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吃飯後為什麼放一塊銀子就走了,老闆不點錢,也不攔住客人?
相信大部分人都看過一些古裝劇,古人在客棧吃飯之後都是隨手丟一塊碎銀子就走了。一般店小二和掌櫃都不會去清點,直接就説:爺,您走好!
他們難道不怕少付錢嗎,還是影視劇誇大了古時候的付款過程?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吧!
在很久以前,銅錢才是我們國家的通用貨幣。到了元代成吉思汗入主中原之後,銅板就不再是人們普遍使用的錢幣,白銀成為了主要的一般等價物。根據歷史記載,漢唐時期白銀也有少量使用,但並不普遍。當時的一兩白銀大約現在的五六千塊錢,所以普通人家向來都不會帶那麼多錢出門,都是揣着十幾個銅板。
而他們所使用的碎銀子只有在大吃大喝或者大量採買的時候才有可能用到,這個時候衡量白銀的重量其實挺重要的,那為什麼店家會允許吃飯的人放下銀子就走呢?其實,古代的茶館和酒樓裏面本身就配有專門的戥子,用來衡量銀子的重量,總不會做虧本的買賣。
當時碎銀子還是被人們認可的,因為它既可以方便攜帶,購買力和價值也挺高的。大多數時候一塊碎銀子會比一桌飯菜值錢的多,所以店小二在看到銀子之後完全就不會阻攔,還會對那位客官十分恭敬。這種時候要是帶一大堆銅板,或者價值太高的小元寶。那基本上就得牽頭小毛驢出門,太重了!
當人們攢的碎銀子足夠多,就會統一拿到錢莊去置換,合成元寶。當時的錢莊對於百姓之間的作用還是挺大的。但在古代的大多數普通人家幾乎一輩子都碰不上銀子,他們都是數着銅板過日子的。