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媽媽為輔導作業氣到崩潰 專家:小心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由 泉亮霞 發佈於 經典

封面新聞記者寧芝

近日,成都一位媽媽因為輔導作業,多次與8歲兒子發生矛盾,導致自己焦慮不堪。這位媽媽説,下班後寧願在車裏多呆一會兒,也不願意回家面對輔導作業的事。

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精神科醫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唐可説,因輔導作業導致的親子關係緊張,不僅會讓媽媽出現心理問題,還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長期在這種高壓環境下生活,孩子成年後,可能會自我貶低,認為生活無意義,發展為抑鬱症,或在生活各方面達不到預期要求時,會反覆糾結,出現強迫、焦慮的症狀。”

疫情期間,唐可作為四川援鄂心理醫療隊隊員支援武漢

案例

媽媽每天監督功課 孩子卻選擇“對着幹”

今年8歲的男孩壯壯(化名)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平時,壯壯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就格外用心,從一年級開始,壯壯媽媽每晚守着孩子做作業,全程監督。

但是,壯壯媽媽發現孩子一直沒按照她的計劃來,從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情況越來越嚴重。“每次説很久,孩子都不聽,寫作業時注意力不集中,每次催促他寫作業,告訴他這道算術題怎麼算後,孩子説懂了,但立即讓他做,孩子就不動筆,做不來了。要麼站着玩,要麼悶着寫,要麼不寫,有時會輔導到晚上11、晚上12點……”這讓壯壯媽媽一度懷疑孩子智商出現了問題。

壯壯媽媽自己也非常焦慮,“忙了一天的工作下班,想到晚上還要輔導功課就很累,有時開車回來,寧願在車裏呆很長時間也不想回家。”後來,她聽學校老師反映説,自己眼裏的乖孩子,在學校很容易與同學起衝突,比如攻擊他人等。最終,她帶着孩子來到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求助。

背後

媽媽焦慮親子關係緊張 或與爸爸缺位有關

壯壯媽媽性子急、做事仔細,如果每次孩子沒按制定的計劃來,她就會很焦慮。唐可説,“從孩子和媽媽的互動中可以看出,媽媽的掌握感很強,這很適合工作,但一旦把這種風格帶到生活中就不太好。”唐可説,現在的孩子自主獨立意識很強,如果孩子沒按媽媽的期望來,媽媽會慌亂,而媽媽的控制則會讓孩子的自我表達被壓抑。

實際上,輔導作業只是表象,媽媽和孩子出現問題背後的原因卻是多方面的。唐可分析説,這個家庭也是有問題的,比如孩子的爸爸常年出差,媽媽的焦慮可能與爸爸長期缺位有關,因為在一個家庭中,媽媽、爸爸、孩子這樣的“三角形”才是最穩定的。如果媽媽能夠在孩子爸爸那裏得到幫助,可能就不會把焦慮傳遞給孩子。

在唐可接診的心理諮詢中,幾乎每個人都有親子關係的問題,“當了解他的成長、過往後,就會發現很多人都會受到原生家庭或重要撫養人的影響。因此,家庭的關係非常重要。”

預測

孩子長期在高壓環境下 長大可能自我貶低

“長期在這種高壓環境下生活,如果不加以干預,孩子成年後,可能會自我貶低,認為生活無意義,發展為抑鬱症,或在生活各方面,達不到預期要求時,會反覆糾結,出現強迫、焦慮的症狀。或者受到媽媽影響,做事很急,後期可能轉為衝動型人格等。”唐可説。

唐可曾接診另外一名焦慮的媽媽,她的孩子正在讀高一。媽媽説,孩子小時候非常聽話、很乖。但進入青春期後,就不聽話了,非常衝動,有很多攻擊性的行為。如果媽媽在功課方面説了他,他就會撕作業本,或者説不想活了,要站在窗户旁跳下去。後來,媽媽再也不敢説孩子功課方面的問題。

經過了解後,唐可發現,孩子的父母管教嚴厲、要求很高,週六到周天,請了五六名輔導老師,輪番為孩子輔導作業,同時設定好了寫作業段的時間。“在被父母高要求的管束下,孩子有很多不滿,長期壓抑,一到青春期,自主性增加,情緒就爆發出來了。”

疫情期間,唐可作為四川援鄂心理醫療隊隊員支援武漢

建議

家長輔導作業時 先控制自己的壓力和情緒

唐可認為,家長為孩子輔導作業發火,這種情緒的宣泄和爆發對於輔導功課沒有任何幫助。如何更好幫助父母在輔導功課時,調整自己的情緒,他給出了以下建議。

第一,父母應注意控制自己的壓力。因壓力而降低的反思能力,會讓父母觀察反思教育孩子的能力下降,孩子的自我學習能力也會下降。同時壓力還是可以傳遞的,如果父母情緒波動,他們壓力也會傳遞給身邊的孩子。

第二,當父母情緒激動時,可以及時反思:是不是在輔導功課前,就悄悄地隱藏着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和要求,比如“這麼簡單的題,我的孩子不可能有問題”、“我來輔導孩子功課,她/他一定不會有問題”。當我們嘗試着改變這些不符合現實的想法和認知時,情緒就會平和很多。

第三,能夠接住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容納並消化來自孩子和自己的負性情緒感受,再對應給予孩子適當的安撫,創造一個更支持性的環境,讓孩子更好地去學習。

第四,比起讓孩子 “做對這道題本身”,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能夠獨立、冷靜思考並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要冷靜地面對陪伴孩子,也能面對着如何更好地輔導功課的問題。

第五,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自發地從作業中找到樂趣、興趣和成就感。

第六,當孩子反覆在一門課或者作業問題上表現出讓家長苦惱的困擾時,父母可以按捺住自己試圖斥責或教育他們的衝動,嘗試着去思考和關注:他是否對這門學科產生了厭煩;背後時候發生了其他讓他挫敗的事情;是否對這門主修課的老師有一些不同的感受和看法;或者是否孩子在學習或生活的其他方面出現了困擾等,這些都有可能影響到孩子功課的表現。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積極地反思孩子輔導功課困難背後的心理學意義,才能從本質上幫助到孩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