錘子能砸死人? 古代錘子造成內傷竟這麼大?
以前中國的武術家説過“寧可挨一劍,不想挨一錘”。利器會給人造成一道創口,殺傷範圍小,你比如打架拿菜刀砍,一般沒經過訓練的人躲不開就會下意識的用胳膊一擋,而通常人又沒有足夠的力氣説是能一刀砍斷你的胳膊,頂多就是砍翻了肉,雖然血呼啦差的但對方紅了眼的話,這道傷是不會很影響繼續戰鬥的。
即使是捅傷,不是捅到要害或者刀上有血槽也不足以致命。但如果是錘子,一下子骨頭就斷了,而且這種不徹底的斷會連續刺激神經,讓你疼痛難忍,難以繼續戰鬥。這就是錘子的威力。
錘是一種帶有球狀打、砸擊力甚大的複雜型棍棒。因錘的頭部酷似瓜形或蒺藜球,早期稱為“瓜”、“骨朵”。依錘頭形態不同,又分為立瓜與卧瓜兩類。依不同的時代背景、實戰功用而歷代不同。錘有長短之分。長錘連桿有近2米,短的有10幾釐米的袖錘,40釐米左右的普通手錘,標準制式大多在50-70釐米間。
在古代,隨着盔甲的發展,戰士的防禦力越來越強,用一半的刀砍槍戳基本造不成太大的傷害,尤其歐洲的板甲,唐代的明光鎧,宋代的步人甲這種有護心鏡的盔甲,你刀砍上去也就一個槽。就算你用武士刀、大馬士革刀也沒啥用。於是鈍器就逐漸的發展了起來。一錘子下去,盔甲就變形了,就算沒傷到皮肉,也得震出個內傷。臟器內出血,基本就GG了。就包括1000-1400的騎兵,近戰的短兵器通常也是錘、鞭、鐧一類的鈍器。
雖然錘子的威力巨大,但後續的問題也來了,錘這種兵器,重心非常靠前,和刀劍的配重完全不一樣。同樣分量的錘和刀劍,錘的使用難度要比刀劍大很多很多很多。它重心太前了,這直接導致非常難來回掄,掄出去非常容易,但收回來極難,也就是回手難——其實就是基本收不回來——也所以這種武器都是短柄,一尺多兩尺長到頭了,再長基本就沒法用了。因此錘子大量是近距離貼身肉搏用,正常距離的白刃戰,還是要使用長矛和刀劍。
再也所以,我們才有了這麼一句俗語:一錘子買賣。
為什麼?因為實戰中,用這兵器真的就是一錘子的事,你一錘子掄出去,就不要想着收回來了。這一錘子下去,要麼他死,要麼你亡。這一錘子買賣的,是生命。
所以嚴格説來,這其實是種純步兵武器,騎兵帶它,基本都是準備在落馬/下馬以後使用的貼身肉搏武器,也就是備用武器。或者乾脆是純步兵用的近戰肉搏武器,即便這樣,它也不是正常作戰距離用的常規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