為譚祥的丈夫,是國民黨的重量級人物陳誠。話説1930年譚延闓中風時,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所以就委託蔣介石和宋美齡,等自己死後,給自己的女兒找一個好丈夫。當年蔣介石和宋美齡的婚姻,還是譚延闓一手撮合和促成的,為了報恩,所以他們自然不敢懈怠。
當時給譚祥介紹的人選有兩個,都是日後很出色的人物,一個是胡宗南,一個是陳誠。而他們之所以最終選擇陳誠,政治因素也是很多的。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拉攏陳誠。
而譚祥要和陳誠結婚,似乎還有一道障礙。那是陳誠的原配夫人吳舜蓮。當吳舜蓮得知陳誠要納二房的時候,自然是一哭二鬧三上吊。有一次還自殺差點成功了,要不是別人發現得早,已經撒手人寰了。
譚祥是何等角色?堂堂國民政府主席的女兒,自然不肯甘心做小,所以經過各方疏通,終於要吳舜蓮答應離婚了。
婚後,譚祥一直協助宋美齡辦理婦聯協會,又籌集資金辦理辭修高級中學,是陳誠得力的賢內助。在陳誠去世後不久,譚祥也傷心過度而死。
譚延闓子女,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他們本身並不多出名,但他們的配偶卻都是出身名門,所以也在歷史留下了姓名。
譚延闓墓
譚延闓,湖南省茶陵人,字祖安。曾出任兩廣、湖南的督軍,中華民國參議院院長、民政部部長、國民黨第二軍軍長等重要職位,是清末民初時期的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書法家和軍事家。1927年,又出任過中華民國政府主席,參議院院長等重要職位。1930年9月21日,應邀參加軍事檢閲,不幸中風,在南京去世。死後,被葬於南京。
譚延闓墓
譚延闓墓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下,中山門外靈谷寺的東北,佔地面積約300畝。墓地陵園經過一年多時間的修建,在1933年落成,花費當時20多萬元。陵園的整體風格接近於山水園林風格,由當時著名的建築設計家關頌聲、朱彬、楊廷寶等人設計,其佈局有別於當時對稱、嚴謹的陵墓設計,依山而建,具有江南特色。
陵園的墓碑矗立於碑池之中,駝負於一只石贔屓之上,上面原題有蔣介石的親筆題字“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前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譚公延閻之墓”。解放後,由於政治原因,墓碑上的字被全部抹去,改成“靈谷深松”四個大字。
墓碑之後二十多米的地方,是譚延闓之墓的第一道牌坊,路過牌坊,是一道長約四百多米的甬道。走過漫長的甬道,盡頭是一座小橋,過了橋便是巨大的墓前廣場。在廣場的東北角上,又立有一座漢白玉牌坊,上有一副對聯:鳳翽鷹揚一代羽儀尊上國;龍蟠虎踞千秋陵墓傍中山。
在譚延闓墓的山坡上,有一塊國葬碑,原有“功在黨國”四個大字和青天白日國徽,但現在已經見不到字跡和圖案了。再往後走,就達到祭堂,墓室就在祭堂後不遠處。在文革時期,墓室已經被損毀,現在我們見到的是,1981年重建的,裏面有譚延闓的骨灰。
譚延闓書法
譚延闓和胡漢民、吳稚暉、于右任並後人並稱為“民國四大書法家”。其中譚延闓擅長寫楷書,胡漢民擅長隸書,吳稚暉擅長篆書,于右任擅長草書。
譚延闓的書法
譚延闓書法,主要以顏體見長。他書法的字體雄壯,結構也寬博,氣勢如虹,隱約現一種王者之氣。據説從民國起,直到今天,還沒有一個人寫顏體能比得上譚延闓的。
顏體出自顏真卿,顏真卿擅長楷書,而之後被米南宮批判後,顏體就逐漸不被人所重視。歷經宋、元、明三代,幾乎沒有寫顏體出色的人。清朝初期,書法稱雄天下的是董其昌,直到中期才有劉石庵、錢灃、何紹基、翁同龢等人復興了顏體。而譚延闓正是繼他們之後,唯一寫顏體的能手。
譚延闓書法終其一生,都在研究顏體。無論是寫詩聯、小楷等,他都無一不精。目前傳世的作品大多聚集在湖南,有着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在顏體書法上的造詣,譚延闓堪稱一代宗師。他的代表作有《訒庵詩稿》、《組庵詩集》、《非翁詩稿》、《慈衞室詩草》等,但目前流傳市面的,大多是手稿的影印版本。人們得到他的手稿,既可以讀着他創作的詩文,同時又可以欣賞他的書法,神形俱佳。
坐落在南京市東郊的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半山腰一個碑亭裏,豎立着一塊巨大的碑石。碑石上題有“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十三個大字,系出自於譚延闓的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