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公共衞生人才培養 築牢公眾健康“防護門”

作者:倪好(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任佳萍(浙江樹人大學樹蘭國際醫學院講師

  2014年至2018年,我國專業公共衞生機構人員總數從87.5萬人增至88.3萬人,增長十分有限。

2019年,全國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265所,承擔醫學專業人才培養任務的學校約佔35%,其中專門的醫藥院校106所。

2019年,預防醫學在校生數量僅為臨牀醫學專業在校生數量的11.3%,僅為護理學專業在校生數量的23.6%。

公共衞生是關係羣體健康的重要公共事業,公共衞生人才是構成公共衞生服務完整體系的關鍵要素。今年2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提出將18.9萬名碩士研究生的計劃增量重點投向臨牀醫學、公共衞生專業,且以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專業學位為主。可見,在當前探索如何更好培養國家迫切需要、社會高度認可的公共衞生人才,尤為必要。

  我國公共衞生人才:總量不足,素質不夠,流失率高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要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衞生服務,總體上衞生人才隊伍規模應與我國人民羣眾健康服務需求相適應,城鄉和區域醫藥衞生人才分佈趨於合理。但在當前,我國公共衞生領域特別是基層衞生領域人才短缺形勢依然嚴峻。

首先,從人才培育方面看。在高校人才供給方面,可以從防與治兩個角度比較分析。在醫療(治)一側,我國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校資源、社會資本投入都相對可觀。全國共有21所大學的42個醫學學科進入了“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新醫科建設必將進一步推動精準醫學、智能醫學、轉化醫學等尖端領域發展。但在衞生(防)一側,“為大眾健康而立”的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專業長期以來處於醫學教育中的邊緣。與此同時,當前我國公共衞生人才培養機制不夠健全,培養的人才素質結構不全面。人才培養缺乏大健康觀念的有效整合;公共衞生領域的高等教育與職業培訓、繼續教育割裂明顯,各類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科學性有待提升,公共衞生人才的職業素養、職後培訓有待規範化;缺乏公共衞生學院建設與評估的高水平認證體系。

其次,從人才使用與激勵方面看。公共衞生人才流失,主要原因是薪酬待遇較低、人才評價混亂,部分地區補貼不能落實到位。在一些發達城市,公共衞生臨牀中心一線人員流失率居高不下;在農村和一些不發達城市,一些專業公共衞生機構多年未招錄大學畢業生,個別地方甚至沒有相關專業人員。從數量上看,縣以下農村地區人才短板更為突出。在人力資源相對充足的公共衞生單位,工作積極性下降、醫療服務功能減弱等問題也逐步凸顯。

  改革方略:構建多層次的公共衞生人才培養體系

破解上述問題,需要政府、高校、公共衞生機構、社會各界全體合力,構建多層次的公共衞生人才培養體系。

持續提升辦學質量是我國公共衞生人才培養改革的關鍵。首先,在發展醫學院校公共衞生學院的同時,應鼓勵綜合性大學加大對公共衞生學科的投入。其次,公共衞生人才的培養,要樹立大教育觀,在本科、碩士和博士不同學位層次,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不同教育類型,在學術學位軌道和專業學位軌道都應該齊頭並進;中學和大學應為所有學生提供一定程度的公共衞生基礎教育。再次,在規範公共衞生本科教育的同時,增加公共衞生研究生的招生指標並側重公共衞生專業碩士培養,加快探索公共衞生專業博士的人才培養模式。最後,應重視公共衞生非學歷繼續教育的作用。由疾控中心、衞生監督所、婦幼保健院等公共衞生專業機構牽頭,設計適合的教學培訓項目,對公共衞生領域相關人員及感興趣的社會大眾進行定期培訓,為國家公共衞生應急管理體系夯實基礎。

針對不同層次公共衞生人才制定核心能力框架,明確公共衞生人才必須精通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巧,是當下歐美髮達國家通行的做法。目前,我國初步形成的公共衞生人才能力評價體系包括以專業技術資格(職稱)為載體的能力評價體系,以繼續醫學教育為載體的公共衞生在職人員能力培養要求,以崗位聘任為載體的公共衞生人員上崗能力標準。然而由於推行力度不足,部門間缺乏協調,加上此前標準難以滿足當下快速發展的時代需要,亟須修訂完善公共衞生人才核心能力標準,健全公共衞生人才評價制度,探索建立公共衞生教育資格框架體系,推動公共衞生教育高質量發展。標準建設需要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對各高校的公共衞生和預防醫學學科建設、資源投入、培養內容等方面進行形成性評價。

公共衞生人才在應急防疫中既需要縱向的專業技能,也需要橫向的可遷移技能。要實現跨學科教學,在課程設置上融合文、理、醫、工、經相應內容,不僅關注“技”,也要重視“道”。當前公共衞生與臨牀醫學及其他醫學專業脱節現象嚴重,應加強預防醫學教育和科學研究,加大前沿技術攻關和尖端人才培養力度,主要支持醫學類本科院校在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護理、生命科學等學科的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攻關等方面着力發展。在協同育人上,應設立公共衞生教學實訓平台,建設先進的實訓模擬服務系統,培養具有紮實基礎理論知識、基本操作技能,能夠為保障和促進人類健康提供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及保健服務的“醫學+”高層次複合型人才,從而為國家應對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提供智力支撐。

公共衞生人才隊伍更多體現的是“隱性”價值,平常很少體現出如手術治療般的“顯性”價值。但就是這樣一支隊伍,築起了公眾健康的“防護門”。提升公共衞生人員的地位,首先要提高其工作待遇,避免人員過度流失,並吸引更多人帶着社會使命感加入這支隊伍。在改革薪酬制度基礎上,應考慮完善職稱制度,提供規範化培訓機會,促進人員合理流動。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13日 16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71 字。

轉載請註明: 改革公共衞生人才培養 築牢公眾健康“防護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