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不一樣的我不一樣的歡樂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唐朝人想要出遠門怎麼辦?用的是什麼交通工具?
“吃、穿、住、行”是人生中的四件大事,無論少了其中哪一樣,都會讓感覺人生不圓滿。在古代社會由於生產力相對比較低,人們對吃穿住行的要求僅限於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但即使是這種簡單的要求,大多數情況下都無法滿足。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唐朝,是一個綜合國力比較強的國家。生活在唐朝時期的人們一定非常幸福。因為他們既可以吃到藴含古老韻味的美食,,同時又可以喝到令人垂涎欲滴的葡萄美酒。
外出的時候可以騎着寶馬良駒,這種感覺既拉風又有一種古典美。但是這些所謂的美好,其實只存在於大家的想象之中。由於唐朝時期國土面積相對來説比較大,在唐朝境內不僅有廣闊的平原,同時還有山地、丘陵以及五湖四海。
生活在唐朝時期的人們,要想外出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種困難主要體現在兩點上,第一點就是唐朝政府並不鼓勵老百姓出行。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其實就是為了有效提升耕地效率,併為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税收。
第二點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唐朝並沒有比較先進的交通工具。現代人出行陸地上有汽車、動車,水裏面有郵輪和客船。如果嫌棄這兩種出行方式耽誤時間,還可以乘坐速度更快。環境更好的飛機。
但是在尚未有科技概念的唐朝社會,人們要想出一趟遠門兒,就一定要提前幾個月做準備。因為唐朝人出行的交通工具十分單一,除了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步行或騎馬之外,能夠不靠人力就可以出行的交通工具只有馬車和小舟。
雖然唐朝時候的交通工具比較落後,同時唐朝政府也不希望老百姓頻繁外出,但是對於一些因事必須外出的人羣來説,他們也不得不承受出遠門,給他們帶來的困難甚至災難。據史書記載唐朝時期因外出而死亡的人不計其數。
“騎馬”是比較常見的出行方式
古人騎馬的歷史演變
“馬”在古代的重要作用想必大家都瞭解,在戰爭時期“馬”作為軍用物資之一,不僅可以和士兵一起上陣殺敵,同時還可以拉車運送補給。所以在古代能夠進出騎馬,一般都是非富即貴的人。
古代人騎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當時“馬” 不僅被用來作為交通工具,同時也是一些比較重要祭祀活動中的祭品。正所謂物以稀為貴,無論是先秦時期的朝代,還是先秦後期建立的朝代,對待“馬”的態度都十分謹慎。
“馬”作為大牲畜之一,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輕易騎馬出行。只有天子、皇親國戚以及王公貴族,才能過着出入騎馬的自在生活。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在古代社會中即使是出行也需要分等級。
普通老百姓家裏很難看到馬,即使家裏養馬也不會讓馬耕地。馬作為古代社會生產、生活中的重要參與者,所能夠起到的作用其實非常有限。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象徵,比如,金榜題名時要騎着高頭大馬遊街以示尊貴。
但隨着社會不斷進步以及生產力不斷提高,“馬”的功用也開始出現新的變化。尤其是唐朝時期的馬,除了被用作軍馬用來征戰之外,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很多騎馬出行的人。尤其是在隋朝末年唐朝初年的時候,馬作為一種交通工具開始逐漸流行起來。
唐朝時騎馬出現成為主流
唐朝時期由於社會相對來説比較穩定,人們在外出辦事的時候基本都會選擇騎馬。因為騎馬不僅速度上要比坐馬車快很多,而且騎馬出行也是一種雅趣。唐朝時期很多詩人,都曾經有過騎馬出遊的經歷。
被譽為“詩聖”的杜甫年輕的時候,就曾有過騎馬出遊多年的經歷。為了表達騎馬出遊時的快樂,他在開元年間曾下過一首詩《沙苑行》。
“龍媒昔是渥窪生,汗血今稱獻於此。苑中騋牝三千匹,豐草青青寒不死”。
騎着汗血寶馬遊歷祖國的名山大川,不僅有一種威風凜凜的感覺,同時也有一種豪邁之情。從杜甫的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唐朝時期比較有名望的詩人,對馬的感情可以説尤為深刻。
尤其是杜甫對馬更是有一種別樣的感情,他在《壯遊》一詩中曾這樣寫道,“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春歌叢台上,冬獵青丘旁”。騎上高頭大馬的杜甫,居然有一種清狂而又熱血沸騰的感覺。
但是在這裏也不得不説,王公貴族以及富家公子和詩情畫意的詩人們,可以騎着大馬到處閒逛。但是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説,由於生活條件比較拮据,很多人的家裏甚至都沒有馬。在這種前提下外出就只能靠步行。
乘坐馬車出行也並不是一件愜意的事情
如果説騎馬出行具有一定等級制度,那麼在唐朝時期乘坐馬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唐朝建立開始一直到滅亡,關於乘坐馬車外出的規定一直都比較嚴格。只有皇族、王公貴族以及士紳官員或者有功名爵位的人,才能被允許乘坐交通工具。
但是他們在乘坐馬車的時候也有相關規定。也就是説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所乘坐的馬車規格樣式也不同。相較於皇帝以及皇親國戚所乘坐的“萬乘”來説,普通的官員所乘坐的馬車,不僅太別狹小而且馬匹書數量也比較少。
馬車的規格大小一般都以城門寬窄,以及車轍寬度作為標準。唐朝時期的官用馬車的車轍,轍距分為1.2米、1.25米以及1.4米三個規格。如果轍距超過最低標準,不僅無法正常通過工程的牆門,同時也會因為逾越禮制而受到懲罰。
雖然在民間有很多四乘或六乘馬車,但這種規格比較寬大的馬車,一般都用來運送貨物貨。而且按照當時的規定,這種型號比較大的馬車不可以也不能進入都成。否則不僅會被扣車嚴重的甚至會被判刑。
普通的官吏以及師生們所乘坐的馬車,除了會在規格上要按照規定嚴格執行之外,在馬上的裝飾上也要體現出等級,或者説應該乘坐符合個人身份的馬車。馬車的材質、裝飾,以及馬鞍材質等物品的的選用上,一定要嚴格遵守階級屬性。
《唐律》中有很多有待老幼以及婦女的政策,比如,這些人羣可以乘坐馬車出行。但是由於受到當時道路條件的影響,很少有老人、小孩或者婦女出遠門。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項優待政策簡直形同虛設。
但是對於沒有任何功名和官職的普通男性來説,他們在外出的時候連馬都不能騎,更不用提乘坐馬車這種,具有身份象徵的交通工具了。但是這項規定在天高皇帝遠的地方,有的時候也並不一定奏效。
乘船外出的概率比較小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如果想要去,沿海城市或者海邊國家旅遊。只要乘坐遊輪或者大型客船就可以使達目的地。但是在唐朝時期由於造船業並不是特別發達,所以唐朝不僅沒有海軍建制,即使在民間能夠看到的小船其實也不多。
雖然在很多唐詩中都有過對遺傳的描寫,但是這些漁船雖然在詩歌裏面的意境非常美。現實生活中的漁船不僅體積特別小,而且基本上都是用木材製造,經過多年風吹日曬之後,不僅安全性沒有任何保障,而且行駛速度方面也特別慢。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寫過一首古詩《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裏面所説的“舟”其實就是一種小木船。這種體積較小的木船隻能承載3-5人。
而且一旦遇到大風大浪就不得不趕緊停船靠岸,否則這一葉扁舟就很容易消失茫茫大海之中。生活於初唐時期的大詩人王勃,在創作完舉世名作《滕王閣序》之後,乘船去找其父的過程中,就是因為遇到了海難才英年早逝。
相比較於騎馬和乘車之外,唐朝時期對老百姓乘船沒有做過特殊規定。但由於唐朝的疆土大多都是內陸,沿海城市相對來説比較少。
所以除了生活在沿海城市的人之外,當時的北方人很少有乘船的機會。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當時的運河並不是特別發達,這也直接影響到了唐朝人乘船出行的概率。
而且當時的唐朝法律也沒有,對乘坐做出任何等級規定,究其原因其實主要就是,舟船作為交通工具的利用率太低。所以通過乘船根本無法體現出等級優越感。但即使是這樣貴族如果要乘船外出,相信也一定比老百姓更加方便。
為了能夠更加明確交通工具的等級屬性,或者説為了可以更加規範唐朝時期的交通秩序。唐朝出台了一部與出行有關係的《儀制令》,這也是古代歷史上第一部“交通法”。
“賤避貴,少避長,輕避重,去避來”,“賤”指的是沒有功利和爵位的普通人,“貴”則是指王公貴族和官吏。“輕”者要避讓“重”者,這裏或許是指人或許是指車。“去避來”就是出城的人要給入城的人讓路。
雖然這條“交通法規”只有短短的十二個字,但是卻深刻的體現出了封建社會的不平等制度。但從“賤避貴”中就可以覺察到,古代社會中已經融入血液中的貴賤之分。但對於土生土長的大唐人來説,他們或許並未感覺到這種交通工具上的貴賤之分。
在等級制度十分森嚴的封建社會中,各個階級和階層之間的界限十分分明。即使是從外出的交通工具上來看,也可以根據封建禮制分出三六九等。之所以這樣做的最終目的,其實就是為了顯示天子以及貴族階級的優越性。
筆者認為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即使也襯托出了生活於古代時期的老百姓,不僅在生活水準上要明顯低於貴度,即使是在社會活動中也要處處受制於人。絕大多數情況下既沒有“馬”,也無法乘車或乘船外出的老百姓,就只能依靠自己的雙腿走天下。
唐朝雖然是盛世的代名詞,但是在這種盛世之下,由於生產力和思想意識的侷限性,人們外出時只能通過步行、騎馬、坐車、乘船,這四種比較單一的交通工具。
相比較於騎馬、坐車來説,雖然走路外出比較辛苦,但至少安全性上有很大保障。
參考文獻:《古代交通工具》 嚴雪賓《古代重要交通工具——馬車》
黃小仙《古代旅行達人和他們的交通工具》韋靜雯《中國古代車的淵源探究》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