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普遍是北富南窮,為什麼中國是北窮南富?

放眼世界,普遍是北富南窮。

在美洲,美國、加拿大等北美洲國家更富裕,厄瓜多爾、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秘魯等南美洲國家更貧窮;在歐洲,丹麥、挪威、瑞典等北歐國家更富裕,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等南歐國家更貧窮。

具體到國家內部,也大體遵循這一規則。

以美國而言,在東北方,分佈着緬因州、密歇根州、賓夕法尼亞州等工業商業基地,以及美國第一大都會紐約市,美國工商業最發達、都市化程度最高、富人最集中的區域。而在南方,分佈着田納西州、佐治亞州等農業大州,種植業、畜牧業很發達,環境非常優美,但富裕程度遠遠無法與東北方各州相比。

而在中國則截然相反,是南方省份普遍富於北方省份。比如,4個一線城市中,有3個位於南方。比如,5個經濟特區,全部位於南方。再比如2019年的17個萬億俱樂部城市成員,有14個位於南方。

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在宋朝以前,中國也曾經是北方比南方富裕。北方的黃河流域,孵育出燦爛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北方的關中地區,曾經是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一塊寶地,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人們都説“得關中者得天下”。

那時候,南方廣袤的地域還處於待開發、半開發狀態,被稱為“蠻夷”。特別是嶺南地區,自然環境非常惡劣,瘴氣瀰漫,令人望而生畏,聞之色變,是皇帝和君主流放大臣的最佳場所。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因為勸諫唐憲宗奉迎佛骨,被唐憲宗一怒之下流放到潮州。韓愈的心是“拔涼拔涼”的,走至到陝西境內的藍田關時,揮筆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七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本為聖朝除弊政,敢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韓愈這是叮囑侄孫韓湘,等自己死後為自己收屍。

不過,到了宋朝時期,南方的逐步得到了開發,日漸發展起來。尤其是南宋小朝廷偏安於南方後,帶來了大量的人才和資源,在南方悉心經營,使得南方的開發程度越來越高,逐漸繁榮、富裕起來。南宋文人范成大在《吳郡志》中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説法,表示蘇杭一帶的富庶程度,足可以與天堂媲美了。

相比之下,北方由於連年戰亂,以及災荒頻發,經濟發展逐漸落伍於南方。從那以後,直至今日,從整體上來説,北方的經濟發展就再也沒有趕上南方了。

明朝、清朝時期,隨着全國經濟文化的中心往江南地區轉移,南方與北方的差距進一步擴大。特別是江南一帶,經濟充滿活力,商業活動頻繁,人煙稠密,文化昌盛,是全國最富庶的地方。明朝時期的南直隸,清朝時期的江南省,是朝廷的財賦重地,佔據全國的三分之一。

不過,正因為江南省的“富可敵國”,引起了清廷的擔憂。康熙皇帝於1661年將江南省一分為二,幾經周折後,形成了安徽省、江蘇省。後來,上海市又從江蘇省分出去。

就在江南各省呈現勃勃生機時,嶺南的廣州也因為“一口通商”,獲得了對外貿易,使得廣州成為“洋船泊靠,商賈雲集,殷實富庶”的地方。在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廣州每年停靠的洋船達200多艘,税銀超過了180萬兩。

第一次鴉片戰爭洞開了清朝的國門,將清朝帶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南京條約》及其後續條約的影響下,南方的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地成為通商口岸。西方列強將通商口岸作為傾銷工業品、掠奪廉價農業產品的基地,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通商口岸及其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上海。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上海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縣城。當上海成為通商口岸後,迅速發展成為中國最發達的大都市。

改革開放以來,毗鄰香港、澳門、台灣的南方沿海地區,在發展“三來一補”工業和進出口貿易中佔得先機,領先了北方一步。

同時,由於廣東、福建等地向來有往外移民的傳統。這些移民在海外取得成功後,往往會選擇回家鄉創業,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比如,從福建走出的林文鏡、李陸大等,從廣東走出的李嘉誠、霍英東等人,都曾經為造福桑梓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因此,中國南方比北方更富裕,就成了很好理解的事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28 字。

轉載請註明: 世界上普遍是北富南窮,為什麼中國是北窮南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