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搞笑吃貨新天地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大明風華》裏的朱祁鎮,小時候是個可愛的小男孩,長大後就不那麼可愛了。由他導致的土木堡之變,差點讓明朝來了個大滑坡。雖然以明朝的風骨,不會重現南宋的歷史,卻也是場極大的危機。
但如果就此全盤否定朱祁鎮,那也不太準確。他身上有一種皇帝身上很少見的人性亮點,讓他顯得不那麼糟糕。
咱們就先從土木堡之變説起吧。
土木堡之變的背景
眾所周知,明朝是驅逐元朝之後建立起來的。那麼中原的蒙古人都被朱元璋全殲了嗎?並沒有。
1368年,元惠宗率領着殘餘勢力逃回蒙古,建立了政權,依然定國號為“大元”,史稱“北元”。
明朝政府自然不可能坐視其再次發展壯大,朱元璋多次派兵前去剿殺,還曾御駕親征,對北元造成沉重打擊。
最有名的要數1388年的捕魚兒海之戰,朱元璋派出十五萬大軍,由大將軍藍玉指揮,直襲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兒的大營,俘虜了他的次子及嬪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員三千餘、人口七萬七千多、馬駝牛羊十五萬多頭,以及大量兵器和物資。把北元的編制都打沒了。
脱古思帖木兒帶着太子天保奴本來逃跑了,結果途中被部下所殺。
此戰之後,忽必烈的後裔,也就是“黃金家族”失去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更喪失了對草原的控制力。北元分裂為韃靼(東蒙古)、瓦剌(西蒙古)各部,無論哪個部落,都時常騷擾明朝邊境。
明成祖朱棣從沒放鬆警惕,五次北伐,最後也是死於北伐途中。但是,草原上的部落並沒有被滅絕。
缺少吃穿、或者妄圖重現元朝輝煌時就到明朝邊境打一波,打不過就降,降了再反,反了再降,週而復始。明朝無法徹底解決這個隱患,各部族也無法組織大規模軍事行動。雙方都快打出感情來了。
史書上的記載是:“終明之世,邊防甚重。邊境之禍,遂與明終始雲。”
各部族不只和明朝打,內部也爭鬥不斷。瓦剌為了藉助明朝的力量對付韃靼,主動向明朝稱臣。這顯然是筆很划算的買賣,在明朝的支持下,瓦剌越來越強大,於1418年兼併了韃靼,傲視漠北。
勢力強了,野心也就大了。瓦剌對明朝的要求越來越多,稍有不順就起兵制造事端。
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土木堡之變發生了。
土木堡之變的經過
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瓦剌太師也先派兩千人到明朝進貢馬匹,謊稱有三千名使者,要求明朝封賞。
這是個什麼意思呢?意思是明朝打賞瓦剌使者,是按照人數。所以瓦剌的使者團一年比一年人多,明朝在他們眼裏是“人傻、錢多、速來”的冤大頭,都把這當做一趟美差。
明朝當然很不爽。“封賞使者”是為了顯示大國風範,但這是一件主動、自願的事情,要是變成了半強迫,那可就不美了。
這就好比,你家有個窮親戚,你時常接濟他,到了後來變成他強迫你接濟他,否則就要揍你,還把你當成傻子,你能不窩火嗎?
所以這一次,在親信宦官王振的強烈建議下,明英宗朱祁鎮決定不當這個傻子。你説兩千就兩千?當我們不識數嗎?按照實際人數封賞使者,並且減去馬價五分之四。
沒錯,馬匹不是白送的,需要花錢買。鑑於古代戰馬難得,花錢就花錢吧,明朝也不是不願意。但瓦剌坐地起價,明朝早就有意見了。
這番操作惹怒了也先,於當年七月份調集各部兵馬,分四路進犯大明。東路攻遼東,西路攻甘州(甘肅張掖),中路又分為兩支,一支由瓦剌貴族阿剌知院統率,直攻宣府進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自統兵進攻大同。
也先這一路,攻勢極猛,大同守軍失利,塞外城堡陷沒,大同告急。
明朝為之震動,皇帝朱祁鎮做出了一個決定:御駕親征。
少年天子,意氣風發,一心效法父祖北征,創不世之功。這不能算是錯,比南宋那些一聽外敵打來就想逃跑的皇帝們好太多。
兵部尚書鄺埜和侍郎于謙、吏部尚書王直等大臣各種勸阻,但朱祁鎮一意孤行,用極短的時間調集大軍出發了。
走前立兩歲的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並讓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監國,這説明他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不管結果如何,至少勇氣可嘉。
兵力方面有爭議,號稱50萬,實際上沒有這麼多,一説25萬,一説10多萬,總體來説比瓦剌多。
大軍來到大同附近,只看到屍橫遍野,卻沒發現也先的蹤跡,再加上後方糧草供應不及時,朱祁鎮有心撤軍,又擔心無功而返有損顏面。王振便提議從蔚州撤軍,繞個大圈子,不算直接回軍,面子上過得去。
蔚州是王振的家鄉,他帶着皇帝回家是真正的錦衣而還。
雖然隨軍的大臣們極力勸諫,朱祁鎮還是聽從了王振的建議。不料到了路上,王振忽然想起這正是莊稼成熟的時候,擔心大軍過處踐踏莊稼,給自己招來罵名,又提議原路返回。
就這樣,大軍又繞回去了。到達懷來城外的土木堡時被也先追上包圍,缺糧缺水軍心動搖。也先假意議和,引誘明軍出城取水,趁機發動總攻,經過一番廝殺,明軍大敗,全軍覆沒。
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等大臣戰死,王振也被憤怒的護衞將軍樊忠斬殺。
也先最大的收穫,則是俘虜了明朝皇帝朱祁鎮。別説明朝沒有預料到,就是也先自己,也萬萬想不到會有這麼大的驚喜。因為事情完全想像不到,所以他看見朱祁鎮的第一反應,竟然是立刻跪下問安。
這也奠定了之後一年他和朱祁鎮的相處模式。朱祁鎮在瓦剌雖然沒有人身自由,各方面待遇比貴賓還高。哪怕後來明朝拒絕了也先的要求,瓦剌對朱祁鎮的態度也沒有改變。
但是,朱祁鎮的平安,並不能掩蓋土木堡之變給大明造成的嚴重損傷。這是明朝建國之後的第一場大敗,朝野震驚。
為了不被瓦剌要挾,朝中大臣們決定放棄朱祁鎮,另立新君。按理來説應該立太子,但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擁立郕王朱祁鈺登基為帝,並打贏了接下來的北京保衞戰,把大明從歧路拉回正途。
土木堡之變的謎題和影響
史書上關於土木堡之變的記載過於含糊,有很多不解之迷。
比如説,一心想打仗的朱祁鎮,為什麼會在沒遇到瓦剌大軍的情況下就想撤軍?這和他之前的表現完全不符;皇帝御駕親征,為什麼還會發生糧草不繼這種事情?此時的明朝,還處於上升期,國力不至於衰弱到這種地步。
這些謎題有很多種説法,但真正的原因我們可能永遠不知道了。也許這真的只是個意外。
細論起來,土木堡之變主要有兩方面的影響:
一、軍事方面
數十萬明軍戰死沙場,明成祖朱棣留下來的精鋭三大營也損失殆盡,繼任的朱祁鈺不得不招募天下義兵重建軍事,極大的增加了財政方面的壓力。
此後募兵制成了慣例,若有缺員便募兵補之。好處是招募之兵戰鬥力比世襲的軍户要高。戚繼光統領的戚家軍、俞大猷統領的俞家軍,都是募兵。
邊防政策則由積極進攻轉變為被動防守,最終形成了著名的九邊防禦體系,即遼東、宣府、大同、延綏(榆林)、寧夏、甘肅、薊州、太原、固原九鎮。
二、政治方面
五十多名文武高層戰死,官員體系出現斷層;
開國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遭受滅頂之災,再也無力在朝中立足。科舉出身的文官集團一支獨大,為了制衡,皇帝們不得不扶持宦官集團與之對抗,皇帝與文官之間、文官與文官之間、文官與宦官之間,各方紛爭不休。對明朝的打擊不下於天災人禍。
最嚴重的是,土木堡之變讓後世明帝知道,文官們首先忠於國家,其次才是忠於皇帝。對於皇帝來説,這可不是什麼好消息,這就代表身為皇帝的他們有可能被文官放棄。於是離心離德,君臣不能同心協力,而是鬥智鬥勇,一直鬥到明朝滅亡才消停。
朱祁鎮身上的人性亮點
一次錯誤,讓朱祁鎮有了昏君的標籤。但他身上的人性亮點,卻是歷代皇帝中都少見的。換言之,這個皇帝很有人情味。
全了與王振的君臣之義
王振被視為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是他攛掇朱祁鎮出征、是他指揮失當、是他帶着大軍亂轉、是他中了也先的計。可事實真是如此嗎?他對朱祁鎮的影響再大,真能一手遮天嗎?
種種跡象表明,王振是個替罪羊。
如果是一般的皇帝,為了自己的名譽也就默認了,反正王振已經死了,不能辯解。但朱祁鎮通過奪門之變復辟後,下詔為王振正名,並以香木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
這些舉動,肯定會給朱祁鎮帶來很不好的影響,但他還是去做了,全了與王振的君臣之義。
為錯殺于謙而後悔
朱祁鎮是有理由恨于謙的,因為于謙的決定,讓他這一脈失了帝位,並在南歸後遭受囚禁七年的命運。
但朱祁鎮並不恨于謙,石亨、徐有貞等復辟功臣進言殺于謙時,朱祁鎮並沒有同意,而是説“謙實有功”,認可於謙的功勞。但徐有貞説“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
就為這句話,朱祁鎮殺了于謙,沒多久就後悔了。他兒子朱見深剛繼位就為于謙平反,和朱祁鎮對於謙的態度是分不開的,誥文上明明白白的寫着“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
殺于謙,是朱祁鎮無法抹除的一大污點。但歷史上誅殺功臣的皇帝多了去了,有幾位知道後悔?
堅持立身殘無子的錢皇后為後
朱祁鎮復辟後,立妻子錢氏為皇后,有大臣表示反對。為什麼反對呢?因為錢氏雖然是朱祁鎮的原配,卻瞎了一隻眼睛傷了一條腿,不堪為大明國母。
誠然,她的眼睛是在土木堡之變後為朱祁鎮哭瞎的,腿也是祈福時間太久跪殘的。但事實就是她此時已經是殘疾人,而且無子。
若是有心,朱祁鎮有很多光明正大的理由另立淑女,但他並沒有,力排眾議立錢氏為後,對她敬愛有加。
廢除后妃殉葬制度
朱祁鎮最大的功績,在於廢除后妃殉葬制度。
漢唐之時,殉葬已經被禁止了。元朝時恢復,朱元璋重建政權卻沒有廢除這種陋習,太祖、成祖、仁宗、宣宗駕崩時都有眾多后妃宮人殉葬,造成許多人間悲劇。
朱祁鎮對殉葬是持反對態度的,臨終前決定從他開始廢除這種違反人性的制度,原因是用人殉葬他不忍心。朱見深遵從父意,自己臨終前也再次下詔禁止人殉。
經過父子兩代的努力,才終於結束了這種原始、野蠻、殘酷的習俗。
《明史》對此事的評價是: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總之,明英宗朱祁鎮衝動無能的另一面,是極有抱負、極富人情味,閃爍着人性的亮點。若沒有土木堡之變,也許他會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可惜有的錯誤無法挽回,他也在七年囚禁中變得消沉,復辟之後再沒了當初的雄心壯志。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