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名士范蠡經商之道,商聖范蠡怎樣成為“文財神”?范蠡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名士,為春秋末期的著名人物,不僅是因為他在勾踐身邊數十年輔助他雪恥復國,更可貴的是范蠡懂得及時退出時政,離開朝政務農經商,為商業發展做出傑出的貢獻,成為民間的“文財神”,為後人瞻仰。
范蠡雕像
要説范蠡經商的路途中曾幾度成為富商,而且為人慷慨大方,錢財乃散盡去支助貧窮的遠房親戚或者困苦的兄弟百姓。他能成為商聖是因為他有着自己一套的商業理論和先進的經濟思想。
第一個是范蠡認為要任用賢人且要掌握當下的商品行情,把握好時機,根據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加上季節的判定,提供市場最需要的東西。千萬不可讓消費者等待你的貨物,這樣永遠慢市場一步,要準備他人想不到的東西,佔領市場的最高點。
第二個是要懂得掌握“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規律,可以將當下不需要的東西低價收購,再進行加工,成為消費者需要的物品,可謂是低成本製作,又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第三個便是范蠡十分重視的一點,要講究誠信買賣,范蠡追求的是薄利多銷而非暴利買賣,平價的市場才能一直吸引消費者。而且一定要注重物品的質量問題,不可存在僥倖心理,建立消費者對自己貨物的信任度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點則是要因地制宜,選擇良好的商業地點,正如范蠡最後選擇了定陶,這樣一個貨物流通四通八達之地,很好的發展了各方面的經營。
第五點范蠡不怕艱辛,帶動家人一起奮鬥,還將所得財物分給很多需要幫助的家人和百姓,是為當時的慈善家,有良好的名譽。
范蠡為了越王勾踐能復國雪恥,便利用吳王夫差好美色的弱點,提出一計——美人計,利用美人消磨吳王夫差的鬥志,使其荒廢朝政。遂范蠡便被委以在全國找尋美女的任務與西施相識,還對西施進行長達兩年的培訓,讓她進宮中勾引夫差。於是范蠡和西施在這段相處的時間內兩人互生情愫。
范蠡與西施泛舟雕像
雖情投意合,但礙於國家興亡,范蠡和西施並不能在一起,有着絕世容顏的西施學習了舞蹈等才藝練好形體便被送進宮中給夫差,夫差見她十分高興,對西施十分寵愛,不僅給她修建了宮殿,還為兩人能飲酒作樂,特地修建姑蘇台。且説夫差不抵西施魅力,漸荒廢朝政,最後國破家亡,性命不保。
在西施為夫差美人時,兩人只能相見卻不能相訴情感,甚是悲情。而關於他兩之後的結局也是難以表明,有傳説西施愛上了夫差,在夫差身亡時便以死殉葬;也有説西施被夫差的妻子得知陰謀被其殺死;也有是夫差死後,范蠡帶走西施,兩人過着泛舟湖上的隱居生活,甚是甜蜜。
對於這種未知的謎題,我們更願意去相信最後一種結果,兩人相愛雙宿雙棲,過着悠閒而美好的生活,而現如今范蠡湖中也有他們二人的雕像,是世人祭奠他們偉大的愛情故事而築。
范蠡和文種相識楚國,那時文種前往楚國任職,聽説范蠡頗有才能,便想要相見,而他人説道範蠡為人瘋癲不值得相見,但文種卻認為有才能之人方以瘋癲飾之,故不理會,便與之相見。
文種和范蠡話劇劇照
一開始范蠡與文種相見,蓬頭垢面,十分邋遢,衣着破爛,蹲在狗洞對文種以狗聲吠之,文種毫不在意。次日,范蠡換了一身新衣服在家等待文種的光臨,果然文種登門而來,兩人相談甚歡,相見恨晚,此次事件則被後人稱為“范蠡狗洞遇文種”。
後來楚國政治腐敗黑暗,范蠡等有才之人皆得不到重用,范蠡和文種眼看自己的抱負實現不了,便相約離開楚國另投賢明,於是兩人投奔越國,後成為越王的左膀右臂。
范蠡和文種在越國為越王勾踐出謀劃策,為輔助勾踐雪恥滅國之辱重振國風,先後獻計於他,文種更是為勾踐出了復國的七條策略。在他們的輔助下,越王成功洗刷恥辱,滅了吳國,稱霸一方。
而此時范蠡正確的認識到越王勾踐的心思,復國之功乃是他們大臣佔有,便在朝政穩定時必回滅了他們,遂范蠡偷偷逃走,離越國而去。走之前還給好友文種留下信件告誡其擇日而走,避免殺身之禍,但是文種沒有聽取,而是稱病不上朝。
於是勾踐便帶着寶劍來到文種府邸,對他説,他當時進獻的七條策略,如今只用了三條便得以復國,接下來的四條他就前去代替勾踐的先人打敗夫差的先人吧。於是文種無奈自殺而亡,可惜一代賢才卻沒有正確認識到友人范蠡所提出的“鳥盡弓藏”的道理。
范蠡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為人精明有學識,曾輔佐越王勾踐復國,也懂得明哲保身,後以商致富,成名天下。一生不為權勢所絆,也不為富貴而牽掛,以三遷而安穩度日,司馬遷稱其為“范蠡三遷皆有榮名”。
陳坤飾演的范蠡劇照
在越王勾踐重振越國之時,全國上下普天同慶,而范蠡的心思如越王一樣沉重,越王是為了想辦法斬除這些復國功臣,免得被奪去復國之名,而范蠡則是深析越王心理,知道“大名之下,難於久居”的道理,便悄然離去,帶着家人到了齊國之地。
此時的范蠡並沒有很富裕,便和家人辛勤勞動賺取錢財,加上自己的聰明才智,還有兒子的幫助,沒過多久,事業得到發展,家中財富便積攢到了數十萬。於是范蠡的名聲漸長,得到齊國人的讚歎,遂被相中其才能,於是邀其為宰相輔佐君王治國。范蠡知道自己從一介布衣升到宰相這一高位是為不易,但身居高位久受尊名,是為不祥,便留下宰相官印,帶着家人再次離開,遷至定陶。
那時“定陶”被叫做“陶”,范蠡認為此地是貿易的要道,在這裏必定可以發家致富,遂在此處定居。范蠡以精明商業頭腦很快聚集了大量財富,而范蠡一直以來樂善好施,所得財富均會賙濟貧困,深得好評。
嚴寬飾演范蠡定妝照
范蠡雖天下聞名,但是卻一直沒有納入歷史名人之冊,想必和范蠡棄官從文有關係吧,當時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成功復國,在普天同慶之時,認識到功高蓋主的危險,便半夜逃跑了,本作為一名忠臣應誓死效力國家,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理念,但范蠡為了保全自己而走,不被當時制度所接納。
再者當時的封建制度,重農抑商十分嚴峻,商人是一個地位非常低下的職業,范蠡棄官從商被那些文人所不齒,可見范蠡當時的果敢和決心之大。
現如今范蠡的後代改姓為“忻”,而今在浙江富陽一帶得知有范蠡的後代,而關於為何范蠡後代改姓“忻”他們也給出這樣的解釋。一是以字答義,“忻”字拆開來,便是“心”和“斤”,這便是心中有斤兩之意,代表着很會做生意的意思,也附和着范蠡因經商發家致富一説。二來范蠡起了隱居之意,便一人在屋內踱步思考,見院子裏子孫嬉笑惹惱毫無煩惱,便想起了“忻”字,古時候“忻”同欣,即希望家族欣欣向榮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